早上七点,梧州当地的珠宝交易市场“宝石大厦”,熙熙攘攘,人流涌动。
湖南妹子彭艳丽就在这里办公。
“这里每天人流不息,其中大部分是外国人,背着大包来这里找货源。”
“印度人最多。”彭艳丽说,他们眼神敏锐,成交很快,把看好的宝石塞到纸箱子里,三两下就用胶带封好了口子。
梧州分布着大大小小1000多家珠宝工厂,以及家庭作坊。这个只有30多万常住人口的城市,最高峰时,却有十几万人,都从事着同样一种工作——人工宝石制造。
当地,宝石的年交易量超过1000亿粒。其中,80%以上都出口到了欧美地区。
这里,每天都有人,上演着日进斗金的财富故事。
2009年,湖南妹子彭艳丽来到这里。初来乍到,她拖着行李,租住在步埠路的平房。那时的她,怎么也想不到,日后有一天,她居然成了一年出口2000万元的珠宝女老板。
日进斗金的中国珠宝第一城
梧州市西江大桥南岸,一座巨型雕塑屹立在大转盘中央:一双大手托起三颗熠熠生辉的宝石,基座刻着“世界人工宝石之都”。
梧州是广西的“东大门”,是进出广东省的要塞,因为交通方便,人工成本低。上世纪80年代,香港珠宝制造商崔福明到梧州探亲。车子刚迈出广东省,就进入了广西梧州市境内。
当时,他的工厂设在广州,改革开放初期,广州的人工成本增加,一个工人的月薪涨到了300多元。而梧州距离广州只有200多公里,当地人工工资不足百元。
崔福明决定将广州的珠宝工厂搬到梧州,开始聘请当地人为自己造人工宝石。
崔福明的举动,很快引起了香港、台湾其他珠宝商的注意,他们同样面临着人工成本增加的问题。没过几年,梧州就聚集了几十家人工宝石加工厂。
本地也有不少人加入“宝石大军”,自己做起宝石生意。
2000年后,梧州人工珠宝产业发展到顶峰,30万人口的小城里,有10多万人都从事和人工珠宝相关的工作,高峰时,这些人每年能生产80亿粒宝石。已经占据了全世界80%的市场份额。
走在大街上,不论是商场还是小店里,总会摆上几盘鸽子蛋大小的人工珠宝项链,“祖母绿”“红宝石”“蓝宝石”闪闪发光,一看标价“9块9”。
“除了街上开满了小作坊,乡下也冒出了很多个‘宝石村’,村民觉得种地不挣钱,都放下锄头,买几台机器,回家自己造宝石。”
那些年,梧州诞生了很多“造宝石创富”的故事。
“宝石村的民房全部推倒,盖起了高层楼房。当地老板卖宝石一年挣了一个亿。”
俄罗斯商人来了
湖南妹子彭艳丽初到梧州时,当地的人工珠宝产业已经相当成熟。
她在一家宝石公司做文员,租住过的步埠路,过去只有两间学校和几排低矮的民房,如今整条街都是卖珠宝的门面。
因为英语好,她被分配做一些帮外商翻译的工作。
2013年,俄罗斯珠宝商人奥列格来到宝石大厦,他想定制一种用特殊工艺打磨而成的人工宝石,这款宝石拥有100多个切面,“不管你从哪个方向看过去,它都会发出耀眼的光。”
俄罗斯的宝石工厂,没有人愿意帮他做如此复杂的工艺。奥列格没办法,他只身来到梧州,但找了很多梧州的工厂,仍然没有工厂愿意接单。当时,梧州大部分工厂切割的宝石,只有40多个面。
很多工厂手里的订单已经“接不完”,若是增加切面,工艺和时间起码要增加一倍。“没人愿意接一个生客。”
一次偶然,奥列格认识了彭艳丽,彭艳丽在当地帮他找了一家工厂,说服工厂帮忙打样、定做、发货。
原本只想着帮一次忙。但是,当账户上多出一笔数额客观的酬谢费时,彭艳丽嗅到了商机。奥列格跟彭艳丽建立了合作,“我每个月都下订单,她能帮我负责工厂的生产和发货。”
这之后,彭艳丽干脆辞职,专门在梧州帮奥列格“找货”和“订货”。
尽管在珠宝公司做了几年,但彭艳丽对人造珠宝并不了解。“我甚至不会鉴定珠宝,用镊子夹珠宝时,拿不稳,总是滑掉了。”
为了“入门”,彭艳丽每天蹲在工厂门口,等厂里的老师傅下班,就立马迎上去,笑眯眯地拉着老师傅回家,烧一桌子湘菜。
老师傅吃得开心的间隙,彭艳丽就趁机讨教经验。宝石的价值、成色、材质,都是她在饭桌上学到的。
常规下,一颗宝石最小的只有0.7MM,最大的有20多MM。老师傅拿着一盘子散珠宝,一手夹住宝石,一手拿着放大镜。给彭艳丽讲解,“这一看就是玻璃材质,光泽不明显。”“细看之下,这颗宝石面上有划痕,要报废。”
等老师傅走了之后,彭艳丽一手把宝石拨散,重新用镊子一颗颗夹起来学习。
就这样学了一个多月,当彭艳丽决定全职做珠宝生意时,让她没想到的是,除了奥列格零星的订单,她有大半年接不到别的单子。“没有其他工作,心想当初还不如不辞职。”
当时,梧州看似在珠宝市场,拥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但实际上,当地的商人,已经到了任人宰割的地步。
“做宝石的人多了,大家开始打价格战,外国客户利用这一点,每次都能把价格杀到最低。”当时有很多珠宝公司,原本1元多钱也能卖掉的玻璃宝石,最低时只卖几分钱。
为了让价格更加透明,梧州出现了第一批在国际站上开店的珠宝商。
彭艳丽就是其中之一。她通过国际站接单,做外国人的生意。专门帮那些无法亲自到梧州,但是有需求的外国人,采购人工宝石。
“培育”钻石
彭艳丽有两家固定合作的工厂,客户下订单后,她根据需求采购原料,设计好宝石外观,然后拿到工厂进行加工。
在她合作的工厂里,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颗宝石诞生。一颗人造宝石的材料也有很多种,从几元钱的玻璃宝石,到几百元的莫桑钻。
这些宝石在半人工、半机器的流水线上,至少经历了一周时间的切割、打磨、抛光等工艺。
“玻璃宝石就是普通人买着玩,莫桑钻不论是硬度还是成色,都和天然钻石的区别不大。”所以,莫桑钻能满足那些有搭配需求的人,可以经常更换。
不过,莫桑钻的组成成分是碳化硅,光泽度不够,表面看像蒙了一层雾。“仔细瞧,仍能看出来是仿造的。”
这几年,不少客户找到彭艳丽问,“就没有高端一点的人造钻石吗?”
当时,市面上已经出现了一种“培育钻石”,“据说这种钻石的成分、硬度、光泽都和天然钻石无异。”
去年,彭艳丽进回一批“培育钻石”原料,切割、设计成了“钻石”成品。
这样的“培育钻石”,其1克拉的价格,只需要天然钻石的20%。
有生产条件的工厂,甚至会直接将其加工成钻戒,一枚1克拉的人工钻戒,成本在8000—10000元,却能卖到近2万元。如今,在梧州的宝石大厦里,已经有不少档口销售“培育钻石”。
发现“新大陆”
开店后,彭艳丽发现,在所有进店的客户里,美国和加拿大人咨询的频率最高。“一天里,几乎过半的询单都是这两个国家的人。”
美国、加拿大是彭艳丽在国际站上发现的“新大陆”。“原来,这两个国家的买家对人工宝石的接受度更高。”
在国际站开店没多久,彭艳丽就接到了一个来自美国的订单。对方想要1000美金的人工宝石,没有过多的要求,只一个劲强调“要大!”
彭艳丽挑了工厂最大的尺寸,每一颗宝石都有15mm—20mm,拿在手上活像颗鸽子蛋。发了样品过去,结果对方很满意,立刻就下单了。
“很多美国人的手上,最少戴着三枚鸽子蛋大小的宝石,这八成就是从梧州出去的人造宝石。”
从各国的订单里,彭艳丽也发现了每个国家买家的喜好。比如, “巴西人喜欢色彩鲜艳的”,“意大利人喜欢小巧精致的”,“亚洲人更喜欢看上去亮闪闪的”。
彭艳丽把这些经验带到了店里。“颗粒大的、色彩鲜艳的宝石放在首页最明显的位置,买家一进店就看得到。”
这两年,彭艳丽的销售额从3年前的800万元,增长到了2000万元。现在,她的宝石卖到了美国、加拿大、巴西、德国等十几个国家。
今年,彭艳丽也注册了自己的珠宝首饰品牌“梅西珠宝”,专门生产人造钻石首饰。
(原标题《日进斗金的中国珠宝第一城:每年卖出1000亿粒,垄断全球80%人造宝石》。编辑 梁亮)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