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武陵深处展新颜——湘西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生动实践

2019
03/30
22:56
新华社
分享

新华社长沙3月30日电 题:武陵深处展新颜——湘西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生动实践

  新华社记者段羡菊、张玉洁、周楠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1)武陵深处展新颜——湘西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生动实践

 

  这是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1月1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绵延起伏的武陵峻岭,如诗似画的湘西风光,在沈从文笔下“美得让人心痛”。

  大山阻隔、交通闭塞、发展滞后,历史上这里也“穷得让人心痛”。

  长期以来,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与绝对贫困的苦战一直没有停歇。湘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太久太热切。

  2013年的深秋,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苗寨,沿着狭窄山路,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在苗家黑瓦木楼前的一块平地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要求当地闯出“不栽盆景,p<p<@x<<@<ont-family: "PingFang SC", "Lantinghei SC",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体, "WenQuanYi Zen Hei", "WenQuanYi Micro Hei", sans-serif; white-space: normal; word-spacing: 0px; text-transform: none; font-weight: 400; color: rgb(64,64,64); padding-bottom: 0px; font-style: normal;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0px 15px; orphans: 2; widows: 2; letter-spacing: normal; padding-right: 0px; text-indent: 0px; font-variant-ligatures: normal; font-variant-caps: normal;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text-decoration-style: initial; text-decoration-color: initial">  一场围绕脱贫攻坚难点,按照精准扶贫新思路,摆脱绝对贫困的新探索,在湘西铺展开来……

  一看湘西探索破解“产业之问”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2)武陵深处展新颜——湘西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生动实践

 

  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村民在清点发放的产业收益金(1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走进十八洞村梨子寨村民石拔三大姐家,火塘上挂满了新熏的腊肉。穿着苗服的她对6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她家的场景记忆犹新。

  “总书记揭开我家粮仓,问我粮食够不够吃?种不种果树?养不养猪?他还走到猪栏边,看我养的猪肥不肥。”她说。

  那时,石拔三家暗黑的房子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5瓦的节能灯。如今,她家不仅新添了液晶电视、电风扇和电饭煲,还在家门口摆起了小摊。

  “去年在家光靠卖腊肉和摆摊,收入都近万元了。”村里的变化让大姐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村里现在种植了猕猴桃,又发展了旅游,大家生活变好啦。盼望总书记再回来看看!”

  湘西一方山水虽美丽,但长期以来却难以养活一方百姓。当地贫困农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养业和劳务输出,由于缺乏支柱产业,收入极不稳定。

  “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为湘西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3)武陵深处展新颜——湘西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生动实践

 

  这是湖南湘西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的一片茶田(2018年10月18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湘西州扶贫办主任李卫国说,湘西历经多轮扶贫,也曾尝试发展养殖山羊、种植蔬菜等产业,但走过的弯路不计其数,究其原因,除了受到地理条件、市场对接等因素制约外,也与过去产业扶贫工作的“粗放”直接相关。

p<p<@x<<@<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微软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宋体, "WenQuanYi Zen Hei", "WenQuanYi Micro Hei", sans-serif; white-space: normal; word-spacing: 0px; text-transform: none; font-weight: 400; color: rgb(64,64,64); padding-bottom: 0px; font-style: normal; padding-top: 0px; padding-left: 0px; margin: 0px 0px 15px; orphans: 2; widows: 2; letter-spacing: normal; padding-right: 0px; text-indent: 0px; font-variant-ligatures: normal; font-variant-caps: normal;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 text-decoration-style: initial; text-decoration-color: initial">  “必须‘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真正使产业扶贫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李卫国说。

  产业建设,是“造血”扶贫的关键。湘西在脱贫攻坚实践中逐步领会到“精准”的要义,开始对症下药、靶向治疗。

  2014年以来,十八洞村依托独特的自然环境,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股份合作等模式,因人施策发展起乡村旅游、特色种植、养殖、苗绣、劳务输出和山泉水等六项产业,并规划确定以乡村旅游为长期产业,猕猴桃等经济林种植为中期产业,其他种植养殖为短期产业。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5)武陵深处展新颜——湘西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生动实践

 

  湘西龙山姑娘谭艳林(中)在培训公司员工(2018年10月30日摄)。谭艳林在龙山县城创立了“惹巴妹”手工织品有限公司,将土家族特色编织手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编织出的产品受到消费者喜爱。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推广十八洞村经验,湘西各地倡导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仲春时节,记者在位于湘西吕洞山贫困片区的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看到,上到90岁的阿婆、下到10多岁的孩童都加入采茶“大军”。这里曾是黄金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但一度濒临消亡。近年来,吉首重点围绕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打造、茶旅融合四大环节精准施策。目前,黄金茶已成为全市扶贫支柱产业,全市50%的贫困人口依托茶叶脱贫致富。

  湘西的手工编织也是因地制宜的成功案例。湘西龙山姑娘谭艳林在龙山县城创立了“惹巴妹”手工织品有限公司,将土家族特色编织手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编织出的毛线摆件、玩具和服装配饰等受到消费者喜爱。在政府扶持下,“惹巴妹”已在湘西八县市设立18个扶贫车间,带动就业147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902人,易地搬迁户337人,人均年增收上万元。

  目前,湘西州三分之二贫困人口通过产业实现增收脱贫,50.88万贫困人口与新型经营主体形成利益联结,带动76.8%的贫困人口脱贫,83%的贫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5万元以上。

  二看湘西探索破解“动力之问”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4)武陵深处展新颜——湘西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生动实践

 

  湖南湘西吉首市马颈坳镇隘口村的农户在采摘秋茶(2018年10月18日摄)。新华社发(陈泽国 摄)

  遥远的湘西小村十八洞,一直为习近平总书记所牵挂。

  2016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审议时,关切地询问十八洞村脱贫进展情况:“现在人均收入有多少了?”“去年有多少人娶媳妇儿?”

  这是十八洞村给习近平总书记的最新答卷:2017年,退出贫困村;2018年,全村的人均纯收入从2013年的1668元增加到12128元;至今累计30名大龄青年“脱单”。

  “要脱单还得先‘脱懒’。”时任十八洞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长龙秀林说,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到十八洞村时,专门提到“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这些话说到了村民和我们扶贫工作队员的心坎里。

  2014年初,花垣县精准扶贫工作队进驻十八洞村。“工作队刚进村,就有老百姓找我要钱要物。”龙秀林说,“在第一次见面会上,一听我是宣传部干部,有人就议论开了,嫌弃宣传部要钱没有,要项目更没有,顶多只带了一张嘴。”

  在摸索“七步法”“九不评”精准识别贫困户后,扶贫工作队把“扶志”放在重中之重。十八洞村举办多期道德讲堂,创新推行“思想道德建设星级化管理模式”,从支持公益、遵纪守法、个人品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六个方面进行量化,村民以组为单位互相评分,全程公开,张榜公示。为了让贫困户从心底想要脱贫,扶贫工作队5名队员分别与5户最困难、工作难度最大的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

 

  孤儿长大的龙先兰,由于早年家庭变故,从小喜欢喝酒、打架,哪儿喝醉了就躺在哪儿睡觉,家徒四壁。龙秀林的关心感动了龙先兰,帮他改掉了好喝酒的坏习惯。扶贫工作队又帮助他外出学习、见世面,掌握了养蜂技术,开始养蜂、卖蜂蜜。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7)武陵深处展新颜——湘西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接亲队伍在行进中。两对分别来自湘西和湘潭的新人特地来到十八洞村体验特色旅游项目——苗族婚礼(2018年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2015年底,为帮助村里的大龄青年“脱单”,十八洞村举行“相亲会”。龙先兰赢得了邻村姑娘的芳心,但因为过去“臭名远扬”,对方父母不同意这门婚事。龙先兰情绪低落,龙秀林为他打气:“再扎实干一年,用实际成绩向姑娘父母证明,你彻底‘脱了懒’。”

  龙先兰为周边养蜂户服务,负责提供技术,回收产品,还带动村内不少贫困户,小生意做得风风火火。2017年初,龙先兰如愿和姑娘举行了婚礼。

  在湘西各县走访,记者发现一个独特的现象,各地脱贫模范中,不少是残障人士:永顺县在病床上开网店的土家族姑娘向笑梅;不等不靠自制农具种地,主动要求脱贫的吉首市残疾农民周杰祖;帮助村民通过电商卖山货的龙山县90后残障姑娘吴添春……

  湘西各地大力传播他们身残志坚的事迹,以唤起更多贫困户的斗志。“在湘西,有一部分老百姓穷日子过久了,要么习惯伸手要,巴不得政府把衣食住行全包下来,要么安于现状,缺乏脱贫欲望。”李卫国说。

  湘西在推进精准扶贫时,把重心下沉到户、聚焦于人,变“漫灌”为“滴灌”。湘西多次举办“最美脱贫攻坚群众典型”评选活动,各扶贫工作队在贫困村开设道德讲堂系列活动,让贫困户想脱贫、敢脱贫、能脱贫。

  “残疾人p<p<@x<<@<道村民施林祥,斩钉截铁地对记者说。

  三看湘西探索破解“未来之问”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6)武陵深处展新颜——湘西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生动实践

 

  在湖南湘西龙山县洛塔乡楠竹村,吴添春(右)在村民家中检查收购的鸡蛋(3月11日摄)。出生于湘西龙山县洛塔乡的90后姑娘吴添春帮助村民通过电商卖起山货。 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3月下旬,告别料峭春寒,湘西气温回升,在古丈县默戎镇牛角山村万亩茶园,30多名村民正在忙碌着:茶树旁插竹竿、竿上绑铜线、线上穿“黄板”……这些“神器”能够粘虫子,绿色防控使茶叶种植免用农药,成为市场畅销的“放心茶”。

  让全国人大代表、牛角山村党总支书记龙献文永远难忘的是2017年12月28日,他作为全国农业劳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他向总书记汇报说:“精准脱贫,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我们牛角山村2016年脱贫了。”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五年多之后,湘西州交出了精准扶贫的成绩单:截至2018年底,全州1110个贫困村已累计出列874个,66万贫困人口累计脱贫55.4万,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的31.93%下降至2018年的4.39%。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通过打造特色村寨,因地制宜,扶贫扶智,十八洞村为其他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2018年4月,吉首成为湘西第一个脱贫摘帽的县市。2019年新春伊始,一系列脱贫攻坚的誓师动员大会在湘西各地各部门举行:2月19日凤凰县木江坪镇;3月1日花垣县……湘西地区向绝对贫困历史性宣战的总攻令已经下达。

  目前的脱贫工作,该为未来巩固脱贫打下什么基础?当扶贫工作队撤离,脱贫工作告一阶段后,乡村该怎么发展?

 

  教育扶贫是从源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抓手。2016年以来,湘西对全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十五年免费教育,还鼓励各县市在州定资助标准的基础上先行试点,进一步减轻贫困家庭的教育负担。

  湘西对各贫困地区坚持分类指导,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基础设施配套等“十项工程”。祖辈被大山围困的湘西,已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乡乡通水泥路、村村通公路。湘西机场项目启动,高铁正在建设,基础设施的变化,为湘西的未来跨越打下坚实基础。

  力争为农村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工作队”。在2017年村(居)“两委”换届中,湘西一批村民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进入村(居)“两委”班子,班子成员中产业致富带头人占比达到52%。

  当脱贫攻坚冲刺之时,美丽乡村建设已在湘西铺开。目前,湘西累计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103个、示范村300个,永顺县司城村、场坪村入选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

 

(新华全媒头条·图文互动)(8)武陵深处展新颜——湘西贯彻精准扶贫理念的生动实践

 

  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摆起长龙宴欢庆苗年(1月17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湘西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和独特的民族风情,非常适合发展乡村旅游,我们将扶贫开发与生态文化旅游相结合,目前已带动9.4万人脱贫。”在湘西州文旅广电局局长时荣芬看来,乡村旅游产业符合湘西需求,可持续性强,未来即便扶贫工作队撤走了,也能为百姓带来持续增收,是推动区域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

  三月的湘西,山明水净。牛角山村,茶园里新绿迸发、生机勃勃,刚从北京参加全国两会归来的龙献文回到茶园。村民们纷纷围拢来,听他分享收获:“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握脱贫攻坚正确方向,确保目标不变、靶心不散,聚力解决绝对贫困问题。”

  告别贫困,湘西更美。(参与记者:侯雪静)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在更加开放中坚定迈向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瞭望》新闻周刊:长株潭城市群撬动“中部崛起”新支点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