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贵州黔东南:走出绿水青山新路径

2019
10/09
17:03
中国新报
分享

        中国新报贵州讯(记者 刘鹏飞 通讯员 王道东)在黔东南苗寨、侗寨游,体验多姿多彩的旅游成了不少游客的选择。

        国庆长假第三天,肇兴侗寨迎来了“国庆”假期旅游高峰,侗寨内各地游客纷至沓来,共同感受肇兴侗寨的民族文化和秀美风光。仅10月1日当天,肇兴景区入园人数就已达到4975人。

        2019年70周年大庆黄金周,西江苗寨景区迎客24.9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亿。

        10月1日至3日,经初步测算,黔东南州共接待游客 295.8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75亿元,其中红色旅游区接待游客7.14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6151人次。

        黔东南青山绿水养眼,蓝天净土养肺,民族文化养心,田园生活养神,传统饮食养颜。

        黔东南是全国乃至世界名副其实的“森林之州、歌舞海洋、百节之乡、非遗之冠、银饰之都”,是让人心灵深呼吸、养生大休闲的生态福地。被联合国推荐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全球十大旅游胜地之一;是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确定的18个原生态民族文化保护圈之一。

        千百年来,黔东南33个民族躬耕垄田,生态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在这里交织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形成了“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的特色风土人情。

         “生态”与“文化”是黔东南的稀缺的旅游资源,也是黔东南走向未来、走向世界的“两个宝贝”。

        这里有以西江苗寨、肇兴侗寨为代表的3000多个民族村寨,错落有致地演绎着“歌舞天堂、节日海洋、文化千岛”的村落文明。这里有以侗族大歌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原生态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2016年5月6日,贵州省委提出了“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定位,更是为黔东南后发赶超、跨越发展明确了战略方向。

        黔东南州委、州政府在多次对文化旅游发展定位进行审视后,充分认识到文化旅游业是黔东南的“硬资源”,是最有可能在全省“作表率、走前列”,最具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

        “要坚持以国际知名、国内一流为目标,按照国际视野国际水准,树立全球视野配置旅游资源的理念。”这是黔东南州凝聚的共识。

        十二五以来,黔东南州围绕创建中国苗侗风情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奋斗目标,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实施,初步构建了“大旅游”发展格局。

        2016年5月6日,贵州省委对黔东南州提出了“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战略定位,开启了新时代黔东南全域旅游的“井喷”态势。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四通八达的公路如长虹横卧,缩短了各地的距离;高速公路从无到有再到县县通高速;农村公路从羊肠小道到泥巴路再到村村通水泥路,铁路从绿皮慢车到快速洁净的高铁……

        黔东南州交通出行从“双脚丈量”到“高铁时代”,发展形成“公铁水空”一体化的大交通格局,交通出行日益便捷。

        大道坦荡,行路不再难。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与飞速发展的高铁、航空、水运交相辉映,黔东南交通按下了发展“快进键”。

        古镇游、乡村游、温泉游、生态游、避暑游兴起,一批批粤语口音的游客纷至沓来。黎平肇兴侗寨 , 在贵广高铁通车后一年比一年热闹 。

        2018年黔东南州接待游客首次过亿,达到1.0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937亿元。

        据统计,十三五以来,黔东南州共接待游客2.24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11.43亿元,均增长30%以上,实现高速高质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预计2020年全国医保系统实现“一码通”
下一篇:邵阳邮政庆祝第50届世界邮政日 首发邮政版《中国梦》MV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