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提倡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有效的沟通交流必须建立在有效的听、说基础之上。社会学家兰金曾指出,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听、说、读、写)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这说明,听、说在人们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努力通过优化教学方式,进行学法指导等多种策略培养学生的倾听和说话能力。
一、倾听能力的培养
笔者对数学课堂中的“倾听”是这样理解的: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细心、耐心、用心地听,理解辨析他人的言语,在头脑中思考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形成建立良好的课堂互动关系。学会倾听是一种学习,一种礼貌,一种修养,一种品质,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机。倾听是教学中达到“听、说、读、写”的相当关键的一步。
(一)积极引导,让学生明确倾听的重要性
当一年级孩子一入学就要和学生反复多次强调“听”的重要性,“我们有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一张嘴巴,这就是说我们要学会多听、多观察。”这是我经常和孩子们说的第一句话。“看看‘聪’这个字的结构,“耳”字旁,说明一个聪明的孩子首先要做到的是会用耳朵听,并且是用心在倾听。”这是我和学生们常说的第二句话。要让“倾听”二字深入学生内心,有了这样的意识才能化作行动。
(二)家校密切配合,共同培养孩子倾听习惯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只靠教师,与家庭教育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与家长多沟通,在交流中了解学生在家的习惯养成情况,并和家长在习惯培养方面达成一致,用正确的方法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要求孩子在家就和在课堂上一样,别人在说话时要认真聆听,不能打断别人的话;对于别人说的话要用大脑想一想判断其正确性,再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就是一个倾听—思考—表达的过程。而家长同样要认真听孩子说话,这是一个彼此相互倾听、相互尊重的表现。
(三)教师以身作则,运用“暗示”、恰当评价,形成倾听氛围
教师要为学生起榜样作用,应该认真听学生的发言,无论孩子们的发言是对是错、是流畅还是吞吞吐吐,都要专心地听,偶尔可作提示,但切不可打断学生的发言。这是对发言学生的尊重,在无形之中让班中其余的孩子都意识到了“我们要认真去听”。
当教师看到有学生走神了、做小动作没有在倾听,这时就可以有多种方式来处理。可以停下课来,目视该学生,当教学进行过程中突然停止,学生就会有所意识,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当然这需要教师在一开始任课就要告诉学生老师的这些做法是什么意思。教师还可以用语言、小动作加以配合,“老师开始‘扫雷’啦!看看你的眼睛看着我了吗?小耳朵竖起来认真听了吗?”孩子们表现得很兴奋,立即坐端正眼睛炯炯有神,这时学生倾听学习的状态很好,注意力很集中。当然有时为了让教学继续完整进行,不中断正常的学习,教师可以一边说一边在教室走动,“顺便”走到没有听讲的孩子旁边用手摸摸他的头,轻轻地在他的肩膀上拍一下,以起到提醒的作用。这时孩子肯定明白了老师的暗示。不是在全班面前指名道姓,而是个别性提示,这样的方式既提醒孩子认真听,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
教师要适时正确地评价学生,对那些能倾听别人发言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给予表扬:“倩倩今天听得多认真呀!”“小红不仅听懂了别人的发言,还加进了自己的想法,多棒呀!”“琦琦真厉害,一下子就能听出同学发言的主要意思。”教师的这些鼓励性话语,既表扬了认真倾听的学生,又给其他同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从而使班级形成良好的倾听氛围。
(四)充分玩学具,满足学生好奇之心
在数学课中往往会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而学具在低年级学生眼中就成了“玩具”,所以在课前可以让学生看一看信封中装了一些什么学具,让学生随意地摸一摸玩一玩,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这样可以在上课时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比如一年级《立体图形》这节课,在第一个班教学时教师先讲了四人小组动手操作时的要求,再按四人小组发下一套学具,看着各种形状各种颜色各种大小的立体图形,学生都很兴奋,当操作的第一个步骤“搭一搭”结束教师讲第二个操作要求时部分学生很难安静下来,只顾自己玩手中的立体图形根本不听教师讲,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因此在第二个班教学时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上课之前就把所有学具发给学生,先让学生自己玩,有的学生摸一摸,有的学生开始当积木搭,有的把球和圆柱在桌面滚一滚,有的在告诉同伴自己认识的立体图形的名称。在玩的过程中学生其实无形之中已经自己在实施教学的某些环节了。学生课间玩够了,等到真正上课之时就不会再出现偷偷拿着学具玩,倾听的状态自然就好了许多。像以上玩学具这样的例子在低年级数学课中经常出现,比如《认识时间》让孩子从家里带来自己的小闹钟,在课前要让学生充分玩钟表,同桌之间、小组之间、好朋友之间的闹钟学生都会相互拿来看看玩玩,满足了学生对于漂亮的小闹钟的兴趣,这时开始正式上课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对于钟面的认识学习。同样课堂上要摆一摆小棒、分一分圆片、三角形之类的操作时就让学生课前先准备好这些,在我的班中学生就把玩学具作为一种课间游戏,把小棒、各种平面图形拼一拼搭成一座房子、拼成一朵花等等,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上课时学生能更专注地听讲了。
(五)学法指导,让学生学会倾听
四人小组合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当然这也是不可缺少的,从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法指导。比如浙教版数学很注重提出数学问题,在低年级数学课本每个单元的第一课设置了单元主题图开展专门的提问课,教师要告诉孩子开展四人小组交流的时候要会听会说,当一个同学在说的时候其他同学要认真听,如果同学的提问和我的问题相同那么就做个记号,当我说的时候不要重复;一边听要一边思考,他提出的数学问题有价值吗?我认为是个好问题有时间的话就可以把它记录下来。如果程度差一些的孩子不会提问的,就在这时要特别认真倾听同伴们的问题,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问的机会,边听边学边思考。
二、说话能力的培养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与思维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对他们进行语言训练,培养他们“说”数学的能力十分重要,它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的基础。低年级教师应如何对学生加强“说”的训练,从而培养他们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一)培养学生有序地“说”
在教学中采用“看、听、说”让学生观察实物或挂图,进一步创设思维的形象性,让低年级学生听老师有序地说,规范地说,学习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利用课本中的插图、实物,让学生说意、说题,因为低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喜欢感知具体形象的物体,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各种教具、学具进行师引导有序地"说"的训练,是说话的基础。例如:在教得数是6的加法时,让学生观察教材插图,并说说为什么小女孩写的算式是5+1= 6,而小男孩写的算式是1+5=6。在说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两个孩子坐的位置不同,看到小棒的顺序也不同,所以写的算式也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道理。
(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有条理地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通过观察力思维提供感知,使学生把感性直观现象抽象化,以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
如看算式说算理,说得数。思维过程是有逻辑性,确定的,前后一贯的,有条有理,有根有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依据一定的逻辑顺序,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在感性支柱下,能有条有理地表达出来,说的时候也就有条理。例如:教学9+3时,先通过直观让学生知道“和是12”再引导学生用凑十法说理,“因为3可以分成1和2,1和9组成10,10再加2组成12,所以9+3=12”。“说”的训练过程,还要鼓励从不同角度想,不同角度说。如“学生想,因为9+1=得10,所以3可以分成1和2”。这样训练,思维灵活为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就会从会算发展到算得又对又快。此外,训练形式要多样,活动面要大。如师生对练,同桌两个同学对练,还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口算比赛。从中达到大面积参与学习活动。提高训练效率。
(三)培养学生有根有据地“说”。
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有根据地把看到听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归纳、选择,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结合看图认数,看图计算,进行“说”的训练,在认识1—3时,可以要求学生看图说一句话,“谁在干什么?”或“什么地方有什么东西”。如“两个小朋友在浇花”,“河里有3只小鸭”等。让学生反复多练,而且不强求一样,只要符合逻辑,都给表扬,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发展学生思维,如果发现学生讲得不对,要及时发动其他同学补充纠正。
(四)培养学生有重点地“说”。
在训练中要注意阶段性的不同要求,要抓重点“说”的能力培养。如:从认识“6”开始,训练学生看图说三句话,这时讲的三句话要求叙述式的。例如:“树上有3只小鸟,又飞来了5只,树上一共有8只小鸟”。又如:“荷叶上有8只青蛙,跳入水中4只,还剩下4只”。这样为以后学习解答应用题奠定基础。认识8以后,继续训练学生看图说三句话,这样第三句话又由“叙述式”改为“问题式”实际上就是口述应用题。例如:花瓶里有5朵花,花瓶外面有3朵花,一共有几朵花?草地上有9只小鹿,跑走了3只,草地上还剩下多少只小鹿?在认识10以后,教师要逐步脱离直观演示,可给学生一样实物或一张图片,再给一个算式,要学生讲三句话。如:4+5,学生可以说“小丽有4支笔,小华有5支笔,两人一共有几支笔?”还可以这样说:“小新有4支笔,又买了5支,小新现在有几支笔?然后过渡到只看算式或实物,就能说出三句话,学习讲三句话,实际上也为学生口述应用题口编应用题,学习解答应用题打下扎实的基础。
( 作者系:岳阳县筻口镇熊市小学 鲁志新)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