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尕那一景。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 摄
新华社兰州12月16日电(记者崔翰超、胡伟杰)37岁的班玛次旦今年当起了出租车司机,每天晚上开车回到自家刚翻修的藏式小楼里,看着六盏大吊灯把客厅照得宛如白昼,他心里也亮堂堂的。
得益于精准扶贫政策,班玛次旦的人生也越来越明亮。
班玛次旦在自己的家中。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摄
班玛次旦家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纳加村,他过去的人生,和家里的老房子一样,被烟火熏得黑魆魆的,昏暗中只靠一两盏白炽灯勉强“支撑”。
“春种几垄地,秋收几袋粮”是他2017年以前的生活写照。班玛次旦家里一共8口人,他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父母身体不太好,经常要去医院,4个孩子也正在上学。但他文化程度低,只能种地、放牧;每年和妻子还要抽时间去山里挖野菜、采集食用菌以补贴家用。
尽管拼尽全力,班玛次旦一年的收入只有不到1万元,生活举步维艰。
纳加村紧邻扎尕那景区。扎尕那藏语意为“石匣子”,是一座天然石头城,景色独特。村口两座石头山好似两扇“石门”,“石门”的背后则是“石头宫殿”。
精准扶贫政策为班玛次旦带来了改变。据纳加村村主任冷布交介绍,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他们结合丰富的旅游资源,于2015年4月成立扎尕那纳加石门原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旅游业和养殖业,打造民宿酒店、销售特色产品,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冷布交告诉记者,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2016年合作社的酒店正式营业。酒店在开业两年内便已回本,收益以分红方式均分给所有农户。今年,42户村民总共获得45万元分红。
同时,合作社雇佣当地劳动力参与酒店运营,在旅游季,酒店工作人员根据岗位能拿到2100元至4000元不等的工资。酒店歇业期间,村民可以继续出去打工或者照顾庄稼,真正做到“在家门口赚钱”。
合作社经营的酒店。新华社记者 崔翰超 摄
每年中国政府都会下拨产业发展资金,帮助农民发展产业致富。经过村民同意,纳加村的这部分资金由合作社统筹,用于发展旅游业,养殖蕨麻猪、牦牛。
人居环境也随着产业发展一同进步。近年来,当地政府为各家各户通水入户、改造厕所、修整庭院提供补贴。纳加村过去林立的土房摇身一变,成了“半藏式半现代”的二层小楼;村民家里过去用来储水的容器变成了储物罐;庭院里石板铺成的小径替代了曾经的“泥巴路”。
今年,班玛次旦跑起了出租车,而妻子经过职业培训,于两年前开始经营一家专营藏族服饰的店铺。眼下,除了合作社酒店的分红,他家还用产业发展资金养了4只猪、7头牛。现在,班玛次旦家一年收入能达到5万元以上。
记者从冷布交处了解到,纳加村最后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也于今年脱贫。2018年,迭部县已全县脱贫,甘南藏族自治州全州脱贫2.7万人,退出贫困村166个,贫困发生率由8.54%下降到3.87%。
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中国政府坚持精确瞄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根据官方数据,中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1660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
班玛次旦家的偏房尚在装修当中,他站在柏木房梁下,心里却想着另外一件更加重要的事。
“我17岁的大儿子在读高中二年级,一定要让他上大学,不能像我一样吃没文化的亏。”班玛次旦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贵州省首个铁路口岸竣工在即
下一篇:湖南靖州杨梅产业发展领军人才“充电”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