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9月17日电(记者 张怡)群众住进好房子,能否过上好日子?在后续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如何帮助群众从“搬得出”向“稳得住”“能致富”转变?近日,记者走进广西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鹤城新区安置点,了解居民们从山村搬迁到县城后的生活情况。
鹤城新区是隆林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6年11月开工建设,工程总投资137521.78万元,占地面积1053亩,已安置3382户14606人。搬迁群众来自全县16个乡(镇)179个村,安置点涉及到5个民族,其中苗族510户2488人、彝族36户165人、仡佬族21户85人、壮族1919户8013人、汉族897户3853人。
广西百色隆林各族自治县鹤城新区安置点 图/中国日报
入学、就医、就业问题是搬迁群众最关心也最最直接的利益问题。搬迁子女顺利入学是搬迁群众能否“稳得住”的关键之一。隆林在项目规划中同步配套建设罗湖幼儿园、第六小学、第五中学,确保搬迁群众子女能上学、上好学。目前安置点配套建设的罗湖幼儿园、第六小学共安排搬迁群众子女就学1151人。
安置点配套建设的罗湖幼儿园 图/中国日报
隆林已在鹤城新区安置点及其附近配置了医疗机构,把新州镇卫生院新建规划地址安排在鹤城新区安置点附近,目前该卫生院已经建成,项目总投资540万元;在鹤城新区安置点内设立居民卫生室,有效解决搬迁户就医问题。同时,一大批搬迁群众的低保、医保、养老保险等有效转移接续,将为群众提供更好更优的医疗保障服务。
为了实现搬迁群众就近就业,有稳定收入,隆林依托隆林脱贫奔康产业(就业)园,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确保搬迁群众每户至少有1人实现转移就业。350余名搬迁群众被优先安排至脱贫奔康产业(就业)园的达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隆林昌隆服装有限公司、广西隆林嘉利蚕丝绸有限公司、隆泰电子有限公司等地就业。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实施托底安置就业。安排鹤城新区安置点搬迁群众120个岗位。开展技能培训,由人社部门牵头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技能型就业,确保每个搬迁户掌握1门以上就业技能。
搬迁群众在安置点里的工厂上班 图/中国日报
为确保鹤城新区易地安置群众搬得出、留得住,尽快融入新环境,隆林积极探索创新搬迁安置点管理模式。
搬迁群众因长期生产生活在农村,许多生活陈规陋习一时难以改变。为营造良好的宜居环境,该县于2018年12月成立鹤城新区党支部,充分凝聚党员的模范引领作用,以党员带头,促进身边群众移风易俗转变生活方式,牢固树立讲文明、树新风、护家园意识。
各民族搬迁群众在活动中心做手工活 图/中国日报
为进一步打消搬迁群众对陌生环境的顾虑,支部党员经过调查商议,在小区内创新推行党支部24小时值班制度,组织搭建党群服务中心、法律服务工作室、儿童成长中心、讲习所等服务平台,有效打通了便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西藏康马:页岩石铺出致富路(图)
下一篇:湖南保靖:“唱戏的”来到咱们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