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9
04/02
21:58
《求是》
分享

17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绘的“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170多年后的中国大地,茁壮成长为一个巨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一个在近代屡遭帝国主义列强欺凌而渐渐陆沉的神州,正是由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今天终于迎来了最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响亮名字,既是当代中国的根本政治标识,也是今天中国人民的最大共识和共同理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鲜明主题,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和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重大论断,集中阐释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等问题。《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节选自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后不久发表的一篇重要讲话。在这篇纲领性文献中,习近平总书记坚定申明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辟分析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理论和实践问题,对党内存在的一些深层次思想困惑,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对国际社会存在的一些歪曲谬读,正本清源,条分缕析,进行了透彻回答,廓清了重大政治和思想理论是非,极大凝聚起全党和全国人民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思想共识。

 

今天,在我们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重新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稿,对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新中国70年历史变革中所蕴含的内在逻辑,更深刻地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写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华章,更深刻地认识来之不易的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更深刻地认识为什么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都必定会带来厚重的历史启迪。

 

一、自己的路自己走

 

“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进行了不懈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文稿中深刻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

 

“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旧的制度推翻了,中国向何处去?中国人苦苦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都想过了、试过了,结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2014年,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回顾了这段历史。

 

在那个内忧外患、积贫积弱、风雨如晦的年代,在各种“主义”都用尽却灾难益重、危机更深的绝境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大浪淘沙始见金”。走俄国人的路,走社会主义的路,这就是结论。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民族复兴的正确方向找到了,但路在脚下,自己的路还要靠自己走,没有人会帮你走路,也没有人会背着你走远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上下求索,找到了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自己的路,这就是作为中国革命“上篇”的新民主主义道路,胜利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开启了中国革命的“下篇”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这又是一个自己的路要自己走的历史大考,是更加伟大的大考,是更加艰险、更加严峻的大考。刚开始,我们只能学苏联的经验。经过实践,我们党很快就觉察到苏联经验的局限,毛泽东同志提出要“以苏为鉴”,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我们后来逐渐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下了基础。在卓越而艰辛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党取得了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经历过严重曲折,这些历程,都映证了自己的路要自己走的历史必然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吸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转移工作重点,实行改革开放,鲜明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40多年来,我们在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性变革,使我国发展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其科学形态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但其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其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是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历史演进的规律结晶。500年风雨征程,500年奋勇前行,承载着人类崇高的理想和使命,社会主义一路走来,波澜壮阔、跌宕起伏,既有高歌猛进,又有坎坷曲折,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现实,从一国到多国,从初步探索到不断深化的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到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的具体形态,始终顺应着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不断推动着世界和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总趋势,这个总趋势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的总趋势,资本主义最终消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道路曲折,功成在人。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不等于历史结局,要取得社会主义的成功,就必须在实践中寻找符合客观规律的实现方式。

 

90多年来,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不泥古,不媚洋,不迷信,不教条,独立自主,拼死用命,一辈人吃三辈人的苦,就是要找到一条能够把苦难深重的人民解放出来,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这条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有牺牲多壮志”。这条路是帝国主义列强逼出来的,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用勤劳和智慧换来的,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指引出来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这条路根植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凝聚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体现着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

 

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既是对历史的总结,更是对当下和未来的昭示。找到这样一条正确道路历经了千辛万苦,我们要倍加珍惜,坚定不移、独立自主走好这条“我们自己的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什么主义?这个不成问题的问题,似乎成为一些人的“心结”,提出这样似是而非的疑问。

 

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掷地有声,一语中的,打开天窗说亮话。

 

如何看待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恩格斯和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反对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样子”作具体想象,认为描述得越具体就会越荒谬,他们指出,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马克思、恩格斯只是依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未来社会作出了原则性的预测和设想。比如,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合乎规律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过渡,等等。

 

这些原则,描绘的是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为后人建设社会主义指出了前进方向,确立了基本遵循。马克思、恩格斯同时反复强调,对这些原则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具体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不能教条式地对待,既要坚持基本原则不偏离方向,又要结合具体实际来运用和发展,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鲜明反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而坚定地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理论和实践的根本指导思想。比如,在政治制度上,实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在经济制度上,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制度;在文化制度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先进文化制度,等等。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不是自诩的、“贴牌”的,而是以鲜活的现实社会制度为明证的,这叫拿事实说话。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比如,在政治制度上,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根本政治制度的政体形式来实现的;在经济制度和体制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式来实现的;在文化制度上,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形式来实现的,等等。所有这些,都没有离开社会主义的“共性”,但又都具有亮丽的“中国品格”。对照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没有丢掉老祖宗,又别开生面;既不是僵化教条“照着讲”,也不是另起炉灶“另外讲”,更不是改旗易帜“反着讲”,而是继承发展“结合讲”、“接着讲”、“创新讲”,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立足中国大地,践行和创新科学社会主义原则。

 

有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歪曲为“资本社会主义”,甚至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

 

就拿所谓“国家资本主义”来说,这本来是列宁提出的概念,描述的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对企业的直接控制,对经济发展如生产和分配的监督和调节等。因此,给社会主义中国扣上“国家资本主义”的帽子,实属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一些人反复炒作“国家资本主义”、“资本社会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的目的,就是为遏制中国制造舆论,企图通过抹黑中国社会制度,动摇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迫使我们放弃被实践所证明的成功道路和制度。搞清楚这个问题,就不难明白,所谓“国家资本主义”之类的论调是别有用心的。

 

经验教训反复告诉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不能搞教条主义,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但也决不能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过去我们曾因盲目学习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导致了挫折,现在在对待其他国家的发展模式时,更要汲取历史的教训,防止因新的盲从而遭致新的失败。

 

“邯郸学步,失其故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稿中使用这一典故寓意深邃。在当今全面开放的时代,我们认识了世界上不同国家的种种主义、种种道路,目睹了这些主义、这些道路的不同命运、不同结局。如此这般的“颜色”,这样那样的“之春”,其后果是一再出现的党争纷起、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惨痛的教训,足以惊醒那些做着不着调迷梦的“睡中人”了。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始终保持政治定力和自信的中国,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生机如新,旺盛成势,前景灿烂。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我国发展道路对世界的影响必将越来越大。”这就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两个历史时期”血脉相连

 

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形成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历史总是前后自然联系的,不能任意选择,岂能人为割断。马克思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重要历史时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作出了最有说服力的分析阐释。

 

一是“两个如果没有”。如果没有1978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就可能遇到像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亡党亡国危机;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二是“两者不可割裂”。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还要坚持和发展。

 

三是“两个不能否定”。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正确看待和评价两个历史时期关系的关键,是坚持什么样的立场和方法。如果站在党的立场、人民的立场、共和国历史前进的立场,用历史的、辩证的、全面的方法进行认识,就必然得出“两个历史时期”血脉相连,不可彼此分割、互相否定的结论。

 

历史事实正是如此。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曾经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发图强,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一穷二白”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国际地位得到世界普遍承认,积累起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巩固,更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证。这些实践探索和成就,为改革开放后的大发展、大进步奠定了基本的前提条件。

 

历史总是在蜿蜒曲折中进步。充分肯定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的历史成就,丝毫不意味着要回避和忘却经历的挫折、走过的弯路。我们要正视历史,过去做得不好的就是不好,做错了就要认错改错。我们党勇于承认,改革开放前曾犯过严重错误,付出过沉重代价,教训极其深刻。因此,一定要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得出规律性认识,不再重犯错误,把现在和未来的路走好。我们党作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目的就是这样。对改革开放前历史时期功过是非的评判,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和方法,看得到主流和支流,分得清真理和错误,区别开经验和教训。这是保持自信的根据,是继续前行的动力,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由。

 

为什么要突出强调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说,因为“正确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历史就是源流,就是命脉。如果真实的历史被否定、被抹杀、被歪曲,不但不能获得新的发展,而且难以在当下立足。历史是安身立命的基础,更是改革发展的基地。“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多年来,国内外一些势力大搞历史虚无主义,打着“还原历史”、“反思历史”的旗号,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对中国革命的历史、对新中国的历史、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极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歪曲历史事实,颠覆科学结论,制造思想混乱。他们“乱史”,是为了“改道”,目的是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改变已由历史选择、人民选择的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政治问题就要从政治上看。只有深刻理解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这一重大论断,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昨天、今天与明天。如果不从政治上把握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就有可能被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所迷惑,掉进一些势力刻意设计的陷阱里。当年苏联解体、苏共垮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苏联、苏共历史被全面否定,“告别过去”等论调充斥舆论,结果造成严重的思想混乱、政治混乱、行为混乱,人们对苏共、对社会主义失去了信心,偌大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很快就土崩瓦解、作鸟兽散了。

 

试想,如果否定了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分不清主流和支流、真理和错误、经验和教训,把我们党在这一时期探索中的错误、失误无限放大,对我们党在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经验视而不见,势必会对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对我们党这一时期全部工作作出错误评价。如果否定了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暂时困难、矛盾和问题无限放大,一概上升为制度问题、道路问题,势必会导致对改革开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质疑,我们今天取得的一切成就也就失去了意义。一些人宣扬这些错误论调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我们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到老路或邪路上去吗?

 

四、革命理想就是道义制高点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党无精神不兴。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文稿中着重强调的这一思想,道出了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道义制高点。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会硬,站位就会高,行动就坚决。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失去方向、目标和定力,就会在精神上“缺钙”,得“软骨病”,在风雨面前摇摇摆摆、东倒西歪。

 

理想信念不会凭空产生,而是根源于共同的利益、生长于共同的事业、凝结于共同的目标。马克思主义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一部文明史,演绎了多少活剧,人们为了获取利益而奋斗、而斗争。“一篇读罢头飞雪”,几千年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史、几百年资本主义发展史,写满了少数人为满足自身利益而残酷压迫绝大多数人的斑斑血泪。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搞新民主主义进而搞社会主义,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除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也正因为如此,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站立在道义制高点上,理想信念坚贞无比。

 

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些势力骨子里不希望中国发展壮大,他们总是以各种方式,企图造成一个分裂动乱、软弱涣散的中国,而这绝不会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只会符合以中国人民为敌的人的利益。要清醒地看到,这些势力进行政治信仰上的颠覆、价值观念上的渗透、生活方式上的侵蚀,手段不断翻新、形式更加隐蔽,锋芒所向,就是动摇我们的理想信念。鼓吹历史虚无主义、“宪政民主”、“普世价值”等错误思潮,推销新自由主义、质疑改革开放,这些势力针对干部群众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暗战”,何曾停止过片刻。

 

可能有人会说,我们党成立90多年了,坚守什么样的理想信念还不清楚吗?现实生活证明,就是有一些人,包括极少数党的中、高级干部,在理想信念问题上得了“软骨病”,最终底线垮塌,不可收拾。一个时期以来,有的党员干部以批评和嘲讽马克思主义为“时尚”、为噱头;有的认为共产主义是虚无缥缈的幻想,“不问苍生问鬼神”;有的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向往西方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总觉得中国什么都不好、外国什么都好;有的在扭曲、丑化、否定党的历史和领袖等错误言行面前不敢亮剑,模糊立场,甚至参与其中,等等。他们只看到,“二战”后当代资本主义通过自我调节,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他们没有看到,这种“自我调节”、这种“缓和”,只不过是在为它被新事物取代铺平道路;他们更没有看到,西方国家近年来深陷泥潭、重疴缠身:经济低迷、民主失灵、社会矛盾加剧不一而足。他们对新中国70年的成就、改革开放40多年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熟视无睹、不以为然,在西方的“普世价值”等迷雾中丧失了起码的自信,甚至丧失了一个党员的党性、一个公民的人格。

 

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一些同志之所以理想渺茫、信仰动摇,根本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牢固。”一些人在理想信念上出问题,思想根子还是出在没有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金刚不坏之身”,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真经才能守持。

 

理想信念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实践的、具体的。识别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领导干部是否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要拿客观标准来衡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稿中提出的“四个能否”就是具体的衡量标准,即:一要看他能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二要看他能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三要看他能否勤奋工作、廉洁奉公,四要看他能否为理想而奋不顾身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归根到底,要看能否忠诚于党和人民,能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就是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崇高境界。

 

五、守正创新:我们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路上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辟道路。只有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才能顺应时代潮流、回答时代课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习近平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稿,是党的十八大后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进行正本清源的雄文,拨开了历史重大关口的思想迷雾,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共产党人,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守正创新,续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辉煌的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历史不会忘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历史已经证明,经过70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卓越实践和理论创新,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历史昭示现实,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实践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需要不懈怠地探索,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从世情看,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中国进入强起来的发展阶段,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深切、聚焦;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从未像今天这样全面、深刻、长远。

 

从国情看,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更加全面,突出起来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有没有”已让位于“好不好”,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从党情看,我们党的理论创新实现了新飞跃,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方略进行了重大创新,党推动发展的理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我们党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需要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这些新情况新变化,要求我们发挥历史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以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深刻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今天中国的阶段性、根本性特征,深刻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新时代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进行了深刻揭示,集中回答了新时代的中国要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完成什么样的历史任务、进行什么样的战略安排,坚持什么样的发展思路、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的,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实现什么样的宏伟目标,处于什么样的国际地位、对人类社会作出什么样的贡献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集中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和思想价值。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中国人。我们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路上,意气风发、豪情满怀,信念坚毅、信心充盈,去奋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人间奇迹。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奏响美美与共的丝路新乐章——看共建“一带一路”新进展
下一篇:创新为经济赋能 提升高质量发展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