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让“湘西经验”唤起更多脱贫幸福感

2019
04/07
21:40
中国新报
分享



告别贫困,湘西更美。近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中央媒体纷纷推出深度报道,推介精准扶贫“湘西经验”。

湘西是精准扶贫的首倡地。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湘西州的十八洞村同群众共商脱贫之策,提出了“精准扶贫”的重要理念。一路走来,有辛劳,有汗水,有苦亦有甜,有累亦有欣慰。五年多的时光过去,十八洞村人均纯收入从1668元增加到了12128元,而湘西州1110贫困村已经累计出列874个,66万贫困人口已经累计脱贫55.4万。

从成为精准扶贫的首倡地,到走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精准扶贫之路,湘西用了五年多的时间,这条路,遵循的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开启的正是强化组织领导、激发群众干劲、找准脱贫产业的征程。

书记带领支部,支部建设小组,小组团结村民——十八洞村首先抓住的,就是夯实基层党组织这个“牛鼻子”。事实证明,党组织得到加强,党员干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脱贫攻坚工作也就有了最根本的依托和保障。而在这五年多的时间里,湘西州乃至湖南的精准扶贫队伍中,最亮丽的正是那抹“扶贫红”——党员干部与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驻村工作队,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促使事物发生变化的,有外因有内因,外因必不可少,但内因则是根本。对于脱贫攻坚而言,政策的扶持、组织的保障、产业的兴办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通过“扶智”“扶志”激起群众主动脱贫主动致富的积极性,激起贫困群众自身所蕴藏的奋发向上的力量。正是贫困群众的主动作为,正是贫困群众的苦干实干,正是贫困群众自身对真脱贫、脱真贫的不懈追求,为“湘西答卷”写下了最闪亮的一笔。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了“渔”,有了“打鱼”本领,有了产业的保障,精准脱贫才会实现真脱、永久脱。正因如此,在精准扶贫理念的指导下,湘西州出台相关政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力争让每个贫困村有一个以上的当家产业,让每个贫困户有一个以上的增收项目。事实证明,这既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也是一个美好的现实,这些产业,有的来自外部引进,有的则源自当地特色和优势,有的来自成熟产业的进驻,有的则源自扶贫干部与贫困群众的共同努力。

这些,当然不是精准扶贫“湘西经验”的全部,在诸如扶贫对象的识别上、在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的整治上、在扶贫攻坚力量的全社会统筹上、在教育扶贫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上等等,湘西都走出了一条行之不效的路径,取得了可以推而广之、可供借鉴的经验。

如今,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时间紧,任务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此多的中央媒体聚焦精准扶贫“湘西经验”,既是对湘西五年多来精准扶贫的肯定,更是对更多地区学习、用好“湘西经验”的呼唤。

越到紧要关头,越要信心坚定,越是任务艰巨,越要毫不懈怠,唯有如此,在接下来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湘西、湖南乃至全国,才能完成既定目标,实现所有贫困群众的脱贫,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拥有更多获得感与幸福感。

文/张楠之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在家国情怀中,过好新时代的清明节
下一篇:今年清明假期民航运送旅客475万人次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