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务对孩子有多重要
文/郭桂芳
有位妈妈向我抱怨:“我女儿越来越不爱学习了,上网课时,盯着她都不认真,一点作业喊了几遍也不完成,拖拖拉拉。”她女儿的情况我很了解,读一年级时数学开始还打过满分,智商肯定没问题,但是后来分数下降后,这位妈妈就不停地数落孩子,从百分到八十多分,现在五年级了,一落千丈下滑到了四五十分。妈妈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教育孩子无法,但对孩子还是有期望的,束手无策,焦虑不已,向我求教。
面对这样的妈妈与孩子,我该如何支招有效呢?一是妈妈本身文化素质不高,跟她讲教育理念与各种方法一时无法理解,去实践就更是赶鸭子上架。二是孩子的问题积累太多,要从学习本身抓起难度很大。三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家庭教育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孩子一些做人做事的良好品质,拥有了良好习惯与品质,那孩子这棵小树就有了根与茎,总有一天会枝繁叶茂,开花结果的。
基于以上几点综合考量,我先给妈妈讲了个故事。一个日本女企业家曾经到东京帝国饭店打工,工作是洗厕所,一件肮脏简单的活,她却干出了不一样的境界,她视其为自我磨练与提升的道场,每清洗完马桶,总清晰自问:“我可以从这里面舀一杯水喝下去吗?”当经理验收考核时,这位女生在所有人面前,从她清洗过的马桶里舀了一杯水喝下去,这个举动震惊了在场所有人,这位女生后来顺利进入帝国饭店工作。凭着这匪夷所思的敬业精神,三十七岁以前,她是日本帝国饭店最出色的员工和晋升最快的人,三十七岁以后,她步入政坛。
故事讲完,我建议这位妈妈带着孩子做家务,我说:“恕我直言,是你把孩子惯坏了,11岁了,在家里什么都不让她做,懒散惯了,学习就成了她最辛苦的事情。疫情期间,做做家务是个锻炼她的绝佳机会,如果孩子能够很勤劳,做卫生也能高标准做到极致,那你女儿将来一定可以养活自己,很好地独立生活。你就先从这里下手吧。”另外,我还强调了一些细节,如何鼓励孩子持续做下去等等。
大概过了一二十天,我再次见到了这个小女孩,从她口中得知,妈妈采纳了我的建议。她每天都要洗自己的衣服,帮妈妈洗碗、拖地。我趁机与小女孩聊了一会儿,我说:“妙妙,你越来越懂事了,你能不能说说做家务之后有什么感受?”我真没指望她能说出个一二三来,因为她平时背首古诗都要花很长时间,背出来也磕磕碰碰,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她说:“我在抹桌子时手很冷,拖地时拖久了手好酸软,但我还是咬牙坚持做完了,我觉得妈妈很不容易。开始其实我很不想做,做了之后也不觉得那么难了。”我提示她:“做家务前后心情有变化没?”她想了一下,接着很兴奋地告诉我:“现在觉得一天很快就过去了,以前经常觉得无聊,现在很充实,感觉比之前更快乐。我帮妈妈做家务后,妈妈有更多的时间陪我了,还陪我出去玩,我很开心。”“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短短三个星期,仅仅是让孩子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孩子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孩子的变化进一步印证了我对教育的一些理解。
孩子在体验中学会了换位思考,懂得妈妈的艰辛,孝心从理解懂得开始,不要责怪孩子不孝,是我们缺乏很好的引导。从小父母的包办与无度的宠溺,孩子习以为常,觉得一切理所当然,稍有不如意,态度十足,不仅不感恩,还觉得别人都欠他的。长大了,这样的孩子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很难换位思考,会出现很多社交障碍,影响到人际关系,影响到工作,影响到家庭生活乃至整个人生幸福。
空想不做,困难会越想越大,依赖心与惰性形成,久而久之畏难情绪滋长,做任何事情畏缩不前,人也缺乏自信。行动是治愈很多问题的良药,让孩子在做中得到发展,在做中体验生活,明白许多人生道理,这不是说教能给予孩子的。只有行动,让孩子迈开步子才能离开原地,才能改变现状,才能看到希望。多做事勤快的人心理也更健康,鲜有出现抑郁症的。
从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来看,生活上很懒散的孩子,在学习上很难做到勤奋刻苦,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会影响到孩子方方面面的发展。曾经有位高三的家长向我诉苦:“我为了让儿子多点时间学习,早上帮他把牙膏挤好,晚上帮他把洗脚水打好,我只有这么为他付出了,但是他一点都不珍惜,学习老是拖拖拉拉。”我当时对妈妈说了句:“就是你帮他做多了,生活的惰性会带到学习上来。学习之余,做做家务,还可以起到调节的作用。”妈妈听后恍然大悟,反思自己教育方式有问题,并且立马作了些调整,孩子状况有所好转。
快乐是什么?是一种体验感,而感觉这东西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它具有相对性,某种感觉久了就适应了。“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天天吃山珍海味,吃甜品,快乐吗?开始也许很快乐,长久下去会很腻烦。天天闲着会快乐吗?闲久了会闲出诸多毛病来。有苦方知甜的快乐,有忙才知闲的惬意。家长总认为让孩子什么都不做,什么都给孩子最好的,孩子就会快乐。从孩子谈感受来看,小小年纪也能体会到充实感让人快乐。不要觉得孩子做点家务多么辛苦,在力所能及的家务中他能体会到存在感与价值感,也学会了独立,这能给孩子带来持久的快乐。
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这是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与互动的契机。很多学生向我反映,父母与自己的对话内容很单调,基本上是作业与成绩挂在嘴边,每天喋喋不休,听多了孩子非常反感,不愿意与父母进行这种乏味的交流。我想,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亲情互动,其乐融融,孩子也获得了情感滋养,这是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孩子年龄越小陪伴越重要,学校教育无法替代。
另外,外国有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国内研究机构对全国2万个小学生家庭进行的调查也表明,孩子做家务的家庭比不做家务的家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了27倍。
我国的劳动教育仍然是短板,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基本内容。提出了培养目标:旨在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意见》也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提出要切实抓好相关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等关键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引导学生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要求学校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布置类似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学生力所能及的家务。
其实,孩子小的时候都有尝试做家务的好奇心与热情,尤其从三岁开始,自己动手的欲望比较强烈,但很多孩子的热情被家长扼杀在萌芽中。一是家长心疼孩子,生怕孩子累了,尤其是隔代亲对孩子宠溺得过头,几个老人围着一个孩子转,捧在手心怕碎了,含在口中怕化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哪舍得让孩子去干家务活啊,很多孩子好大了,还是别人喂饭,别人帮穿衣穿鞋,书包家长拎等等,长大了还是一巨婴。二是孩子做家务的热情高涨,结果家长认为孩子是“帮倒忙”,给自己添乱,洗个衣服弄得满地都是水和泡沫,抹个桌子拖个地弄得满屋子垃圾,不但没打扫干净反而弄脏了,父母觉得孩子碍事,自己动手快得多。第三种情况是,家长认为孩子的时间要用来学习,做家务是没出息的表现,不让孩子参与家务活动。四是因为孩子做家务做不好,父母的批评与唠叨挫伤了孩子的积极性。
所以当孩子呈现出做家务的热情时,做父母的要保护好这种原始的热情,保护的办法就是给孩子参与的机会,只要没有安全隐患的活,家长应当放手让孩子去做,这是孩子成长的机会,我们不能剥夺。对于一些安全问题,家长可以对孩子进行教育。家务要根据孩子年龄特点来定,在孩子能力范围内进行,孩子自己能做的,父母绝不包办。从简单的、孩子感兴趣的做起。孩子开始做了,要及时肯定,对孩子抱以包容的态度,不苛求,不急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
霍启刚与郭晶晶夫妇教育孩子的理念与方式颠覆了许多人对富豪家庭的认知,也值得我们做家长的反思与借鉴。霍启刚在微博晒出一组照片,他和郭晶晶带儿子顶着烈日,挽着裤腿,站在满是污泥的稻田里插秧。并配文说:“现在的孩子们成长在幸福的时代,没饿过肚子,挑食和浪费变成了习惯,他们更需要知道食物从哪儿来,学会珍惜,学会知足!”有一张是霍启刚带着孩子认真洗车的场景,他想让孩子知道通过劳动才能获取回报,得到自己想要的。这条微博一经发出就上了热搜,并引来无数网友点赞,有人说:“他让我们学会了分辨贵族和土豪。”还有人说:“正能量爆棚!真正的言传身教,相信孩子会印象深刻。”
无论是杜威提倡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提倡的“生活即教育”,他们的教育理论都是主张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教育与人的一生的生活共始终,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就是教育资源,是孩子成长的大课堂,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原生家庭为孩子打下人生底色,这段时光需好好珍惜!有期限,不可逆!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湖北沙洋开展“诵读经典 书香战疫”网络诵读活动
下一篇:上海演奏学校劳动教育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