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沱江上的船工与沱江号子

2019
10/18
08:09
中国新报
分享

 

李刚明/文

       

        沱江属川中四江之一,虽没有金沙江的伟岸,嘉陵江的绵长,但在那陆路交通艰难的漫漫岁月里,沱江水运依然是川西运输的生命动脉。当年纤夫船工用不尽的汗水甚至生命铺就的黄金水道,承载起滚滚不息历史。

        纤夫船工本属同一称谓,他们“逆上水” 为纤夫,“行下水”是船工。拉纤的时候,纤夫大都不着衣物,汗水的浸蚀、纤绳的擦磨就以那粗韧的肉皮对付,最多一块遮羞布伴随春秋。一双双赤脚踩在卵石或山路上,脚趾抓得紧紧,一行数人摩肩接踵,脚蹬手爬。放船下行,纤夫就变为船工,或摇橹或撑篙,也忙过不停。

        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湖广填川”移民运动大兴,川中经济快速复苏、人口大增,作为川西成都东部门户的沱江水运也就逐渐繁盛起来。

        沱江上游重要的水陆码头五凤溪,坊间数百年流传这样一句民谣:“五凤溪一张帆,要装成都半城盐;五凤溪一摇桨,要装成都半城糖”。下江自贡的盐、内江的糖通过船运到达这里,从这起岸后再由人力脚夫肩挑背磨,经三百梯、九倒拐翻过龙泉山运抵成都。成都的一些日用百货又由挑夫运至五凤溪码头,销往下江各地。

        《金堂史志》这样记载:五凤溪船运鼎盛,大小船只一百二十余艘,星落棋布错错落落于江岸逶迤两三里,船工数百人。以此足以见证当年沱江水运的兴盛繁荣。

        新中国建国伊始,百业待兴。金堂县组织建起金堂县木船社,属交通局直管的县集体企业。木船社职工大都是之前就在沱江上营生的船工,他们过去受雇于人,拼死累活也生活维艰。如今成了企业的主人,享受着国家正式职工的待遇,劳动热情倍增。无论是冬霜雪雨,还是夏热酷暑,他们以船为家,不辞辛劳奔波于沱江之上,为全县大宗物资运输提供了坚实保障。我的祖父就是当年木船社职工,他是船驾长,一干就三十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退休。

       改革开放后,国家铁路公路的日新月异发展,沱江水运渐渐退出了它曾辉煌繁荣的历史进程,代之而生的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承载起国家和社会的物资运输重负。再因之金堂段的沱江九龙滩建成大型水利发电站,木船社企业转型为汽车运输,至此,沱江上游航运彻底告别历史舞台。

        如今,当年纤夫船工行走的两岸路径早已被荒草淹没覆盖,难觅踪迹,偶有一段用断截石头铺就的小路,或还承载着那段远逝的岁月,记录着纤夫船工们栉风沐雨、筚路蓝缕的艰难历程。

        当年的老船工虽然已经远去,但他们用辛勤汗水和智慧创造的“沱江号子”却永远留传了下来。“沱江号子”本是船工们劳动的号子,由一人领唱,众人和呼,统一着他们行船拉纤的步伐,宕荡着船工们抢滩涉险的英豪。号子内容包罗万象:《十月怀胎》唱的是孝敬爹娘、《沱江风韵》唱的是浣衣姑娘、《戏文演义》讲述着英雄草莽,更有那船工汗泪,世间炎凉。号子韵律或激越高亢、或绵婉幽长。“打河号子”气势磅礴、聚力凝神;“数板号子”字沉句稳、步如千钧;“倒板号子” 急促有力、奋力血拼;“撸号子”挣滩成功、绵婉抒情。

        “沱江号子”现今已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非遗”传承人李义双也年迈九十八岁高龄,他从十五岁干起船工,历经四十多载的沱江风雨。而今只要一唱起“沱江号子”,他依然是激情高扬。

        “哟嗬、哟嗬!哎咗、哎咗……”,猎猎江风中,“沱江号子”声仿佛久久回荡,它不仅仅只是从形式和内容得到保护和传承,更是从精神的层面上,为后来者筑起一道丰碑,使后人能在历史的追忆中唤起对生命艰韧由衷的崇敬!

(作者系四川省金堂县五凤镇文创室《五凤溪》报责任编辑李刚明)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四川非遗项目保护传承暨沱江号子保护恳谈会在金堂县举行
下一篇:长沙县江背镇画家300米巨型长卷描绘浏阳河之美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