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平江幕阜山天乐堂发现古瑶城石寨遗址

2019
03/19
09:53
亮剑巴陵
分享

沿长江中游南岸,有一条长约160公里延绵横跨湘、鄂、赣 3省的天然屏障——幕阜山脉,山脉呈北东至南西走向,北方是湖北盆地,东端至九江市庐山。幕阜山脉的名称出自湖南平江境内的1596米山脉主峰幕阜山。

 

 

▲天岳幕阜山云海景观

 

天岳是幕阜山的古称,传说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陵曾在此观天象,创八卦,山下的太平尖传说就是伏羲归葬地。平江一直流传着一首童谣:“太平尖尖,有个神仙,龙王见他要下跪,玉皇见他站下边,观音见他要作揖,如来见他要谢恩”。

 

天岳幕阜山的历史文化遗存与自然资源丰富,诗仙李白曾于唐乾元二年登天岳山,留下“闻说神仙晋葛洪,炼丹曾此占云峰。庭前废井今犹在,不见长松见短松”的名篇。2005年幕阜山成立国家森林公园,2015年成立幕阜山国际度假旅游区启动旅游开发,经过几年时间的建设与基础提升,目前这里已经成为一处知名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天乐堂所在山谷,左下是千年银杏三姐妹

 

今天要说的,是幕阜山位于天乐堂古占星遗址处山谷里的一处神秘的古瑶文化遗存。经过前段时间的考察,以及经过相关专家和资料佐证,基本可以确定:这是处于临湘龙窖山瑶族“千家峒”形成早期时候,一处罕见的,具有较高规格、保存较为完整的瑶族古城寨遗址。

 

瑶族是世界民族之林中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具相关考证,包括幕阜山及周边区域的湘北、鄂西一带,瑶族先民最迟在周代就在这里居住,专家对周边的遗迹考古认定:瑶民在这里生活了两千多年。2001年,“全国瑶族学术研讨会”和中国(广西)瑶学学会先后确定:位属幕府山脉区域的龙窖山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

 

对于幕阜山区域散落在各区域的瑶文化遗址,平江本地民俗与地理研究专家杨衍秋老师做了多年的调查与资料收集。2015年到2016年,先后有湖北通城县民俗研究会和湖北省文联聂为斌先生、华中工学院教授等专家两次登幕阜山考察古瑶文化。专家们对幕阜山的古瑶文化与龙窖山古瑶文化源自一脉。

 

▲沿天乐堂山谷而上,密林中就隐藏着古瑶城石寨遗址

 

这次笔者对幕阜山天乐堂古瑶石城寨遗址的认定,源于以下现场调查资料的佐证:

 

其一,天乐堂区域石构瑶遗址形制与龙窖山如出一辙。

 

该古瑶遗址位于天乐堂山谷海拔1260米左右上下,所处山谷段为西南向东北方向,遗址石件呈散落状,隐蔽分布密林之中。

 

瑶民“好入山壑,不乐平旷”,石屋等石头修葺的居所、用品是古瑶的独特标识。据杨衍秋老师前期考查,天乐堂山谷的瑶民族特性石砌房屋有十余座。幕阜山景区讲解员刘磊江从少年时候起多次来此地,他发现此地还有堆砌的石墓等石构多处。

 

笔者在此山谷仔细勘察了石屋三处。一处为靠山溪处三房连体堆砌,保存完好。此外另两处石屋形制较小,室内为7平米左右,一处已经坍塌,还一处上部坍塌。对比临湘龙窖山几乎相同石砌古瑶屋形制,笔者赞同杨衍秋老师和考证专家的观点:该处遗址为古瑶遗址无疑,且与龙窖山遗址出自一脉。

 

▲密林中的古瑶石屋遗存

 

其二、天乐堂瑶遗址没有石件雕琢痕迹,呈早期部落特性。

 

约八千年前,瑶民的先人在江汉平原一带,创造了长江中游的新石器文化。以龙窖山为例,从比较原始的石屋、石桥到雕琢精致的石磨、石盆等,呈现一个跨度较长的古瑶族石文化脉络。

 

山谷中保存基本完好的三联体石屋在国内古瑶遗址中是首次发现。其中最大的一间石屋墙体高约3米,室内面积达11平米,极为罕见。最大一间石屋外面散落石堆,疑为坍塌院墙,这也是首次发现。

 

综合该处三联体石屋的独特特性,还对比山谷中其他体量小得多的石屋。综合此联体石屋更接近清洁水源、石屋所处地貌更加平缓、石屋后围有明显疏水沟渠、石屋前大树围土有石砌等特点,笔者赞同杨衍秋老师认为此三联体石屋应为古瑶部落首领居所的观点。

 

在遍查天乐堂瑶遗址中,包括各位专家都从未有发现一处雕琢石件。因此,笔者也认为:天乐堂古瑶遗址应属于龙窖山“千家峒”形成早期,属古瑶部落末期时代。

 

 

▲保存完好,疑为古瑶首领的石屋住所

 

 

▲石屋外墙

 

其三,天乐堂山谷斜坡修葺与石砌“城墙”的规模罕见。

 

遍查天乐堂山谷古瑶遗址近一平方公里范围,发现该段山坡被人为修葺为层层递进阶梯状,密林中还保存完好有一处200余米长的工事状石砌城墙,其规模让笔者被深深震撼。

 

该山谷段有三条山泉潺潺而经,主要被松树和竹林密密覆盖。不仔细观察我们根本察觉不到:竹林沿右侧的一条山泉生长,呈现一层一层的平坦地表状,地表偶尔露出石砌的挡土墙形状;松林靠山谷左侧,地表土质相对较硬,艰难穿行在林中,可以明显看到一条一条的石砌挡土墙,让山坡人为形成了阶梯状。

 

左侧密林深处,笔者发现了一条很具规模的石砌“城墙”。“城墙”如石屋的构造一般手法,就山间的石块搭建,高处不过两米,矮段也就半米左右。墙体蜿蜒曲折,顺山势而下,间或与挡土石砌连为一体,或单独蛇走龙行,在中段,还有一段呈人字形状,曲走而隐与林间。笔者估算,这段至今留存的“城墙”达200余米,应是古瑶人的防御工事。

 

修整成为层层平台的山坡便于瑶民生产生活;顺山谷修葺的石墙有标志地方领域的功能,也可用于应对野兽和其他入侵人的防守。再加上谷内将十余处的石屋、石墓、水系护坡等修筑,整个天乐堂瑶址已经呈现出早期瑶民部落相对成熟的生活、防御的标本性形态,是一处早期古瑶部落的城寨规模。

 

▲延绵而下的石砌“城墙”

 

▲石墙隐蔽在树林里,应当是领地标注于防御使用

 

▲石砌的挡土墙,将谷底斜坡修整成为一处处平台

 

其四,幕府山下的重要古瑶文物印证瑶部落的历史

 

在距离幕阜山天乐堂26公里处的山下的梅仙镇钟家屋,1990年8月出土了一枚蛇钮金印,印面刻有“蛮夷侯印”四个篆体阴文字。此印的出土,引起全国的轰动,后金印成为平江县文管所的镇所之宝。据文物部门鉴定,此印是西晋王朝敕封给蛮夷侯首领的爵印。杨衍秋老师断定,此蛇钮“蛮夷侯印”印是晋皇朝颁发给巴陵境内的蛮夷侯即古瑶首领的印信和兵符。

 

穿过密林,顺山谷古瑶遗址而下不足五百米,可以抵达山谷平坦处的“天乐堂”。天乐堂传说为“三苗”(古瑶是三苗之一)之祖伏羲观天象的处所,这里现在留存有三棵千年古银杏,一处古庙平台遗址,还有一座石刻雕像。该石刻雕像具体雕筑年代不详,有唐代或宋代之说,但笔者认为,不管雕像建于何时,石像胸部阳刻的一龙形图案,应当是与以上的蛇钮金印有着某种印证的关联。

 

▲1990年8月出土的蛇钮金印

 

▲天乐堂的石像,胸部为阳刻龙形图案

 

关于天乐堂古瑶址是一处古瑶城寨的认定,是笔者的一家之断,还有待权威专家来进行进一步勘察证实。巍巍天岳,幕阜毓秀。神奇的天岳幕阜,还有太多的神奇等待着我们去问询和探究。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东安首届“老师傅”民俗文化艺术活动开启
下一篇:全国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公示:湖南占5个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