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中国经济的韧性|给你50年,能否再造一个海信?

2019
08/14
16:28
新华网
分享

    新华网北京8月14日电 题 给你50年,能否再造一个海信?

  新华网 段世文 冉晓宁 赵秋玥

  1978年,在青岛一家工厂当车工的周厚健以青岛数理化第一的成绩考入山东大学电子系,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迎来李东生、黄宏生、陈伟荣三位新生。20年后,由他们领导的海信、TCL、创维、康佳,均在中国彩电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所有家电品类中,从来没有一个产品像彩电一样,行业争霸打响了一次又一次没有硝烟的战争。对于从一开始就“缺芯少屏”的中国电视企业来说,经历了从落后到追赶,从受制于人再到奋起抗争,终于傲视群雄。这一仗,中国彩电人打得酣畅淋漓。

  今年,海信集团迎来50周岁生日。究竟是什么样的信念,推动海信从一个只有十几个人的小作坊工厂走到今天,成长为国际知名高科技企业?

  给你50年的时间,能否再造一个海信?

图为海信大厦

 

  日韩液晶技术争霸,中国品牌陷入价格战

  自1958年3月17日天津712厂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电视机——北京牌14英寸电子管黑白电视机以来,中国上百家电视企业、超过百万的家电人沉浮在中日韩家电的“三国杀”格局中。

  1968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发出了当时惊艳世界的“特丽珑”(Trinitron)显示技术,使CRT(显像管技术)电视的画质实现巨大飞跃,在松下、三洋、东芝和索尼的共同努力下,日本成为CRT电视的王国。

  同年,韩国三星创始人李秉喆在元旦当天穿着传统的朝鲜长袍来到三星总部大楼,向三星各分社社长宣告:世界将迎来科技时代,三星必须进军高科技产业。在大洋彼岸,美国无线电公司(RCA)也在这一年制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液晶显示模型,并形成“挂在墙上的平板电视”的初步想法。

  颇为戏剧性的是,此后二三十年间,虽然夏普、东芝、NEC等日本企业率先突破液晶屏技术研发,但是受思维保守、三次液晶面板行业衰退期等多重因素影响,逐步被韩国三星、LG在液晶产业上彻底赶超。

  就在日本和韩国企业在液晶面板行业打得不可开交时,在CRT显像管电视上打得你死我活的中国电视企业,掀起了一场足以载入中国电视产业史册的价格战。

图为1982年出厂的青岛牌44HD4A集成电路黑白电视

  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疯狂引进彩电生产线的狂潮,业内已有数百家电视机生产厂家,在市场经济下,彩电不再紧俏,库存开始积压。

  基于当时的行业背景,1996年3月26日,长虹电视率先全面降价8%—18%,29英寸大屏幕彩电比国外品牌降价30%。

  绝大部分国产电视品牌被迫跟进。几年后,泰山、双喜、黄河、金凤、熊猫、牡丹等老彩电品牌相继被价格战拖垮。

  时任青岛电视机总厂厂长的周厚健不仅没有跟着降价,还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用透明电视机箱对外展示,海信电视机芯比其他品牌的同型号彩电多出12个零部件。“海信产品不降价。”周厚健说。

  经此一役,中国彩电市场,只剩下海信、TCL、创维、康佳、长虹等电视品牌凭技术实力走到今天。

 

缺芯少屏,备受欺凌

  从CRT到LED再到OLED,电视的核心技术和最新生产工艺,先是日本企业独领风骚,后来又转移到韩国家电企业手中。进入液晶时代,中国电视企业依然没有得到机会。虽然名义上是电视大国,但由于“缺芯少屏”,在整个食物链的下游备受欺压。一台液晶电视的成本,7成来自液晶面板,韩国面板厂家处于绝对垄断地位,中国家电企业不得不接受“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命运。

  日韩企业的技术封锁超过想象。北京电子管厂曾和日本松下合资建成立北京松下彩电显像管厂,结果从1987年成立到2009年CRT显像管的时代结束,中方居然没能掌握彩色显像管的核心技术。

  2003年底,上广电和NEC合资在上海投产5代液晶生产线,6年之后因亏损严重黯然转让,上广电始终没能掌握液晶生产技术。

  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

  2013年1月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经过6年艰难调查之后对外公开的一纸罚单和公告透露了不为人知的辛酸:2001年至2006年,三星、LG,奇美、友达、中华映管和瀚宇彩晶等六家企业,在韩国和台湾地区共计召开53次“晶体会议”。会议基本每月一次,主要是交换信息、协商价格,其中的关键一条是在中国大陆境内销售液晶面板时,几家一起作价,联合操纵液晶面板价格。

  3.53亿元迟到的罚单并没有给国内电视厂家带来多少安慰。据羊城晚报报道,由于三星、LG等国际面板企业在平板电视时代操纵面板价格,国产电视品牌险些集体覆亡。

  在CRT时代,中国品牌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只能做整机生产,连年价格战导致一直处于亏损的边缘,绝大多数利润被外资品牌抢走;在平板电视时代,虽然处境有所改观,但依旧缺乏战略方向,处于被动跟随状态。

  中国彩电企业必须思考的是,方向究竟在哪里?

 

  死磕技术,改写行业格局

  在经历了“合资办厂”和“引进生产线”的多年努力和尝试之后,中国电视企业终于明白,想要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只有自立自强,走自主创新之路。

  董事长周厚健曾在公司内部邮件中强调:“没有自己的芯片将永远是二流厂家,更无法定义自己的原生产品。”2005年,历时7年研发的中国第一款自主知识产权产业化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在海信诞生,结束了彩电芯片技术的垄断局面。“信芯”的诞生,使进口芯片的价格下降50%。

  不过,竞争对手并不会给中国彩电企业任何喘息的机会。随着2005年液晶电视爆发式增长,韩国、日本等上游企业除了完全占据电视成本7成的液晶面板,甚至要将占成本15%的模组等核心器件一并集成。

  此举意味着一旦日韩上游企业得逞,留给中国的就只有套上机壳、拧上螺丝等简单组装加工的空间,所有中国彩电企业都不得不在只有15%的狭窄空间里抢食。

  为此,周厚健提出:“做模组是唯一可以阻断中国电视制造业被侵蚀的办法。”

  2007年,第一条国产液晶模组生产线在海信投入生产,并在原信息产业部的推动下,全国电视企业都开始做模组,中国电视整机企业重新在上游夺回空间,使企业对平板电视整机成本的掌控比例提升到60%以上,使国产平板技术真正站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平台上。

  与此同时,海信开始着手进行激光显示技术储备,并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持。2011年正式成立海信数字多媒体国家重点实验室激光显示所,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产业前沿技术研发。

  2011年,日韩企业相继推出OLED技术,意欲重获垄断的机会。看到OLED技术的问题所在后,海信再次决定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即以成熟的LED技术为依托,发力多分区独立背光控制和Hiview 画境引擎技术,通过ULED技术正面阻击OLED技术。

  2014年,海信成功推出了第一款ULED电视,并加快第四代电视技术——激光电视的研发步伐,并用通过激光电视这个被称为“下一代显示技术”的产品改写了行业格局。

  同年,国际电工委员会电子显示技术委员会(IEC TC110)正式成立激光显示工作组。经过两个环节的演讲,海信电器首席科学家刘卫东当选为激光显示工作组的召集人,这是中国专家第一次在显示领域担任国际标准工作组召集人。

  2007年至2018年,激光电视从一个产品到一个产业,从一个企业到一个行业,终于逆袭成了“大气候”,全球已有20多家企业进军激光电视产业。

海信电视机生产线

  2019年,海信电视进入画质、声音、交互和内容的全面AI时代,截至7月底,其互联网累计激活用户已突破4400万,成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电视云平台。

  一路走来,回想起2002年周厚健在接受《知识经济》杂志采访时,吐露他和海信对技术的坚持:“我们这代人骨子里还是一直想着要为国家民族做点事。不然,民族工业的空间在哪里?中国人做技术的意义在哪里?”

  不布局,就出局

  1982年,黄卫平与周厚健同窗四年后,先是去中国科技大学继续读研究生,再出国拿到麻省理工的博士学位,随后顺利晋升国外高校教授并成功创业。

图为海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厚健

  1992年1月23日,青岛市经济委员会下发“青经任【1992】1号”文件,任命周厚健为青岛电视机厂厂长。这一年,周厚健35岁。

  也正是从这一年,海信确立“技术立企”的发展战略,周厚健还提出“发展电视,不唯电视;发展电子,不唯电子。”奠定了海信将走多元化发展之路的基调。

  2002年,周厚健和黄卫平在美国芝加哥相遇。当时,黄卫平教授“学而优则商”,在教书育人之外,在光通信领域大展身手。不过,由于遭遇互联网泡沫,光通信整个行业在那一年迎来了大崩盘。

  任正非造访海信时还曾劝告周厚健,“千万不要碰光,碰光必死”。

  不过,周厚健和黄卫平坚信,光电转换将是未来通信的核心力量,光通信技术一定不会被行业周期湮没。他们决定一起成立合资公司,在行业的冰点,一起进入一个对海信来讲全新的行业。黄卫平成了这家新企业的创始人,也成为了海信集团的首席科学家。

  然而,光通信行业的冬天比预期还要长。直到三年后,海信才终于有了第一个客户——阿尔卡特公司。随着光通信行业慢慢恢复,光纤到户市场开始在美国发展起来,海信宽带公司迎来生死转折点,并迅速成为顶级玩家。

  如今,海信光模块产业市场占有率居全球第六、国内第一,其中接入网光模块产品连续八年全球第一,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50%。海信5G无线光模块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5G信号基站的建设,为5G信号的普及贡献力量。

  光通信,只是海信由一家专注于电视、空调和冰洗等产品的B2C公司,向B2B产业转型的其中一步。

  以海信为代表的中国家电制造业,早已完成了模仿、替代和超越的第一个循环,并进入到了新的循环当中。

 

 

 

  产业结构调整当前看是一碗饭,未来看就是一条命

  当一家企业立下了“做百年”的愿景,决定要一直不停地跑下去,那么,奔跑的技巧、战术、体力分配和姿势,自然和短跑者大不相同。真正的良性增长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只有立足长远,着眼于未来,在技术上不断改革创新、更新迭代,才能让企业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回顾海信的发展历程,产业结构调整是贯穿海信发展的一条主线。周厚健曾表示,通过产业高端转型实现经济结构升级,对企业而言是最务实的做法。

  如今,海信集团业务构成中,1/3来自彩电,1/3来自白电,还有近1/3来自新开拓的智能交通、数字医疗、光通信等高新技术领域的B2B业务,而这几个领域,无一不是各自至少经历了10年的研发历程,并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隐形冠军”。

  1998年,海信从智能交通领域基础研究做起。十年后,海信自主研发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击败西门子,中标北京奥运会智能交通项目,在业内一战成名。不仅令业内信号机的价格大幅下降,更重要的是,结束国外智能交通系统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海信进入数字医疗领域源于2013年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合作契机。早在十年之前,海信就力图将图像显示方面的技术储备复制到医疗设备领域,与处于垄断地位的国外医疗巨头一较高下。短短几年,海信医疗完成了从精准医疗产品线到智慧医院系统的跨越,成为海信切入新动能引领全球产业高端的一角。

 2019年7月5日,海信家电执行董事、提名委员会及战略委员会成员贾少谦正式被任命为海信集团总裁。近期,贾少谦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再次表示,结构调整是“生死之战”,是企业远见和竞争较量的根本。对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变革的重要性,海信上下有着坚定的共识。

  值得关注的是,海信每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总是走着人才引进、建立课题组、建立研究所、设立新公司的程序。无论激光电视,还是智能交通,亦或是光模块产品,这些行业内优势明显的冠军企业无一例外都走过类似的路径。

  “做技术,就是要忍受寂寞和容忍失败,这也正是大企业顶天立地的担当。在选择产业时,海信遵循一要关系国计民生,二要掌握关键技术两条铁律,最终在智慧城市和智能医疗领域发力,其本质都是基于数字挖掘的算法,以图像处理技术为核心,向上延伸到光接入领域解决带宽问题,向下延伸到城市,最终形成从家庭到社区再到城市的万物互联的产业格局。”贾少谦说。

 

 

  给你50年,能否再造一个海信?

  “宁愿降职也要加入持续增长的企业,因为那种企业代表了未来。”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管理咨询大师拉姆·查兰在他的《持续增长》中提到。

  2011年,马小航博士决定辞去一家美国企业管理者的职务加入海信,这一年他36岁。促使他做这个决定的,是海信过去十几年的财务收入曲线,每年保持较快且平稳的增幅。

  最新出炉的海信2018年经营数据再次印证了马小航的判断。2018年,海信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266亿元,同比增长14%;海外收入378亿元,同比增长30%。马小航博士也成为了海信集团资深科学家。

  2018年对海信而言是一个特别的年份。这一年,海信电器以59.85亿日元(约人民币3.55亿元)的价格正式完成与TVS(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的股权交割,获得TVS 95%的股权以及东芝电视40年的全球品牌授权。同年,海信击败竞争对手,成功收购欧洲知名白色家电制造商Gorenje集团,并在空调、冰箱和洗衣机和厨电等领域呈现大集团军之势。

  

海信集团国际化版图

  回想起1992年厂长李德珍告别工作20年的青岛电视机厂,对接任她主持工作的周厚健说:“在世界地图上点一个点,这个愿望我没有实现,愿你们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做出努力,在世界地图上点一个点。”

  如今的海信,在美国、日本、澳洲、欧洲、南非、东南亚攻城略地,在世界地图上,点下了一个又一个点。

  贾少谦提出,2025年海信集团希望能够突破3000亿元规模。“企业做大后,对国家的意义不仅是每年的纳税,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用技术传承,是海信的优势;做实业和做工业,需要企业家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企业的本质不会改变,企业家的精神不会改变。由此海信提出,实业报国、工业强国、品牌立国。”

  自1997年来,贾少谦已在海信工作22年。据贾少谦回忆,最困难的时期应该是在海信收购科龙时,当时所有高管每三个月才能回一次家。“我们收购科龙,整整花了6年的时间,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难题,主要是经营压力大,又要发展又要留住人才,还要激发大家的信心和斗志。最开始科龙当地的员工周末不加班,海信的员工只能亲自示范,由此影响他们。为了给研发人员换电脑,20万都是咬着牙拿出来的。就这样敢打硬仗,最终不仅偿还了负债,又拿出了新的技术和产品。”

  身为海信这艘巨型航空母舰的总裁,贾少谦坦承要承载的东西太多,“打败一家企业的未必是同行,也有可能是新兴的技术。这就要求企业家既要稳坐中军帐,又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革开放40年特别是1992年以后造成的巨大的人口、政策、和平发展空间的红利密切相关,面对来自行业内外的挑战,单纯靠防是防不住的,每个业态出现后都要挖掘它的实质,顺应时代变化,拥抱并适应变化,并在变化中寻找不变的本质,由此引领自己企业的脉搏。未来企业之间的竞争,一定是竞合模式。”贾少谦说。

  据悉,海信仍坚持将销售额的5%用于研发,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前瞻性研究。贾少谦表示,就像当年研究光通信、信芯、智能交通一样,可能90%都失败了,但是最后的10%挽救了我们的产业。“在此过程中,除了坚持不懈、容忍失败、甘受寂寞,好像也别无他法。2025年实现3000亿元规模,挑战很大,但并非不可能。”

  风雨兼程50载,时间的潮水奔涌不息。从1969到2019,50年,海信一路跑来,淡定且从容,不论风雨还是艳阳。

  斯蒂芬·茨威格在他的《人类群星闪耀时》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一个企业最大的幸运,也是如此。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VR只能用于打游戏? 5G将助力展现更多打开方式
下一篇:当无人机遇上5G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