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制全,高效能推进建设
雷山县强化组织队伍建设,建立“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责任制,形成县、乡(镇)、村联动齐抓的治理格局。成立了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地基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基层组织建设、公共服务覆盖、公共设施建设、民族文化传承、公共财政投入5个工作专班,按照打造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定位,统筹推进“一构架三清单”“一进三建”工作。聚焦就业就学就医、民生社会保障等进一步细化党建引领便民利民服务清单。建立城南、观音阁2个安置点社区服务中心,设置党务、政务、供电、供水、“暖心秘书”等服务窗口,全天侯、全方位动态管理服务,实现便民服务一窗口受理、一站式办结。同时,配备了四点半学校、小学幼儿园、卫生室、警务室等公共服务设施,雷山2路、3路公交车在小区设置停靠站,让群众感受到搬迁的温暖和便捷。目前,分别解决城南社区200余户315余人和观音阁社区678户1123人入学入园问题。搬得出,严标准谋好规划
易地搬迁,做好一个规划,描绘美好生活。在易地搬迁小区的建设过程中,雷山坚持“规划至上、生态宜居、精致建设、特色鲜明”的理念,认真做好项目选址规划。充分发挥城镇就业吸纳能力和交通便利、配套设施齐全的优势,将搬迁项目选址集中规划在交通便利,旅游资源汇聚的优质地理位置,增强移民群众搬迁的意愿和决心。做好配套服务规划,同步规划建设路、水、电、讯、环卫等基础设施,提前谋划建设教育、医疗、出行、购物、金融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彻底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的后顾之忧。做好社区管理规划,立足社区长远管理,规范移民社区党组织设置,并结合搬迁规模成立社区居委会或居民小组,将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楼长制等实用管理方法在移民社区中探索推行,有效推动移民社区规范化管理。聚焦建筑特色,打造“民族元素”,在移民安置点上建立苗族游方长廊、苗族特色凉亭、苗族芦笙场,苗族文化一条街等,所有建筑物上搭配有美人靠、青瓦、坡屋顶、小翘角、雕花窗等元素,最大程度的把苗族文化吸纳进来,让搬迁群众回归“乡愁”。雷山县城南易地扶贫搬迁小镇是雷山县2017年和2018年易地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集中打造的美丽和谐宜居的特色城镇,计划搬迁“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同步搬迁的非贫困人口3084户12534人,其中2017年项目搬迁1798户7598人,2018年项目搬迁1286户4936人。稳得住,好地段配优服务
作为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之一,牛王寨把“惠民”做到了极致。小区内专设有3路公交车起始站,距农贸综合贸易市场300米,距返乡创业一条街350米,距丹江第二小学700米,距雷山县文体中心800米,距雷山县大十字1200余米……雷山县围绕“全域旅游化、全县景区化”的发展思路,坚持“生态立县、文化兴县、旅游强县”发展战略,按照“守住两条底线、用好两个宝贝,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化、全县景区化,全力打造国内外知名苗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定位,高水准编制《雷山县易地扶贫搬迁选址规划》《雷山县易地扶贫搬迁建设布局规划》,对易地扶贫搬迁的主要目标、空间结构、开发时序等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设计,力争实现区域联动、全域发展,构建要素完整、特色高效的“苗疆走廊”旅游产业带,全面打造特色文化小城镇。通过在移民安置点打造创业脱贫小区。引进苗族刺绣、苗族工艺制作、银饰等苗族文化特色企业进驻苗族文化一条街,解决搬迁户尤其是贫困搬迁户的就业问题,让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同时,在移民安置小区修建商业门面,优先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门面经营“0租金”协议,到2020年前,搬迁群众可免费享受门面“0租金”政策,门面主要经营苗族刺绣、苗族工艺制作、苗族银饰、苗族土特产等特色旅游产品,全面打造创业脱贫示范小区。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和社区化管理,确保扶贫搬迁群众“搬得出”,丰富的就业和创业内容,确保扶贫搬迁群众“稳得住”。
能脱贫,强产业补钙造血家住大塘镇水溪村的杨胜军,如今是“床单”生产车间的一名工人,月薪3200元左右。“我从去年10份开始到这上班,每逢节假日,社区党支部组织芦笙队来我们一起过节过年,老板给我们贫困户职工发放节日慰问品,社区还有各种培训提升活动,让我们的生活过的越来越滋润。”杨胜军高兴地说,“村里搬迁来的村民都在易地移民搬迁点找到了工作,大家逐渐适应了城里的新生活。”
雷山县按照“各出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精神,对享受易地扶贫搬迁1.7万贫困人口实行“五批叠加”方式,多策并举形成脱贫合力。把“精准”二字贯穿于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工作的全过程,必须因地因户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对症下药,实现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确保扶到点上、根上,最终实现稳定脱贫。在就业创业上,在移民安置小区修建商业门面,优先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3年零租金”协议,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实现脱贫。在就业培训上,大力开展脱贫攻坚“双培”行动培训,参加培训人员达370余人。通过培训,有效帮助有汉语言障碍的少数民族群众克服语言障碍,学习刺绣、花兜编制、乡村旅游、养殖及厨师培训等各项使用技能,提升脱贫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全县存在汉语言障碍群众培训全覆盖,基本扫除少数民族劳动力的汉语言障碍,确保存在汉语言障碍的少数民族贫困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门使用技能,助推全县脱贫攻坚。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