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微博
12月8日,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用1小时39分钟20秒(净时成绩),完成今年广马半马,这一速度在普通跑马的人中也算是高手级的了。施一公是本届广马宣传大使。尤其是考虑到52岁的年龄,施一公的身体和精神状态令人羡慕。
施一公热爱跑步早就不是新闻了。2017年的一篇报道说,“施一公是不折不扣的长跑爱好者,只要北京PM2.5读数小于100,他就在校内跑上几公里,平均每周要跑二三十公里。他不仅自己跑,还带着团队跑”。
施一公是个好榜样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发意识到,人是需要榜样的。否则在这个诱惑越来越多的世界里,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却还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洋洋自得。
但是,但是,这里还需要第三个“但是”,选择正确的榜样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致敬榜样、学习榜样。
某些鸡汤类营销号之所以引人反感,甚至可以说误人不浅,正是因为它们对榜样的选取和解读都出了巨大的问题。首先,它们常常树立“伪神”,动不动就“比你有钱还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而事实上,这些“伪神”可能只是因为有钱所以能够把自己包装成优秀又努力的样子。
然后,营销号也不是真正有心号召你去学习榜样,它们只是希望利用各路真假榜样刺激读者的焦虑,然后在你不知所措的时候哐当端出一碗神奇汤药,其真实疗效跟武大郎临终前捧着的那碗差不多。比如有些财经自媒体会先煞有介事地批判一通追涨杀跌的散户,在文末却告诉你,通往财务自由的康庄大道是买他们的什么高端课程。
图片来自《唐顿庄园》截图
施一公便是一位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榜样。至少我是愿意虚心学习的。
有自媒体提出,清华大学“无体育,不清华”的口号跟施一公有关,这种说法很勉强。事实上,施一公自己曾表示他是受母校清华大学的体育精神的影响。清华的体育传统应该追溯到马约翰。
你看,即使找到了真榜样,某些自媒体还是能玩出熟悉的味道。
图片来自微博
施一公不需要借马拉松刷流量
关于跑步的好处,施一公的解释很“实在”:“跑步让人有更充沛的体力,有的人以为,花了很多时间(锻炼)学习效率会降低,实际上,如果跑步方法得当,能调整你的能量级别,心脏机能和肺活量增强,供血充足、思维敏捷。”对我来说,这段话比那些“跑步教”信徒的布道词有说服力多了。
施一公不需要过度的褒奖,更不需要借马拉松刷流量。跑步是他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刻意跨界玩人设。
图片来自微博
施一公的可爱之处,在于他的“正”。一个人的成长、成就就这样堂堂正正地摆在你面前,没有需要掩饰的地方,也没有需要美化的地方。而且他并不满足于洁身自好,还是正直风气的倡导者、捍卫者。
众所周知,施一公曾多次公开谴责学术界的潜规则。我刚刚读到他2010年的一篇博文,文章写道,“回国两年多来,我数次申请过科研项目的基金,从来没有与任何一个评委事先沟通过。我也参加过多个科研项目的评审,从来没有向这些科研项目的任何一个申请人事先沟通过情况。这本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操守。”优秀的人并不是没有苦恼,而是能够在不完美的环境中坚守自我,同时做出没有人可以无视的成就。
施一公还讲了一个故事:“我从小觉得尊老爱幼是天经地义,所以对做不到这一点的人深恶痛绝。1988年我读大三,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因为一个小伙子不肯给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让座又不听我的好言相劝,我只好动手,强行把他赶到了他该站的地方。在我看来,这位小伙子做人行事不够正直。”
图片来自施一公博文
有时候,在公共场所主持正义,也需要有靠谱的身体素质。但这不是施一公给人上的“最重要一课”,更难得的是,他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愿意承担挺身而出之后可能付出的代价。
从上学时尊老爱幼到成名后拒斥学术界的潜规则,这也是一场马拉松式的长跑。
当然,施一公的“长跑”远远没有结束,他带领的西湖大学只是刚刚出发。但是迄今为止,他身后留下的是一个执着、努力、向上的力行者的形象,这是我们社会需要的榜样类型。
图片来自微博
□西坡(媒体人)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