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贵州讯(记者 罗茜 刘鹏飞 摄影报道)刘昌英今年48岁,但是她似乎忘记了自己的年龄,6月19日面对记者采访时多报了2岁,还是镇里面来的杨委员给纠正过来了。
杨委员是黄平县谷陇镇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名叫杨再英,她对刘昌英,那是推崇备至,因为作为绣娘的刘昌英自己日子好过了,但还是不忘乡亲,带领大家一起挣钱。
(刘昌英在展示作品)
刘昌英是谷陇镇平安村人,后来出嫁到了黄平风景区大高山脚下,无论是在娘家还是夫家,她都小有名气,这源于她有一手非常好的刺绣技艺。
开始能开口说话并与人交流,刘昌英就蹲守在母亲和外婆身边,看她们做刺绣,有时看得入神,小伙伴们喊她出去玩,她似乎都没有听见。
9岁那年,刘昌英就开始师从外婆和母亲,学习刺绣和织布,只是当时身材矮小,踩不了织布机,颇费力气,不过这让她掌握了动作要领。
到了13岁,她就非常熟练的飞纱走线了,连外婆和母亲都叹服不已。
20岁起,刘昌英就开始独立,做出了许多作品,同龄人都羡慕不已。寨子里的人都说,谁要娶了刘昌英,幸福一辈子。
出师后不久,刘昌英就到凯里发展,她租房在凯里金泉湖,经常出来展示自己的刺绣作品,被许多专业人士和外宾看上,因此接了不少的订单,慢慢的走上了致富之路。
到凯里发展对刘昌英这一生影响深远,它让很多人见证了刘昌英非凡的刺绣功底,因而建立了持久的工作联系,直到现在,因此积累下来的资源,都还在为刘昌英所用。
转眼间到了2014年,刘昌英作出了一个决定,返回家乡谷陇镇发展。
(刘昌英在讲述创业经历)
“我想回家发展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就是为刺绣文化传承做点事,我生怕它会失传;第二,我的订单还不少,一个人忙不过来,回来发动姐妹们一起干,她们在帮助我的同时,也能够挣钱,大家一起发展。”
从2014年至今,刘昌英培养了很多徒弟,她把自己掌握的技艺毫不保留的传授,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去年,谷陇镇开展了一场规模较大的培训,刘昌英是主讲。
这次培训,就为谷陇镇培养了600多名绣娘。
刚来谷陇,刘昌英在火车站附近的民房里“办公”,条件很不好。谷陇苗岭移民社区建立后,她分到了一套住房,遂搬迁到了该移民社区发展。
目前,和刘昌英一起发展的绣娘有88名,其中30多名就来自苗岭社区内。“易地扶贫搬迁中部分妇女会刺绣,但没有销路无法创收,在她的带动下解决了这个问题,拓宽增收门路,带领搬迁妇女在家中发展指尖经济。”前述提到的杨委员说。
据了解,跟随刘昌英一起发展的绣娘,平均年龄50岁了,年纪最大的70多岁了,他们月平均收入有2000多元,较多的有3000多元。
作为奋斗了数十年的绣娘,刘昌英对作品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和她“混”的绣娘,也是当地一等一的高手,也因为这样的缘故,她的作品出售以后,商家和顾客的满意度达100%。
在许多绣娘看来,刘昌英有两点做得比较好,第一,坚持手工,她可以引入机械来扩大规模,增加产量,但是她说那不是老祖宗的技艺,这样做出的作品没有“魂”,不好,为了作品的灵魂,她还在团结姐妹,组成“四人小组”养蚕,向“蚕宝宝要”世界上最好的丝线和布料。
第二点,她做人非常讲诚信,有一次,资金周转不过来,姐妹们交了作品没领到钱,刘昌英知道大家都不易,便到信用社去贷款,把大伙的辛苦钱,给结了。
现在,刘昌英除了自己做作品,其余的时间就是就是与伙伴们进行技术和作品交流,对于想学习的新手,她会非常耐心的教……刘昌英认为,刺绣文化的传承,自己做得还很不够,必须努力,继续努力。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