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演奏瑶山青春之歌—中南大学支教团在江华大圩中学的故事

2019
04/30
23:06
中国新报
分享
      江华瑶族自治县位湖南最南端,与两广交界,全国瑶族人口最多的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神州瑶都”。山的那边是仍是连绵不断巍峨的大山,曲折的山路在蜿蜒的山里穿过。距离县城80多公里的江华大圩镇就位于大山那边,江华脱贫攻坚的核心区域之一。

      2013年,中南大学将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定为对口扶贫县。2016年起,中南大学从派出教师支教、对口教研、仪器捐赠等方面对江华进行教育精准扶贫,并每年派出研究生支教团到大圩中学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

 

      2018年8月25日,中南大学的一间普通教室里,举行了一场简单而庄重的支教团换届仪式。该校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李昌顺激动地从上届支教团团长贾伯聪的手中接过团旗。
     
      李昌顺说,“到大圩支教既是期待,也是责任。”

      第三天,层层选拔出来的第20届支教团李昌顺、赵叶静、孙彬彥、彭嘉伟、陈依平带着“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的宣言来到了江华大瑶山里的大圩中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


      近日,车子穿行一山又一山,穿隧道,再在曲折的山路行驶近2个小时后,摸到位于大山脚下的大圩中学,了解支教团的支教生活,感受他们支教生活点点滴滴。

谱写扶贫曲

      支教学生除了要完成课时任务,还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社会资源带到当地,做到扶智扶志。该县大圩镇长山村是中南大学帮扶村。长山村留守孩子较多,周未监管成了真空。支教团将扶智扶志融入到支教中。

      在李昌顺看来:“这样的支教责任和意义,虽只有一年时间,要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做自己终身难忘的事。就像接力跑一样,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和弘扬与践行‘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的中南大学精神。”

      支教团长李昌顺讲了一个小故事:刚到大圩中学支教的第一个周末,团员们与扶贫队员进村,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扶贫活动,可一进村就看见一些孩子或蹲,或站,或挤在一起趁网,玩手机游戏,并通过调查发现村里大多都是留守孩子。

      看后,李昌顺心里产生了特大震慑,并决定不定期进村开展活动,将孩子们从网络下拉出来。

      支教团通过反复的讨论,商议通过活动、家访辅导将孩子们从网络中拉出来。

      读初中的赵湘吉(化名)是大圩镇长山村的一位建档立卡户学生,也是一位留守孩子,英语基础不是很好,但兴趣浓厚,有很强的责任感,学习、生活都是自己照顾,是一位很上进的孩子。

      “每当周末也是自己最开心的日子,陈老师都会到家里来给我谈人生,谈理想,还给我辅导学习,现在每次考试都考90多分了。”赵湘吉高兴地告诉笔者。

      “有的孩子学会了三步跨栏,投两分球了蛮准呢!”每周末,李昌顺就会进村入户或了解孩子们在家情况,带领孩子们打篮球,60多岁的老赵告诉笔者。

      “留守孩子多,周末时带孩子们打打篮球,让他们放下手机,走出网络,回归运动和生活,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李昌顺说。

      扶贫扶智更扶志。为了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支教团还将C919、复兴号、蛟龙号模型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在观察中对未来人生的理想梦想油然而生。“这里的孩子们与外界接触少,心智很不成熟,通过科技知识进课堂足以燃起他们人生的梦想, ‘“大学梦’‘ 中南梦’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李昌顺说。


      近一年来, 支教团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得力助手,通过扶智扶志推动了扶贫工作。“支教已经形成了‘教学+扶贫’的模式。”中南大学团委副书记、指导老师王超说。

唱响扶智歌
     
      “学校教学比武第一名;被选送到协作片参加教学比武,获一等奖第一名,又被选送到县,参加决赛,再一次获一等奖(全县仅2人)。”这是一位非师范专业的安全工程研究生李昌顺获得荣誉。

      李昌顺担任八年级4个班的物理教学,挑起了八年级物理组组长担子。他带领孩子们从生活中发现物理,引导用物理解释生活,激发学习物理的热情。

      班上学生莫小东,学习物理很茫然,成绩也不甚理想。李昌顺结合上课的内容,带领莫小东走出教室,利用生活的现象坚持每天突破知识点,并启发他发现生活中的生活中物理小故事。后来,进步很大。


      赵叶静是理工女,她任6个班的音乐和2个班的物理。为了上好音乐、物理课,她自己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带着孩子做教具。

      “这是领着孩子们动手做的‘浮力’教具,孩子们都动手做实验,自然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说着,赵叶静拿出10多个教具,叫来班上的同学演示用矿泉水瓶的 ‘浮力’教具来。只见同学们放进一个乒乓球后,一手堵住瓶口,一手倒水,然后乒乓球浮了起来;松手后,乒乓球随着水流出后,卡在瓶内口处。

      “教学手段用好了,再调皮的孩子也会集中注意力上课。”赵叶静说:“通过这种方法将余扬文等10多位不爱学习物理的孩子拉回课堂上来。”

      现在已经是孩子们知心姐姐的孙彬彦,担任八年级2个班的语文教学。面对有些连拼音都不过关的调皮孩子们,她一个拼音一拼音的教,做到不抛弃、不放弃每一位孩子。课前,还用生动的故事调动课堂氛围,激发同学们的学习语文兴趣。

      同时,支教团还积极参与到教师培训、教研活动中,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贡献智慧。同时,还帮助一些老教师讲解PPT的制作,提高他们运用信息技术能力。


演奏扶志乐

      李昌顺还记得,自己刚到学校时,学生们上课时或睡觉、或说话,做与课堂无关的,对自己的理想茫然。一年时间里,李昌顺和学生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感情。

      在毛泽东诞辰125周年纪念日时,他与学生用毛泽东的《七绝·改诗赠父亲》与学生共勉:“要过上梦想中的生活,就必须要走出这座大山,唯有刻苦学习才是最好的选择。”现在班上不少孩子已经把“走出大山”当作了自己的目标, 实现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同时,开展“‘聚光·启明’募捐希望”活动和开设“时间银行”,通过中南大学优秀学子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和励志故事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改变人生。征集了480余个“希望与理想”,210余篇“我的故事·我的愿望”, 180余封写给自己未来的信,激发了学生的斗智和对人生的渴望。

      “扶志,必须走心。”李昌顺说:“这些活动走进了孩子的心里,激荡起了内心理想、梦想的浪花。

      “这些活动激起了未来展望,更加坚定了努力学习信心和决心。”1701班学生杨梦婷说。

 

著写德育文

      陈依平是护理专业的研究生,也是第20届支教团成员。她在支教期间发现当地学生卫生习惯差。于是,陈依平在班上发起了“讲卫生活动”,通过开展生理卫生、卫生养成小讲座和每天都会督促、检查学生卫生,倡导全校师生参与其中。现在,学生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陈依平给笔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班上一个男同学肚子痛,问他是不是吃多了辣条吃坏了肚子,而坐在旁边调皮的男生说“他羊水破了”。然后,班上哄堂大笑。对于信息接收是比较闭塞落后山区,反映了山区孩子对于生理知识存在“盲区”。于是陈依平利用专业知识给孩子们做生理知识大讲堂,让他们了解生理卫生知识。

      据了解,中南大学已经有 165位支教人深入到了中西部教育、脱贫攻坚的第一线,用知识与品行点燃希望的火种,用聪明和才干书写人生的理想。

 

(文:唐世日)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三届新家庭教育文化节长沙开幕 家校社共育成焦点
下一篇:湖南第二届中职学校校长论坛在长沙举行 400余人参加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