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黄石,一个因矿而生的城市。孙权在这里铸兵器、杨广在这里铸钱币、岳飞在这里铸刀剑……1700多年的中国古代冶金工业文明在此薪火相传。
“铜草多,铜铁窠”。昔日,一丛丛“铜草花”顶着穗状的花朵在微风中摇曳,三千年炉火生生不息。如今,蔚蓝的铜草花少了,取而代之的是火红的花海。伴随着这种转变,黄石这座资源枯竭城市逐渐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黄石,曾经矿坑遍地,被列入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曾经污染严重,戴上“光灰城市”帽子。
而今,半城山色半城湖,碧水蓝天入画图。越来越多的黄石人开始热衷朋友圈里晒蓝天碧水。2018年,在深圳召开的全国森林城市座谈会上,黄石市被公布为国家森林城市。这,既是对黄石经济转型成绩的充分肯定,也为未来发展注入新动力。
文/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创造矿山植被恢复的奇迹
初冬的黄石,气候宜人。走在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内,满眼的绿树和鲜花,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寸草不生的矿山废石堆放场。
黄石市林业局副局长石章胜告诉记者,如今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就是过去的大冶铁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汉冶萍厂矿有限公司”中大冶铁矿的主体。经过100多年的大规模开采,大冶铁矿已消耗铁矿储量1.3亿吨,到本世纪初,其铁矿资源保有储量已不足3000万吨,被国家列为“危机矿山”。
黄石市林业局副局长石章胜
据统计,自1958年投产到2005年结束露天开采,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坑累计剥离岩石3.64亿吨,若将这些岩石铺成标准路基,可环绕赤道一圈多;采出的铁1.3亿吨,若将这些铁矿石全部炼轧成钢轨,可铺设220多条京九线;生产的矿山铜32.5万吨,若将这些铜全部制作成工业常用电缆,可以从地球牵到月球。
记者实地考察
经济的粗放发展让黄石积累了太多的生态欠账。因露天采矿排放出3亿多吨的废石,形成了占地面积达400万平方米的废石场;长期无节制的开采,为这座城市留下了400多个开山塘口、150多座尾矿库;因工业废水的直排入湖,大冶湖从一碧万顷变成水质为劣Ⅴ类的严重污染……
“亚洲第一天坑”是黄石的标识。东西长2200米、南北宽550米、最大落差444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的“矿冶大峡谷”留下了千百年来的采矿印记。同时,也带来了资源枯竭、土地稀缺等一系列问题。
“那时候废石场地表温度达到70°,可以直接煮鸡蛋,污染可想而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管理处主任阎红勇是“矿二代”,小时候矿山的采矿场景还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
为摆脱对矿产资源的深度依赖,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大冶铁矿于2005年建成了占地15平方公里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并于2010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回填植绿,从把山挖成了坑,再把坑堆成山,用了40年的时间。”阎红勇说,就是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实现了在石头上种树的奇迹。
“上世纪80年代,大冶铁矿联合相关科研院所经过反复尝试,最终发现了成活率较高的刺槐。”阎红勇介绍到,槐树的根系横向生长,对土壤的深度要求低,正适宜山地生存。
昔日的荒山变成花海。经过几十年努力,矿山人在废石场上种出了面积达366万平方米的刺槐,一跃成为亚洲最大的硬岩复垦林。每年槐花绽放时节,游客络绎不绝。
绿色转型向生态要效益
在黄石还有一个地方因资源而得名。金海,以“金山煤海”而得名。
早在明朝,金海就开始开采煤炭。上世纪九十年代,建区之初,凭借3500万吨探明储量、2300万吨保有储量,金海一举跻身湖北省勘探程度最高、赋存条件最好、煤炭质量最优的煤田之列,是鄂东南最受瞩目的“煤都”。
时过境迁。2013年5月,包括金海在内的大冶湖南岸“两镇一区”划归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与大冶湖北岸的汪仁、金山、章山一道,举起绿色发展的令旗,共同组成全新的大冶湖生态新区。从此,曾经的“金山煤海”慢慢退去身上的“黑色”,开始烙上“绿色’的发展印记。
“再走破坏资源的老路,不仅资源难以为继,环境承受能力、政府财力难以为继,群众增收也将难以为继。”金海管理区党委书记刘浩说,金海因粗放开采、生态历史欠账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转型发展、绿色崛起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壮士断腕,不破不立。金海对辖区内所有煤矿实行停产、停止一切井下活动,实现全区煤矿全部关停。
背靠父子山,濒临大冶湖,气候适宜,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是茶叶种植的绝佳之地,2008年,金海管理区利用本地的山场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白茶种植产业,从最初的100亩发展到如今的上万亩,金海的白茶园已经成为整个湖北地区面积最大、最为集中的白茶种植基地。
▲金海的白茶园
黄平国是金海最早转型的煤老板之一。2006年,矿井开采整合后,黄平国将事业从地下转到地上,尝试种植浙江安吉引进的白茶。经多年建设,“金海白茶”种植总面积已达1.5万亩,兴办茶叶专业合作社18家,带动周边区域种植白茶3万余亩,金海4个村被评为全省绿色示范村,金海被省茶叶学会认定为全省白茶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初步统计,2019年金海将生产干茶9万余斤,实现产值6000万元。与此同时,金海管理区整合2000多万元资金,配套建设了10公里国家级登山健身步道、3公里标准化旅游公路、文化广场、观景台、农家乐等配套服务设施,吸引各方游客。
作为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黄石有很多“金海”。过去,经济结构“黑重粗”突出,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建材、能源四大行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七成左右,结构性矛盾突出。
从黑色到绿色,黄石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生态转型之路。
现在到黄荆山上走一走,原本寸草不生、百孔千疮的开山塘口已满是香樟、栾树、女贞、黄馨、火棘。利用创建森林城市的契机,黄石累计投入资金30多亿元,造林绿化面积49.6万亩,发展林木基地10万多亩,生态修复开山塘口23处,复垦绿化工矿废弃地0.9万亩。
▲十年前的矿山
▲植被恢复后的矿山
石章胜告诉记者,矿山植被恢复是生态修复中最难的课题,为了能让千疮百孔的裸露山体重新恢复生机,他们想了很多办法,不断摸索,终于成功的让光秃秃的石壁长出了植物。
黄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薛明表示,黄石创森5年,黄石市委、市政府累计出台20份涉林文件,累计造林绿化76万亩,相当于此前20年的总和。森林为城乡居民带来了更多的福祉,还带动森林旅游连年跃升。
湖北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湖北已有9个国家森林城市、25个省级森林城市。首先创建省级森林城市,然后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湖北创森形成了梯次和团队,一批城市正向省级森林城市冲刺、一批省级森林城市正向国家森林城市迈进。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