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贵州桐梓:惊现千年古崖墓

2019
05/10
21:50
中国新报
分享

在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小水乡田上村池井台组张家沟有一座崖墓,位于11米高的悬崖中部,距崖脚5.2米,坐西向东。


该崖墓墓门内高0.9米,宽0.8米,外框高、宽均为1米,墓室宽2.8米,深2.4米,高1米,中呈拱形,中高1.7米。

墓室底部两边高,中间低,左侧宽约0.8米,右侧宽约0.6米,中间底部宽为1.4米,低于两边约0.05一0.08米左右不等。


墓室内外有人工凿壁痕迹,未发现文字和图案。

崖墓,在当地称为“蛮子洞”,在桐梓县境内,目前仅发现夜郎、高桥、松坎、小水等四乡镇有此墓葬形式。


1928年,郭沫若在传记文学《我的童年》一书中,就两次提到家乡乐山“一片岩窟”,文中所讲的岩窟,郭沫若自注为崖墓。


过去贫困居无定所的人常常把崖墓作为居室,难怪当地人认为崖墓不是墓,而是贫民居住的地方。郭沫若曾这样记述:“右手是一片岩窟,在那时候住着一个年老的乞丐”。在郭沫若看来,崖墓习称“蛮子洞”,其实是汉墓。

崖墓依山而建,依岩而修,依岩一面均为岩壁。据《史记.孝文本纪》《集解》应劭曰:“因山为藏,不复起坟”。考古学家认为即是崖墓。


经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墓葬是一万八千年前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墓葬,无坑无圹,无棺无椁。

据《史记.张释之传》记载:公元前二世纪,汉文帝刘恒一天率领文武大臣去视察他百年后的安身之地霸陵时。面对莽莽秦川,滔滔霸水,不免惨凄悲怀,叹道:“嗟乎!以北山石为椁,用拧絮斷陈,蕠漆其间,岂可动哉?”随臣齐应声应答“善!”但其大臣张释之,却地说:“使其中有可欲者,虽锢南山犹有郄;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张释之的这句话被后世人们奉为提倡薄葬至理名言,流传千古。张释之所言“锢南山”三字,还道出了当时一种新的墓葬的形式,那就是凿山为墓、穿岩为圹的崖墓。


构造复杂、规模宏大的崖墓到西汉晚期以后就销声匿迹,其后也不再出现了。在西汉晚期,我国西南的四川崖墓又开始出现,后迅猛发展,到东汉时风行一时,并波及云南、贵州,一真延续到蜀汉两晋南北朝,成为四百年间最盛行的一种墓葬形式。

由此推断,小水张家沟崖墓最迟为南北朝时期,至少也有1430年以上的历史。


(记者 李学强 特约记者 张宗荣 整理报道)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诗歌丨陈玉杰:你就是我的全世界
下一篇:湖南东安:四月八牛王节 百米长宴食乌饭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