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简介
伊拉克与伊朗于1980年9月爆发战争,持续8年之久。战争主要包括空袭、城镇争夺战、导弹袭击战、海战等阶段和行动。经过攻防反复转换、反复争夺,伊朗、伊拉克各自夺回被对方占领的霍拉姆沙赫尔、法奥地区等失地,双方陷入僵持。伊拉克和伊朗都欲战不能、欲罢不忍,最终在联合国安理会调停下,战争落下帷幕。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长、损失消耗大、“没有胜利者”的一场局部战争。
讲评析理
两伊战争中,作战双方使用了大量苏制、美制现代化武器,动用了除核武器外当时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却未能打出一场高水平的战争。
战争指导未能速战速决。两伊是中东地区富有的石油输出国,自1973年后,两国耗资数千亿美元,从国外竞相引进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双方拥有大批的现代化武器,却缺乏先进的、正确的战略指导,导致战争旷日持久、消耗巨大。战争中,两伊依然沿用二战时期的战争指导模式,伊朗自思国大人多,采取了靠长期消耗战拖垮对方的作战方针。而伊拉克则认为自己拥有更多的先进武器装备与空中优势,采取了“袭船战”“袭城战”以削弱对方战争潜力,“以战迫和”的高消耗低效益作战指导。造成战争久拖不决,不仅消耗了对方,同时也消耗了自己,导致“两败俱伤”,两伊经济停滞、国力衰退。有鉴于此,进入信息时代,未来战争指导要着眼信息化、智能化、无人化发展趋势,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战争形态特点,创新发展军事战略指导,指导战役战术运用,提高战争效益。
战术运用未能水涨船高。战争中,两伊分别拥有数千辆先进坦克和装甲车,但对先进坦克、装甲车等武器的战术运用仍停留在低层次上。常常在没有步兵支援的情况下,使用装甲部队进攻对方筑垒阵地,或进入居民地遂行战斗任务,结果是大部分被对方近程反坦克兵器击毁。伊朗军队多以装备轻武器的步兵冲锋为主,坦克往往置于掩体内,作为固定火力点使用,坦克的机动能力和突击威力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双方的先进战机也往往只用于狂轰滥炸,没有很好地对地面部队实施近距离火力支援。价值昂贵、数量有限的战术导弹往往被用于袭击城镇普通目标,没有用于精确打击要害。有什么装备打什么仗。两伊战争中,双方完全违背了战术与技术相匹配才能形成强大战斗力的规律,战术运用的落伍,导致作战的低效益。这启示我们,只有具有与先进技术和武器装备相适应的战术思想、战斗方法,才能充分发挥武器装备效能。因此,应着眼武器装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不断创新战术思想与战斗方法,并使之进入军人的头脑并自觉地运用于战场,使战术与技术相互匹配、相得益彰。
人与武器未能有效结合。战争中,两国分别购买了苏制“萨姆”和美制“霍克”型地空导弹,战机也是当时最为先进的“米格-23”“F-14”等。但由于两国士兵缺乏应有的军事训练,没有很好地掌握这些先进武器的使用与维护,导致无法发挥武器装备应有的效能。作战中,伊朗空军命中精度较差;由于不会使用先进的防空导弹,战争中,双方低空飞行的小编队飞机轻而易举地避开对方防空导弹,那些具有先进水平的防空导弹形同虚设。尽管双方坦克大多拥有先进的瞄准装置和火控系统,但由于士兵未能有效掌握和熟练使用,射击精度低,有时只能近距离开火。两伊买了许多先进武器装备,却“消化不良”、无法驾驭。由此可见,先进的武器装备本身并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起决定作用的是善于运用武器装备,有很高军事素质的人。因此,要不断提高军事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超前培养和储备人才,人与武器达成最佳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
后装保障未能及时跟进。战争中,由于两伊的工业基础薄弱,许多先进武器的零配件本国无力修配,弹药主要靠国外供给,特别是新式武器的使用、维修等都离不开外国顾问和专家,使得战争中,综合保障往往滞后于战争需求,甚至无法保障连续作战,导致作战行动时断时续,一场战役与下一场战役之间要相隔几个月,甚至双方都因无法及时、可靠保障而出现过不得不放弃“决定性”作战行动的无奈局面。作战中,因得不到及时维修保养,许多战机丧失升空作战的能力,只有轻微损伤的坦克被迫丢弃。这既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又易使作战行动处处被动。因此,发展先进的武器装备,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工业基础与技术水平,在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自主创新、自主研发先进的武器装备,才能在高消耗的战争中,有效及时给予保障和供给。(杨丰收)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