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中文网

导航菜单

擘画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蓝图

2019
11/03
08:34
光明网
分享

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公报》提到,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之一,就是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的科学理论,保持政治稳定,确保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程的社会制度和治理体系向来都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引领人民群众理性判断客观社会主要矛盾,致力于集中精力完成社会中心任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的理论是以往实践发展规律的抽象和升华,同时又对未来实践的深化给予有力指导。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牢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逻辑主线,以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为中心,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保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体系尽管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同形态,但都是以解决特定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作为主要研究任务,阐明在不同制度以及同一制度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定生产力发展状况下,社会经济关系的实质及其相对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变革趋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内涵丰富的理论体系,科学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时代课题。其中以实现平衡充分发展为主线,清晰刻画出了这一思想体系内在结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展开理路。

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着重在深刻总结过去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统筹考虑未来经济走向的基础上,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为现实基点,以新发展理念为实践指引,以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任务,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等手段着力破解经济结构失衡和供给不充分等突出矛盾,以质量、效率和动力的深层次变革来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此外,实现平衡充分发展不仅仅是要破解过去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城乡、区域、收入不平衡,某些地区、领域、方面发展不充分等老问题,更要在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党中央就十分注重经济的平衡充分发展。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在实践过程中,党中央认识到苏联高度集中的模式导致重大经济关系比例失调,进而严重阻碍经济平衡充分发展的弊端,强调要独立探索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道路。毛泽东肯定了计划经济对促进经济平衡充分发展的作用,指出“社会主义社会里,有可能经过计划来实现平衡。但是也不能因此就否认我们对必要比例的认识要有一个过程”。党中央在强调计划经济主导作用的同时,对协调平衡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等重大关系也有了清晰的认识。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不按比例、不平衡的情况,要求我们按比例和综合平衡。”基于此,党中央在沿海和内地的工业布局上强调要大力发展内地工业,充分利用沿海工业的老底子来逐步平衡和优化工业布局。此外,还提出了发展商品生产、利用价值规律、发展科学技术等赋有创见性的经济思想。总体来看,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时期所体现出的平衡充分发展思想是新时代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的重要历史依据,尤其是对于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等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改革开放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认识,致力于改变以往过度拔高生产关系而忽视生产力,造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严重失衡的状况。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最终体现在生产力能够更好地发展上”。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还必须围绕着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重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以改变短缺型经济为抓手破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失衡的状态。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启了新时期党全面发展生产力的新征程,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其他方面改革,一系列改革政策的制定和落实都致力于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现状。新时期党中央在促进平衡发展方面摈弃了建国初期绝对追求平衡的旧思维,开辟了从非均衡到均衡发展的新思路。例如,从计划均衡到市场非均衡,再到市场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均衡发展,从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最后实现共同富裕,从沿海地区利用优势优先发展到带动内地实现平衡充分发展等,都体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平衡充分发展新思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迈向新世纪,针对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弊端等问题,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明确了发展生产力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使我们党对新形势下发展的内涵有了新认识。总之,在生产力不发达基础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约束条件下,党必须始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对新时代我国经济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从新的历史方位的确立来看,我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转变的新局面。“强起来”不仅是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识,更是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逻辑主线的要旨。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从根本上解决了“有没有”的难题,迎来了“好不好”的挑战。新时代我国经济质量和效益不高、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性不强、有效供给能力不足、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这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表现,是影响我国“强起来”的首要掣肘。

理论的生成取决于实践的需求。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新的历史方位决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必然是围绕着实现平衡充分发展而展开。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看,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求以实现平衡充分发展为导向驱动我国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方向转变。随着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其消费结构也随之升级,已从满足数量型向追求质量型转变,但当前供给产品的质量跟不上人民变化了的需求。由于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导致消费能力外流,这就要求以人民升级了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导向,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为核心,通过经济的平衡充分发展带动其他方面更好地发展,进而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美好生活需求。

从新的战略部署来看,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要求我们必须以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前提,实现经济由数量和规模扩张向质量和效益提升转变,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建成“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必须把实现平衡充分发展作为长期工作来抓,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各领域、各环节的平衡充分发展。只有如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才能始终以深厚的物质基础为后盾和动力。(作者: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党委书记、教授 孟宪生)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中国70年社会保障发展的历史启示
下一篇:未来三十年的奋斗路线图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