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东营10月19日电(记者 曹滢)深秋的黄河入海口,芦花飞雪,碱蓬殷红。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蜿蜒九曲,奔流至此与大海相汇。
10月19日,油画长卷《黄河》在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正式展出,首次与公众见面。这幅161.6米长、2米高的画卷,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王克举。
10月19日,王克举在展览于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的百米油画长卷《黄河》前讲述他的创作经历。(新华网 朱津明摄)
自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王克举驾车行驶了4万多公里,完成了油画长卷《黄河》的独立创作。长卷共101个画面,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共有36个景别,每个景别由3-5个画面构成,全都是王克举在现场完成的写生创作。
入海口的海滩上,《黄河》长卷迎着朝阳一字铺展开来。母亲河的万里征程浓缩在画布上,仿佛在海天之间划出一道色彩斑斓的巨型线条。
画面从《星宿海》开始,《札陵湖》《鄂陵湖》《果洛草原》《阿尼玛卿雪山》展现了黄河源地区飘渺而苍茫的气韵;《贵德丹霞》《炳灵寺》《乌梁素海》《河套》《库布其大沙漠-恩格贝》《大青山-阴山岩画》描绘了黄河上游景致,色调由冷变暖,一条大河滋润哺育着广袤的北方大地;在内蒙古托克托县,黄河向南拐了个大弯,《老牛湾》《娘娘滩》《佳县-闫家茆》《乾坤湾》《晋中黄土沟壑》等一系列画面上,黄河如巨龙般奔腾在峡谷中;至《壶口》《三门峡-小浪底》,波涛如怒,峰峦如聚,“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如虹气势将作品推向高潮;进入平原地区,《巩义石窟寺》《豫鲁大地》《泰山-黄河玉带》《鹊华春色》等画面展示了黄河下游的丰饶肥沃,《东营湿地》的芦花与赤碱蓬织就了紫红色的“地毯”,护送着黄河汇入大海、融入长空。
图为10月19日航拍的展览于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的百米油画长卷《黄河》。(新华网 朱津明摄)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画家通过对黄河两岸的阴山岩画、巩义石窟、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一号村台、泰山石刻、鲁中平原庄稼地等人文景致的细致描绘,反映了古往今来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创造的灿烂文明和治理黄河的伟大成就,使这部画作不仅描绘了河流的自然风光,更像是一部中华文明的史诗和颂歌。
王克举1956年出生于山东青岛。近二十年来,他领衔主持了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写意油画研修班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推动写意油画成为中国当代油画的重要学术现象。
王克举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黄河》长卷的创作,是对自己数十年艺术生涯的总结和升华。十年的黄河梦想,历时四年的实地创作,这个过程中经历了数不清的艰难困苦,支撑他完成创作的动力,是源于对母亲河的深切眷恋,以及为新中国70周年华诞献上一份祝福的心愿。
2018年5月,王克举在黄河壶口瀑布创作。(受访者提供)
《黄河》长卷得到在场观众的一致赞誉和高度评价。山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红勇说,漫步于画面前,可以感受到画家心中强烈的人文精神和家国情怀,这正是作品引发观众共鸣、产生震撼的原因。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晓凌认为,《黄河》长卷在前人基础上,将中国油画的民族化、本土化进程向前扎实推进了一步。
沧海桑田,大河息壤。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重大国家战略,古老的母亲河在新时代迎来新的重大历史机遇。文艺工作者更应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涵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表示,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黄河》长卷是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沉下心来创作时代力作的典范,为美术界更好地坚定文化自信,描绘新时代精神图谱树立了风向标。
图为10月19日航拍的展览于山东东营黄河入海口的百米油画长卷《黄河》。(新华网 朱津明摄)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