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贵州讯(记者 李才武 )碎片化的文化,加碎片化的思维,如果我们目光短浅,那些隐藏在液那故里的生态文明,就会从此不见天日。早在2002年下半年,原毕节行署副专员王明灯,就带领时为贵州《毕节日报》记者的记者踏访赫章罗州贡米。但那时,作为一个有闻必录的新闻写手,我们还很难有一个准确的判断,把罗州供米与赫章境内的娃多米和江南米,还有赫章县前身得胜坡县老县所辖的今威宁中水考古发掘出土的稻米联系在一起。中国新报“大河风暴长江纪行走进神奇液那故国”报道组记者对中水考古发掘成果、娃多贡米、罗州贡米、江南米等进行采访调研发现,山水交错纵横,河谷深切,山间田坝突出的牛栏江以东的液那故里,是中国长江源地区旱蹈和水蹈的种植区。
在赫章县哲庄乡采访,由于历时古远,如今,娃多贡米已经成为历史记忆。但那米真好,又香又醇。糯米酒是赫章的一大特产。据说过去家家会做。“粮食关”时,赫章野马川的农民背经济价值较高大米去镇雄换取包谷。液那米好,但田难种,如今,赫章山歌中,还有液那稻米的回音。但行走赫章乡间,种液那稻米的人家已很少。只有平山乡对江村一带这个“江南”,还有人种植。但他们,并不知这里是液那贡米之乡。
据了解,2005年,贵州威宁中水史前至汉代遗址出土了大量稻米。专家认为,出土的稻米是西南地区发现的最早旱稻农业实物遗存,这为研究云贵高原早期稻作农业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据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介绍,该所在对贵州威宁中水史前至汉代遗址的鸡公山和吴家大坪遗址考古挖掘中,发现大量农作物,主要是稻谷。吴家大坪遗址有3个坑内出土大量稻米,鸡公山遗址在发掘的300多个坑中,80%以上的坑都有稻米颗粒出土。经技术检测,出土的稻米距今3115年左右,是西南地区发现的最早旱稻农业实物遗存。
据媒体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赵志军研究员初步研究后认为,稻米颗粒短粗,比现在水田种植的粳稻还短小,不像是水田种植的,极有可能是旱稻。
以上情况足以说明,液那故国种植旱稻和水稻的历史悠久。但到后来,在局部地区,由于人为生态破坏和经济比重的变化,作为中国长江源的泰液贡米之乡,其历史文化没落后,人们再也想不起这个历史上的经济支柱的重大价值。行走牛栏江,行走洛泽河,行走苴蚪河,行走娃多河,很少能看见液那贡米的影子。
往事越千古。找到夜郎就是神奇的液那之后,泰液发祥水、液那竹子孙。古代僰族为后人创作的泰液酱魂、僰源竹根,其中的僰族稻米种植技艺就浮出水面。地球造山运动三次海进海推,造就液那竹根水的富矿,液那故国早晚温差大,岩溶地理导致适合酿造的微生物多,液那米凉酒、加上这里是长江源清香白酒、浓香白酒的液那故都,以贡米和米凉酒等来打牌,是到了乌蒙连片贫困区挑战结束历史文化没落后的千年贫困,重拾中国最古老的西南丝绸之路贡米之乡雄风的时候了。
愿娃多贡米不再成为液那故国的一个传说。今天,中国新报长江纪行报道组携贵州乡里人家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和贵州韭菜坪竹根水出发,寻找液那大江大河间那些充满泰液僰香的液那贡米。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