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宁5月7日消息(记者张雷 青海台记者陈新云 雷婷婷 郭四辈)西宁市湟中县可以说是青海省的“非遗之乡”,湟中县八瓣莲花非遗传承体验中心集聚了16类非遗品种,在这里,游客不仅能欣赏,还可以亲身体验各种“非遗”的制作,让古老的艺术在自己的手里“活”起来。
“这个剪的时候根据这个线剪,你不要到线的外面,也不要到线的里面……”这是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湟中堆绣代表性传承人乔应菊在她的工作室现场指导游客制作。
2014年,乔应菊的堆绣工作室成立并入驻八瓣莲花非遗传承体验中心。记者跟随乔应菊老师学习体验堆绣的制作过程,几块碎布片,细细裁剪之后,再按序粘贴、堆贴,一番动作下来,这些碎布片在一双巧手中变作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
湟中堆绣是一种运用“剪”“堆”等技法塑造形象的艺术,多用于唐卡制作,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堆绣与壁画、酥油花并称为青海塔尔寺“艺术三绝”,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乔应菊的堆绣与塔尔寺唐卡堆绣在题材上有明显区别,主要以花鸟、人物为主。乔应菊说,作为非遗的堆绣,主要依靠游客体验,了解堆绣的制作难度之后,才能知道这门艺术的价值:“因为你直观看的话,它是怎么做出来人们不知道,自己体验一下才能体会到非遗的魅力,做完以后就知道这个的难度。”
在乔应菊堆绣工作室的隔壁,湟中农民画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韩复兰,正在给她的徒弟讲解农民画的绘画技巧。她的徒弟是在一年前通过体验,然后跟随韩复兰学习农民画的。
湟中农民画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是青藏高原融合了汉、藏传统民间绘画艺术创造出的一种当代民间绘画艺术。它以极高的艺术性、观赏性和装饰性逐步走向市场,成为广大群众收藏、厅堂装饰和馈赠友人的文化礼品。
韩复兰说,要让游客充分了解农民画,接受农民画,最好的方法也是体验:“游客来体验,它主要以色彩为主,给画上色。农民画的色彩很重要,鲜艳,对比强烈。现场也可以体验,要是时间紧的话,游客可以带体验包,体验包里绘画的颜料、画笔什么都有,可以回家去画。”
依托青海省5A级旅游景区——塔尔寺的区位优势,湟中县大力挖掘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潜力,相继建成了“八瓣莲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等一批文旅融合的景区景点。八瓣莲花非遗中心突出传承体验的平台和手工艺创作孵化平台的作用,将散落在民间的农民画、壁画、堆绣、泥塑、雕刻、藏毯、银铜器等为主的非遗项目集聚在一起,发挥平台效应,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青海八瓣莲花文化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启才介绍:“非遗资源聚合的目的其实为带动产业发展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我们现在已经有50多种省级和国家级非遗的项目,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了有效的展示、传承保护和体验、弘扬。”
杨启才是八瓣莲花非遗中心的“领头羊”,一边摸索,一边创新,经过十多年的文化旅游产业的洗礼,他对非遗传承体验有了一套逻辑清晰的见解:“传统非遗文化的深度体验魅力无穷。我们通过非遗文化资源的聚合,将散落在青海的非遗文化聚合到这个平台,进行一些传统手工艺的深度体验,让游客用心来感知和贴近这个非遗文化,还可以跟艺术家面对面的进行交流,并形成工作室产品的一个销售,这样就增加了艺术家传承人的收入,从而让艺术家更有信心把这个文化传承下去。”
从当初的8种到16种,再到50多种,八瓣莲花非遗传承体验中心已经吸引了青海省80%的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里集中展示,设立工作室开展体验、传承、创新、营销。
在鲁沙尔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园,一些藏式家具、金银铜器加工生产企业,原本主要依托塔尔寺景区,发展旅游产品,进入八瓣莲花非遗平台之后,文化产业特色更为突出,文旅融合的优势更为明显。
青海缘汇木雕工艺有限公司销售部总经理陈生琳告诉记者:“入驻八瓣莲花这个平台以后,我们的产品已经成为一种文旅产品,而且借助这个平台,我们的产品已经销售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并已经成功出口到蒙古国、美国这些国家。”
当非遗成为当下文化旅游重要资源,成为新时代人们生活新时尚的时候,“互联网+非遗”必将成为极具潜力的发展模式。杨启才发现,当他的八瓣莲花非遗平台上,一家家非遗实体工作室搭建,一位位代表性传承人入驻,非遗传承体验逐步走向更高层次的时候,他的线上平台和省外拓展也需要迅速布局。
用杨启才的话说,过去是“十年磨一剑”,现在则是借助文旅融合的东风,到了扬帆起航的最佳时机:“八瓣莲花O2O线上平台已经建成,这个平台集产品销售、微信支付以及分销功能为一体。线下的体验店今年将会开始建,准备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建参观体验、青藏美食品尝为一体的线下体验店,这样建立一个资源输出的有效的闭合系统。”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