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片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处武陵山区中心地带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看望乡亲,调研扶贫开发工作。在这里,他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
总书记说:“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
《苗寨故事》演出结束后,演员与游客进行篝火联欢。张顺心 摄
“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2月28日,记者来到地处武陵山片区扶贫攻坚核心区域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村口这个写着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该村时强调的精准扶贫十六字方针的醒目标牌。
沿着柏油路进入十八洞村,在村口宽敞的停车场停好车,步入干净整洁的村寨,可见黄泥竹篾、木质门窗的苗家宅院依山而建,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延伸到每户人家门前,好一个生机勃勃的苗家村寨。
走进十八洞村苗绣特产农民专业合作社,绣娘们正飞针走线,为新订单忙碌着。村里的老支书、合作社负责人石顺莲曾亲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洞村的考察调研。5年多过去了,当时的场景她仍历历在目。“总书记提出,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我们根据村里留守妇女较多的实际情况,发挥苗绣这个非遗资源优势,成立了苗绣合作社,现在成员已发展至54人。”石顺莲说。
2013年,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仅有1668元。经过几年的脱贫攻坚,如今该村人均年收入已超万元,并于2017年2月成为湖南省首批脱贫摘帽的贫困村之一,这其中,文化和旅游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距离十八洞村不远的花垣县石栏镇,苗绣产业在文化部门的支持和企业的积极参与下,日渐形成规模,“让妈妈回家”文化扶贫项目让越来越多孩子重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当地企业七绣坊苗服饰有限责任公司自2017年7月成立以来,已免费举办18期苗绣培训班,累计培训绣娘900多人次。该公司董事长石佳介绍:“目前在我们公司固定上班的绣娘有100多人,每位绣娘每月平均工资在1500元以上,技术好的绣娘每月工资能达到4000多元。”
2018年,花垣县被文化和旅游部列入第一批“非遗+扶贫”重点支持地区名单,随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在花垣县乃至整个湘西州迅速组建,带动了大批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今年2月18日,湘西州首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挂牌,这10个工坊涉及苗绣、蜡染、竹编、织锦等多项非遗,有效助推了区域扶贫。
为拓展非遗产品销路,湘西州文化和旅游部门积极与企业合作,探索搭建“互联网+非遗”电商平台,目前已与湖南荣智文化创意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飞艺宝”平台,该州的苗绣、竹编、凿花、蜡染、银饰等均已上线销售。
离开花垣县,记者又来到湘西州凤凰县山江镇黄毛坪村。时值傍晚,苗家姑娘龙庆丰结束了在山江镇苗族博物馆的讲解工作,又为当晚演出的苗族风情剧《苗寨故事》做起了准备——作为演员,她将参与打花鼓等苗族特色舞蹈表演。龙庆丰说,通过在村里的苗王府景区做讲解员和参加旅游演艺,她每月收入可达3500元左右。
创作运营《苗寨故事》的凤凰铭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顺心介绍,该剧于2015年5月首演,截至目前已接待观众40余万人次,门票收入近6000万元。“我们的演员都是来自山江镇和腊尔山等周边乡镇的苗寨村民,他们白天是景区的保安、保洁、船工、售票员、讲解员,晚上穿上漂亮的民族服饰,又变身为演员。”张顺心说,“这既是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也直接促进了苗寨村民就业增收。”
“湘西是精准扶贫首倡地,也是湖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且文化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按照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要求,我们立足湘西的资源优势,以文化和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取得了一些实效。”湘西州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刘世树介绍,近几年,湘西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一手抓“对内发掘”,一手抓“对外推介”,让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同时把民族文化与扶贫攻坚相结合,推动文化产品和产业提升品质、形成规模。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湖南通道:党建促脱贫 产业富农民
下一篇:着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