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
作者近照
七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飞速发展,国防力量大大增强。人民生活从食不裹腹到丰衣足食。出门有高铁,购物有淘宝,娱乐有网游,联系有手机,付款有支付宝和微信。有着“湘中明珠”之称的涟钢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从穷乡僻壤的小山沟到灰蒙蒙的地方小企业变成如今山清水秀的现代化大企业。母亲也从苦孩子成长为革命战士,转业后到涟钢医院成为一名医生。
作者一家
七十年弹指一挥间,母亲已是耄耋老人。回顾她一路走来,祖国的成长和变迁让她感慨万千,祖国就像母亲一样陪伴着她,让她深深体会着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巨变。
母亲是旧中国的苦孩子。1943年母亲出生于长沙县的一个穷苦家庭。母亲七个月大时,正逢日本鬼子进村,家人在逃难的路上失散了。小姨抱着母亲躲进一个山洞,由于没有奶水喝,母亲饿得哇哇大哭。村民担心她的哭闹声引来日军,一个老婆婆向小姨伸过手,说:“把她给我扔进河里,免得连累大家!”“不行!”七岁的小姨像护犊子的母鸡,紧紧抱着母亲不撒手,救了她一命。小姨她们在山上躲了一阵,直到风平浪静才出来。家人团聚后,外婆抚着胸口说:“我带着两个娃躲在别人家的猪圈隔层下,鬼子进来拖猪,我的心都跳到了嗓子眼!”外公也感慨地说:“我被国军抓去当了壮丁,一直惦记着家里。我趁天黑偷偷挣脱绳子逃回来,四处找不到你们,以为你们都没了!我万念俱灰,去投河被人拽住了!幸好你们都没事!”一家人劫后余生,抱头痛哭。第二年,日本投降了,才结束他们惶惶不可终日的时光。
母亲是新中国的幸运儿。结束内战,新中国成立,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迎来了新主人,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始了新生活。穷人家的孩子也能读书了。母亲清晰地记得,八岁的她着激动又好奇地打量着柴房搭的教室。入学的第一堂课,老师微笑着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而读书?”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老师转身用石笔在黑板上写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几个大字,并讲述了少年周恩来的故事。母亲深深地被打动了,暗下决心要学好本领报效祖国。那时外公已经过世,生活的重担都落在外婆头上。母亲便靠卖小菜和锤石子赚学费,补贴家用。1969年,26岁的母亲从湖南中医学院大学毕业,响应毛主席“大学生到工农兵中去再教育”的号召,到湘西劳动锻炼。半年后,广后军区到湖南招兵,她怀着保家卫国的梦想,到广西解放军166医院当了一名军医。
因为有了苦孩子的出身,有了新中国好政策的眷顾,母亲心中一直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报效祖国。当听到对越自卫还击战战友阵亡的消息后,她主动要求去往前线,因俄语流利和胆大心细被选派到桂林陆军学院深造,随时准备上战场抢救伤员。虽然她因为高强度的集训不幸流产而没能如愿上战场,但不管是在条件艰苦的边疆,还是转业后在地方工作,她始终保持着精忠报国的赤诚之心,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她在部队曾两次受到嘉奖,在涟钢医院也被评为“中医副主任医师”,她写的《自拟姜活汤治中风》在“全国第二届疑难杂症学术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
晚年生活,母亲过得十分惬意。退休有工资,养老有社保。含饴弄孙,看看电视,唱唱花鼓戏,打打太极拳,练练太极剑,玩玩网上棋牌,视频通通话,收收购物包裹,偶尔还来个跨国旅游。生活在花园式工厂,享受着社区和退役军人的关心,觉得生活像蜜一样甜。母亲经常跟小辈们讲战争的残酷和吃草根啃树皮的苦日子,让我们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建设我们亲爱的祖国!
作者简介:李靖,女,1972年出生,现供职于涟钢财务部。1993年开始创作,作品见于《乡土文学》、《湖南会计报》、《涟钢报》等刊物。艺术感言:到生活中去,去观察,去倾听,去体验,去创造,去成长。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一带一路”国家文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三亚举行
下一篇:老田“寻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