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常山县按照省政府2019年民生实事项目要求,推进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抱团发展,实现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目前,13所学校完成结对帮扶,超额完成省定任务的62.5%,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全覆盖;完成同步课堂306节、教师网络研修154次、远程专递课堂36节;2个教学案例入选省“互联网+义务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2019年典型案例。
强化保障,推动“普遍用”
建专班强执行。成立以教育局领导为组长、各学校负责人为副组长的“互联网+义务教育”结对帮扶工作专班,强化机制保障、技术研讨、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统筹协调。所有结对学校的学科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必须上一堂互动课,并将其列入业绩考核。通过专项督察推进工作日常化、规范化,实行“每周一督察”“每月一总结”。
统资金强硬件。将“互联网+义务教育”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在县级财政不宽裕的情况下,统筹项目资金800余万元用于视频录播教室设备改建、计算机专网改造等。将校园原有千兆接入交换机全部替换为万兆接入交换机,提升网速,成为衢州市唯一“万兆到校”全覆盖的县。
抓培训强队伍。着重做好教研员、骨干教师、技术支撑队伍的建设,开展层次化、针对性的专项培训。针对教研员,开展“互联网+”同步课堂、专递课堂的相关培训;针对骨干教师,组织设备操作技能、授课模式等培训;针对学校项目负责人,实施设备维护、操作等专项培训。
立足县情,推动“深度用”
“教师上线”破师资难题。根据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匮乏、音美体课程教师缺乏的现实,通过“互联网+”实现城乡课堂同步、师资共享。如猷辂教学点只有2个年级共14名学生、2名教师,因缺乏专业教师几乎不能开设美术课和音乐课,与常山一小结对后,为一年级学生每周开设美术、音乐同步课堂各1节。
“交流上线”破时空局限。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多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方法欠缺等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开展集体备课、教学诊断和主题研修活动,打破传统教师线下帮扶时间、距离的局限性,增加交流学习的频次,让乡村教师及时获得前沿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育才小学利用“互联网+”平台将其特色“UBD(促进理解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通过平台帮助结对学校教师掌握并运用。
“课程上线”破资源瓶颈。针对小规模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学生接触不到创新性、拓展性的个性化课程,帮扶学校依托“之江汇”教育广场,通过互联网远程专递课堂,系统提供以视频点播为主的特色网络课程,实现结对学校优质资源课程共享。杭州市胜利小学将包括3D设计等STEM创客教育课程线上化,共享给象湖完小、溪上教学点。
拓展内容,推动“创新用”
微课程解学习难题。以“之江汇”网络学习空间为载体,每位教师开设学习空间,针对难懂、难讲、难记的知识点,制作10分钟以内的微课程,上传至学习空间,共享给结对学校师生。县教育局组织开展学习空间评比活动,总结教学经验,开展推广互学。目前,全县共上传微课程案例400余个、评选精品学习空间30个、优秀学习空间55个、特色学习空间16个。
“党建+”促队伍团结。依托“互联网+”技术,搭建结对学校党建交流平台,打造教师线上学习阵地,深化线下帮扶协作,压实基层教师党建责任。育才小学探索“议军党建联盟”结对抱团模式,帮助金源完小构建党建文化长廊,两校党员教师线上同备课同研讨,线下共同参与主题党日等党建活动,让县城教师感受到乡村教师“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品质。
聚人心助“候鸟”成长。基于农村小规模学校留守儿童较多的情况,结对学校整合学校、家长等多方力量,通过建立家委会联系群、开展学具募捐、实地走访交流等,促进两地家长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其在外工作的父母放心。常山第一小学开展“互联网+心系你我他”活动,由家委会组织为猷辂教学点募捐文具袋、油画棒等学习用具。
(作者系浙江省常山县教育局副局长)
《中国教师报》2020年01月08日第14版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湖南邵东城区二小学生用画笔为战“疫”加油
下一篇:农大师生开启“田间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