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陕西讯(通讯员 曹小青)2018年10月28日,CCTV-4中文国际频道《城市1对1》栏目播出的“中国·咸阳~埃及·卢克索”专题推介节目,介绍了咸阳的帝陵文物、民间舞蹈蛟龙转鼓等地域风情和埃及卢克索的传统舞蹈泰必舞。此时,两种古老的文明在对话交流,两国人民以文化沟通心灵。
2016年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埃及总统塞西在古老的卢克索神庙广场共同出席中埃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暨2016中埃文化年开幕式,习近平和塞西畅谈两国古老文明的特色,共忆中埃文明源远流长的交流互鉴。习近平指出,卢克索是古埃及文明的集中体现,中埃都是文明古国,我们有必要加强人文交流,深化民间友好,巩固两国合作民意基础,推动双方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由此可见,“中国·咸阳~埃及·卢克索”专题推介节目在积极落实两国领导人的共识。乾州蛟龙转鼓的精彩亮相,让世界进一步了解和认识魅力咸阳。
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乾州蛟龙转鼓,是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的宫廷乐舞,为古时朝廷军队打仗出征和凯旋归来时演奏。因鼓壁饰有“金龙喜珠”图案,表演者围鼓敲击旋转而得名。“鼓之舞之”英姿飒爽的艺术魅力,体现了中国鼓文化的磅礴气势和秦人秦鼓的剽悍风韵,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中华名鼓舞”“原生态舞蹈的活化石”。曾获得陕西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大赛一等奖。乾县王村镇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转鼓之乡”。
乾州蛟龙转鼓共分为三个乐章:一是“蛟龙出海”或“蛟龙探头”,二是“蛟龙翻背” 或“蛟龙游弋”,三是“蛟龙摆尾”或“蛟龙入宫”;场面有:“座鼓”和“转鼓”两种形式;队形有:“梅花形”、“一字阵”、“月牙形”、“五角星”等;鼓点有:“风搅雪”“长流水”“十样景”;舞蹈动作有:“平击鼓”、“高跳击鼓”、“鲤鱼翻身”、“凤凰单翅”等。蛟龙转鼓主要突出在“跳”和“转”上, “人绕鼓转,鼓绕铙转”,跳的动作分为“异地跳”和“原地跳”,转可分为“自转”和“公转”。
2005年10月15日,第三届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在咸阳举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讲到:“这里还保存着大量的原生态的文化,如乾县的蛟龙转鼓,这种原汁原味的文艺,在东部很难见到。在咸阳这片土地上,面对两种异质文化的强烈撞击,我们可以暂时抛开现代、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工业化、后工业化等学术概念和定义,用我们的力量唤起人们对中华文化的珍视,开掘列祖列宗恩赐给我们的博大的文化遗产。”《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主编、陕西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李开方说:“蛟龙转鼓是陕西省保存比较完整,具有深刻的代表性和鲜明地方特色的一种传统鼓舞文化,奔放有力,铿锵激越,表现气势很磅礴,它以鼓为主,鼓手围
鼓‘跳’和‘转’,表现了陕西秦人质朴豪迈的性格特征。”陕西省打击乐学会副会长、打击乐演奏家、理论家马凌元认为:“这种鼓舞只有在黄土大地上才有,乾州的蛟龙转鼓能传到今天,可见它的生命力有多强。这样高雅具有民俗特色的鼓舞,应当让它代代相传。”
三秦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陕西省民协理事梁挺表示:“蛟龙转鼓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民间舞蹈艺术之一,其对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历史变迁、构成、发展,以及民俗学、社会学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每逢春节,乾州蛟龙转鼓协会都会举办隆重的群众联欢活动,蛟龙转鼓、秧歌队、拔河、猜谜语、剪纸比赛等,气氛热烈,群众参与性高,举办的“乡亲•乡情•乡愁—首届迎新春书画摄影展”“迎新春农民剪纸艺术展”“蛟龙转鼓传习培训班”等,营造了良好的乡风文明。发展乡村文化事业,协会是“龙头”,能彰显出凝聚力。2006年11月,乾州蛟龙转鼓的老艺人吴彦杰、司东军、梁勇、梁卫国等,积极响应国家申报文化遗产工作,以大王村为中心成立了乾州蛟龙转鼓协会,以社团方式,紧抓传习培训不放松,吸引了400余名爱好者参与。成立之初,协会把抢救保护作为中心工作,录制了完整的资料,成功申报了省级非遗保护项目,并被陕西省民政厅评为“陕西省社会组织先进单位”,入选第四批咸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单位。
多年来,咸阳市乾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乾州蛟龙转鼓的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支持乾州蛟龙转鼓协会开展文化传承,充分调动广大民间艺人的积极性,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先后组织蛟龙转鼓参加了乾陵女皇菊花展、江苏太湖艺术节、海峡两岸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杨凌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中国民间花馍艺术节、中国文化遗产日、陕西省庆祝国家文化遗产日活动等500余次。在中省市媒体多次专题推介,并入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陕西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陕西省新农村文化建设纪实》《陕西民间鼓舞博览》《关中锣鼓》等书籍。“BMW中国文化之旅”、安志顺打击乐艺术团、台湾打击乐协会与协会开展文化交流。经过近二十年的调查走访,协会的研究人员还整理了明代至今的3万余字《乾州蛟龙转鼓大事记(1593年至今)》。
2016年11月27日上午,一场关于乾州蛟龙转鼓如何传承的大讨论在西安举行,大王村党支部书记梁党通带领蛟龙转鼓艺人一行5人,赴西安拜会了86岁高龄的我国著名的打击乐艺术大师安志顺先生、打击乐艺术家安源先生,并就蛟龙转鼓艺术的传承进行了座谈、交流。安志顺先生与民间艺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安志顺先生认为,乾县的转鼓是很有特点的,是陕西具有代表性的鼓乐品种,要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地解决人员培训传习的问题,帮助老艺人分忧解难,让传习工作不间断地开展下去,并组建相对稳定的团队,各级相关部门都参与行动起来,转鼓一定能够发展起来的,走出陕西、走向世界。2017年3月24日上午,乾县县委书记杜润民一行到大王村检查指导蛟龙转鼓保护和传承发展工作时指出,蛟龙转鼓是乾县的一块文化瑰宝,各有关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妥善保护传承好这一流传了400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杜润民给予文化传承专项资金扶持,鼓励吴创奇、梁博文、梁兴昌、陈明歌等民间艺人走进王村中心小学,连续三年教授小学员百余名,让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乡村振兴战略是未来一个时期长远的任务。乡村振兴,文化振兴是保障,优秀文化遗产传承是乾县独特的资源和优势。按照乾县“打造蛟龙转鼓协会文化基地项目”的任务,2018年5月,乾州蛟龙转鼓协会在大王村组建了乾县唐韵蛟龙转鼓演艺有限公司,建设了乾州蛟龙转鼓传习基地,有3000平方米宽敞的培训场地,可供学习使用,设立有活动室、排练厅、讲习厅、档案资料室等,将培养人才纳入协会长远工作,面向群众进行技艺传习,服务涉外演出,拓展文化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目前有骨干队员120名,其中陕西省级非遗传承人1名、咸阳市级传承人2名,中国民协会员2人,陕西省民协会员18名。市级传承人、鼓手陈明歌获得了“乾县首届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转鼓协会办活了,群众喜欢了,如今每遇演出,父子妻子齐上阵的景象是家常便饭。乾州蛟龙转鼓协会工作还得益于乾县父老乡亲和县级各部门的支持帮助,这些年,若碰到对外演出,干群齐心协力努力完成任务,得到了相关单位的好评。
作为蛟龙转鼓传习基地的大王村,以“产业协同、融合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同时发展以商贸街区、粮食种植、畜牧养殖、苗木培育、建材加工为主导的产业,将非遗保护与贫困户脱贫攻坚有效结合起来,使民间文化传承发展和苗木培育成为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拓宽了群众致富渠道。
王村镇大王村毗邻杨凌农科城,远古时期,农耕始祖后稷教民稼穑。明清以来,乡贤创立的《梁氏族谱》为陕西民间家谱文化的优秀作品,在弘扬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辛亥革命以来,于右任、邓宝珊、杨虎城、董振五、冯子明各部驻大王村与奉军对鳌。解放初期,彭德怀、徐向前在大王村指挥“扶眉战役”。几百年来,乾州蛟龙转鼓的震天之声在陕西关中大地上绵绵不断,历久弥新,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标识。近年来,前来大王村寻访的革命先辈后裔络绎不绝,为纪念革命先辈先烈,凝聚爱国热情,培育民族精神,进一步发掘人文遗迹,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保持历史文脉的完整性。大王村计划向民政部门申请设立“靖国军大王村之战纪念碑”“解放军扶眉战役纪念碑”,以供后人瞻仰纪念。
作为我国“丝绸之路”上音乐舞蹈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乾州蛟龙转鼓在演绎着复兴民族文化、提升乡土文化、开拓丝路文化、舞动现代文化、繁荣群众文化的多重角色。作为蛟龙转鼓的发源地和乾州蛟龙战鼓协会的所在地,大王村正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要求,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在广大党员群众的齐心努力下,将“蛟龙转鼓协会文化基地项目”建成乡村文化振兴的示范项目,积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创造性成果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奏响新时代的号角,抒写乾州人民幸福生活的绚丽华章。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红军长征在蓝山】:竹筒背后的故事
下一篇:做人,要做有德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