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茌平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掠影

2019
10/24
18:35
聊城日报
分享

茌平壮大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掠影

 

 

业屯村蔬菜大棚基地鸟瞰。

从20162016年至今年至今,,王登华带领业屯村、三楼村村民建成了55座蔬座蔬菜大棚,帮助300多名群众走上了致富道路多名群众走上了致富道路。。 □赵玉国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蒋希伟通讯员刘明明

金秋,鲁西大地风和日丽,美丽枣乡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刘丽娜似乎无暇欣赏乡村秋日的美景。作为省农科院派驻茌平区贾寨镇梅庄村第一书记,刘丽娜从踏上这片土地开始,就把每天的工作日程排得满满当当——走访贫困户、组织义诊、开展技术培训……不到一百天的时间,这名从省城研究所“空降”鲁西小村庄的女博士就迅速完成了角色转换,成为村里百姓交口称赞的“刘书记”。刘丽娜与省农科院派驻贾寨镇第一书记工作队队员一起,扑下身子为民服务,绞尽脑汁调整当地农业种植结构,为贾寨镇农业发展插上了科技翅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为持续壮大乡村振兴的人才队伍,茌平区积极对接上级有关部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同时通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和乡贤人才凝聚工程,造就和开发了一大批“土专家”“田秀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在广袤的田野上奏响了铿锵旋律。

贫困村请来省级专家团

8月21日,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杂粮创新团队岗位专家曹其聪研究员、德州综合试验站站长高凤菊等专家,来到贾寨镇梅庄村和堤头袁村田间,针对绿豆新品种特性、豆荚螟防治等对种植户进行现场指导;8月28日,省农科院农产品所成果转化科科长巩东营、食品微生物创新团队博士陈蕾蕾以及粮油工程创新团队博士徐同成、邱斌一行,现场考察梅庄村大豆适应性试验示范基地,研究下一步的帮扶工作计划……

连日来,多个省级农业专家团先后来到贾寨镇田间地头,为当地农业发展把脉问诊。在鲁西农村,如此高规格、高密度的科技帮扶并不多见。贾寨镇能够得到专家团的“青睐”,与省农科院派驻贾寨镇第一书记工作队密不可分。

贾寨镇是一个农业乡镇,大棚蔬菜和林果产业基础较好,农业人才和技术需求也十分旺盛。今年5月初,经过茌平与省扶贫办、省农科院等多方努力,省农科院刘丽娜、李娜娜等5名专家来到贾寨镇,分别担任梅庄、堤头袁等4个省定贫困村和耿店村第一书记,为该镇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5名省派第一书记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他们深入走访调研,了解各村产业情况、主要矛盾和发展需求,并形成帮包村发展调研报告。为调整当地种植结构,他们还发挥专业优势,从省农科院蔬菜所引进红心白菜、大豆、绿豆等品种,开展适应性栽培示范工作。同时,他们还积极邀请省级有关专家前来考察指导,为当地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此外,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指导下,省农科院派驻贾寨镇第一书记工作队整合2019年度产业项目资金300万元,计划集中在耿店村建设一批日光温室大棚。目前,日光温室大棚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预计10月底完工。 (下转A8版)

(上接A1版)

职业农民活跃田间地头

“今年又是个丰收年,亩产1200斤没问题!”9月3日,在自家玉米田里转了一圈后,胡屯镇陶集村种粮大户刘全国欣喜地说。

刘全国是陶集村一名“职业农民”。2016年9月,他参加了聊城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系统学习了农业种植方面的有关知识,并取得了新型职业农民证书。“集中学习了10多天时间,收获很大。”刘全国感慨地说,原来种地只会下笨力气,粮食产量就是上不去,后来按照专家建议,自己在选种、施肥、浇水等方面均做了调整,产量有了明显提升,亩均产量提高了10%。”

多次参加有关培训后,刘全国逐渐成了陶集村科学种田的领军人物,他的种植规模也从10几亩增加到了40多亩。如今,刘全国还当上了陶集村科学种田指导员,他把自己总结的种粮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村民。在他的带动下,陶集村粮食单产实现了稳步提升。

茌平区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持续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该区围绕种养技术、农药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精心设置培训课程,注重提升学员实操能力,逐步改变了辖区农民传统耕作观念和落后的生产方式,为发展现代农业打下了坚实基础。今年以来,茌平区发放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补助资金96万元,培训种粮大户以及种养大户等新型职业农民290人、中青年带头人30名,参训人数比去年增长60%。

能人带动加速产业发展

8月28日一大早,茌平区冯官屯镇业屯村蔬菜大棚基地旁,两辆卡车正在等待装车。不一会儿,20吨黄瓜和豆角装车完毕。“滴滴——”伴随着几声鸣笛,两辆满载蔬菜的卡车驶向了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

“业屯村的蔬菜不愁卖。村民早上摘的黄瓜,晚上就能端上北京市民的餐桌。”基地负责人王登华自信地说,业屯村和三楼村55座蔬菜大棚产的蔬菜全部销往北京市场,而且供不应求。

在蔬菜销售行业摸爬滚打了半辈子,王登华积攒的不仅仅是财富和人脉,还有对乡村振兴的理性思考。“乡村振兴离不开富民产业,只有产业发展了,乡村发展才有了源动力。”王登华说,为了帮助父老乡亲致富,在冯官屯镇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他决定在业屯村发展蔬菜大棚产业。从2016年至今,王登华带领业屯村、三楼村村民建成了55座蔬菜大棚,帮助300多名群众走上了致富道路。凭借出色的带农致富本领,王登华个人先后获得“聊城市乡村之星”“齐鲁乡村之星”等荣誉称号。

一个能人可以带活一个产业。孙洪涛在肖庄镇朱楼村建设了5000平方米的枣产品加工车间,并注册了“爱乌及乌”“武仲”商标,带活了肖庄镇圆铃大枣加工产业;杨官屯乡杨前村“90后”小伙儿袁桂东返乡创业,成立了聊城市满城芳花卉苗木有限公司,打开了杨官屯乡花卉产业发展的新空间……

近年来,茌平区各镇街认真梳理当地资源优势,并出台和完善相关政策,对返乡创业能人提供平台、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为他们搭建起大施拳脚的舞台。据统计,目前,茌平区有近百名能人返乡创业,带动大棚蔬菜、林果、水产等多个产业迅速发展,有力助推了乡村产业振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湖南永州:金色田园丰收美
下一篇:人间仙境靓永顺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