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贵州台江县3千乡亲“挪穷窝”

2019
05/16
19:35
中国新报
分享

        中国新报(记者 刘鹏飞 通讯员 张强)春暖花开,记者走进贵州台江县方黎湾社区,居民楼前的草地开始吐绿,一旁几个闲聊的老人,社区里广场上来回穿梭的行人,还有嘈杂的叫卖声,让整个安置区呈现出一片安居乐业的景象。这里承载着632户3418人的任务,近3千多人“挪穷窝窝”。

        登鲁村张扛伟是首批入住方黎湾安置点的贫困户,据他介绍,他原来的住房为破败不堪的土木房,而现在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后,吃上了自来水,走上了柏油路,家里电器一应俱全,还将新房阳台前的花草打造成盆景,客厅上摆了一副茶几。

        “如今的好生活得益于脱贫攻坚好政策。”方黎湾新市民张扛伟说道,过去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登鲁村,一年忙到头,温饱都难以解决。2017年通过搬迁,不仅住上了好房子,还在县城找到一份服务业的工作,如今一个月 3000多元的收入,生活水平蒸蒸日上。

        在方黎湾,像张扛伟一样通过搬迁过上好日子的群众还有很多。近年来,台江县着力做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就业培训,筑牢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网,全面推进新市民计划,保障了搬迁群众挪穷窝、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

        在台江县2019年易地扶贫搬迁方黎湾居住区,一栋栋楼房整齐地排列着,作为该县易地扶贫搬迁的主战场,为确保群众搬得出来,住得舒适,项目自开工建设以来,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快马加鞭建设,目前已经完成了整个安置点主体建设工作,贫困群众已经陆续搬迁入住。

        “这个安置区建设得很好,看得我都想搬进去住了。”看到装修完成的样板房,不少群众纷纷点赞。

        “目前,按照有一人就解决一人就近就学的要求,安置点解决了800多个学生的就学问题,结合搬迁群众意愿就近就读并同等享受国家补贴政策。”教科局负责同志介绍,为了保障新市民子女入学率达到100%,安置点努力做好“教育保障”,一方面加大周边教育资源统筹调度,备足教师、教学设备等必备保障要素,另一方面在全县各安置点配套建设小学、幼儿园等,保障搬迁适龄儿童有学可上。

        同时,针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各学校对他们实行包保,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辅导,真正的从学习上、生活上、心理上去关心他们。

        在卫生健康方面,台江县不断健全医疗服务体系,在各安置点实施卫生服务站建设的同时在新市民居住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新市民健康档案管理,努力实现新市民就医报销全覆盖。

        易地扶贫搬迁最终目的是要消除贫困。为了让老百姓的口袋有钱,台江县通过加强与搬出乡镇(街道)的沟通协调,精准掌握数据,根据搬迁群众的家庭人口信息、家庭成员特长等信息,因户施策,完善培训就业服务体系,确保“一户一就业”,消除“零就业”家庭。

        “只要配套建设跟上,就能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搬迁前后的差别,这样才能确保‘稳得住’。”对于在最一线负责搬迁工作的登鲁村村支书张胜毅颇有心得。

        过去,家住台拱街道登鲁村的张扛伟,除了种庄稼,一家人基本没有其他收入来源。为确保“能致富”,台江县确立了“易地搬迁+产业开发+向发达城市转移劳动力”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目标,产业开发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搬迁户”的模式,通过招引客商,发展种植养殖业,吸纳贫困户优先进入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借助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民进城、老板进村”的“双向流动”,互补共赢。

        如何解决贫困群众搬迁后配套跟不上、承载容不下、权益无保障,导致部分群众不愿搬、搬不进甚至搬回去的问题,台江县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围绕“快融入”,快速推进文化服务组建,已建成文化服务中心、文体活动场所、志愿者服务工作站、社区广播站、设置警务室等,提高新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

        当前,全县上下正按照“首战必胜”的总攻目标,众志成城,搬迁计划到年、任务分解到月、日,报进度到天,挂图作战到点、搬迁措施到户,让贫困户挪掉几十年的穷窝窝,一个生机勃勃的未来呼之欲出。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湘西州精神病医院遭暴雨袭击 损失300余万元
下一篇:湖南邵东:500“领头羊”助万人增收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