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讯(通讯员 杨林峰 辛书荣 颜昌林 吴泽涛)回眸四十年,临澧三中的创办、建设、发展的峥嵘岁月,令人深情回念;曾赢得遐迩赞誉的教育辉煌,更是不可忘却。我们遵众之嘱,重读了校史《三中之歌》、《临澧三中三十年鉴》,拜见了几位老校长,走访了一些在校学生的家长,听取了现任校长及多位老师对三中近况的介绍,特撰此文, 谨致庆祝之忱。
十年完中 彩声激昂
一九八0年初,临澧县委、政府,决定新办一所完全中学---临澧县第三中学,构成以一中为主轴,县北有二中,县南有三中的县办完全中学的新格局。同时决定,将几所乡办中学的高中班合并于二中、三中。这个格局,既可保证一中的优质生源,以利跻身首批省级重点中学,又有利一中选优后县南的学生有就读的县办高中。
(原三中旧址大门)
(新三中大门)
新办的临澧三中,选址于县城东郊的一处荒滩上,占地六十余亩。教育局拟定年初动工,当年九月开学。第一学期计划:高中八个班(含乡办中学并入的高中肄业生),学生450多名;初中四个班,学生260多名。这是一项在临澧教育史上似无前例的艰巨任务。
一九八0年九月一日,临澧三中终于按期开学。这一天,48名教职工,710名多学生步入校门,迎接他们的是大幅横标:“热爱三中,建设三中,一定办好三中”。县领导、教育局长一行,心存忐忑来到三中开学现场:有的教室还在填土夯实,学生宿舍正在盖瓦,食堂也未竣工,老师挤于斗室办公,师生席地就餐……然而未见愁容,却闻笑声。目此开学场景,几位领导动情喝彩:“这是临澧教育史上未见的奇迹!
领导一语千钧,激励三中全校师生更加斗志昂扬去攻坚克难。
(新三中教学楼)
回首当年,学校党支部将“热爱三中”列为入学教育的第一课,是必要的、正确的。勿论其他,单就家长而言,其子女未能选入一中,本来就心存闷气,而眼见似“工地”的三中,哪能不频发怨声。而家长们的这种不满情绪肯定对心情不爽的学生有较大影响。学校领导发动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开足马力,进行多样的春风化雨般 的“爱校教育”:一场场讲述古今名人志士不畏困苦终成大器的故事班会,“红军不怕远征难”的诗歌朗诵会……诸如此类活动的开展,骤然在三中吹拂起“爱校”的薰风。学校把握火候,适时举办了全校师生参加的“我爱三中”的演讲大会,上台演讲的几名学生那沁入心扉、掷地有声的每一句话,都赢得了满堂喝彩。随着入学教育的步步深入,喜见三中校园涌动起师生与学校融为一体的温馨情潮。
三中人不负众望,为改变“工地”似的校容,在建设的速度上堪称超常。时至一九八五年,教学大楼、科教大楼、教工宿舍,相继拔地而起;体育场地,初步成形;校园扩至近百亩……目睹学校的旧貌换新颜,师生也齐声喝彩:“我们学校近几年的建设速度有点像深圳! ”
忆及三中的换颜,我们情不自禁,不吝笔墨,要向创始年代的师生的献策、出力、流汗的付出,表达深情的敬意!老三中人艰苦建校、勤俭办学的事迹,不胜枚举。本文只简叙二、三,则可知“全豹”。 三中几项大的建设,“决算”总比“预算”都低得多。为何?学校都是实行的半包工程,即包工不包料。这个由学校包料,绝对是“价廉物美”之举。更为可赞的是,每项工程竣工后,为何不剩一砖一瓦?是用那些“余料”修建了风雨跑道,音乐教室、健身房…… 操场新修的三百米跑道需要加铺六百多方煤渣,全校师生大动员,实行“全城大扫荡”,利用课余时间与周休日,只花两周时间就完工了。我们寻思,当今“国富”了,或许有人对“国穷”时代“老三中人”之所为,难以理解,但大家应该认定“老三中人”的“节约每一个铜板”的精神是永存的;同时,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学会劳动,也是当今学校有待加强的一课。
(运动会获全县第一名)
“一定办好三中”,这是“老三中人”的庄严承诺。三中党支部一班人坚持德育为首的办学方向,将“爱校教育”升华到“爱党爱国”教育的高度,全方位的贯彻实施教育部颁发的“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激发学生“为国致学”的内动力。学校以此为素质教育的红线,奋力推行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尤其是面对“生源差”的实际,全体老师“因材施教”,深入开展“成功教育”,努力开发“非智力因素”,绩效显著;首届高考,录取率在全区143所高中,名列第十九位;1987年高考,三中文科的数学、语文、历史,人均成绩名列全县第一,文科的录取率与全县第一名近乎比肩。
(部分获奖运动员)
该校办学近十年的瞩目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与喝彩:1985年地委、行署授予三中为“市级先进单位”;1987年,临澧县委、县政府授予三中为县级“目标管理先进单位”;1988年,团中央、农业部、中国科协授予三中为“实践教育活动先进单位”;同年,三中被评为“常德市政治思想工作先进集体”……
一九九0年三月,临澧县委、县政府决定全县高中、初中、小学,各重点办好一所“县级示范学校”,初中选定三中;从当年下学期起,三中停招高中生,高中肄业生分别转入一中、望中(即四中);一中初中转入三中。
从一九九0年下学期起,三中在阵阵喝彩声中,终止了高中办学任务,以激昂的斗志迈步新的征程:创办县级示范初中。
示范初中 名优遐迩
“示范初中”如何办?市教委(90)七号文件是这样明示的:“全市中小学要形成‘合格学校---特色学校---名优学校’的格局。”据此,三中党支部精心运筹,确定了在2000年前办成“常德市名优学校”的奋斗目标。三中人殚精竭虑,开拓拼搏,用汗水与睿智迎来辉煌:一九九四年评为“湖南省合格初中”;一九九六年获得 “常德市特色学校”称号;一九九九年摘取“常德市名优学校”奖牌。
(开展学雷锋活动)
这些称号、奖牌的获得殊属不易,全市200多所初中,仅评两所。市教委负责人在评选总结大会上,特意推介了临澧三中:“临澧三中是一九九0年由完中改办的初中。这十年是三中人奋发的十年,辉煌的十年。十年间,三中曾获得国家级先进集体称号三项,省级先进单位称号十一项,市级先进集体称号三十项。特别是学校管理、德育、体育、校企的办学成果尤为突出,全市初中,似无出其右者,说名优遐迩,一点也不为过。
常德市教委领导点到的“学校管理”,是指三中经过反复探索与实践,形成的科学严谨,以人为本的“四大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情感管理、垂范管理。一九九五年,新华社主任记者曹光晖同志莅校深入采访后,称赞临澧三中是改革的热土,育才的沃土,厚德的净土,并撰文《湖南省临澧三中狠抓学校管理,德、智、体喜获全面发展》,刊于《新华社内参选编》(24期),向全国推介,在省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一所普通初中的办学理念,能入载此刊,当年全市似未见前例。
德育为首,是三中坚定不移的办学方向。学校认真践行毛主席的“向雷锋同志学习”伟大教导,努力陶铸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纯挚心灵,举措得力,喜结硕果。一九九六年,三中被评为“湖南省学雷锋先进集体”。在强化德育的诸多举措中,广受省内外同声齐赞的是我校注重建设“特别能战斗”的班主任队伍的“四优”经验,即班主任的“编配优先”、“住房优惠”、“奖励优厚”、“培训优法”。这个经验,先后被《湖南教育》、《德育报》、《教育导报》、《班主任之友》等多家报刊刊载,广得点赞。
三中的“体育特色”,是全市初中无可比肩的。从一九九0年开始,我校每届从全县选招了两个课余体育特长班,至一九九九年止,共办了十届。体育特长生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各种竞赛。据统计,田径类,获省级金牌18枚,银牌22枚,铜牌27 枚。游泳类,获国家级银牌7枚,铜牌9枚;省级金牌54枚,银牌34枚,铜牌25枚。在常德市第二届运动会上,临澧县以总分1734分获得团体第一名,其中我校体育特长生夺得1302分,更值得提及的是。我校创办课余体育班的尝试得到国家体委的肯定,并将其经验刊载于所办的《中国少年体育训练》上。一九九七年,国家体委、国家教委授予三中为“全国群体工作先进学校”、“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还有值得重墨一笔的是,临澧三中一九九0年与株洲南方中学合办的“临澧县摩托车配件厂”,是常德市位居前位的“明星校办企业”,连续十多年,每年为学校创利三十多万元。创收如此丰厚的校企,在临澧勤工俭学史上未闻前例,亦似后未见来者。一九九八年,三中被湖南省教委、省财政厅评为“湖南省勤工俭学先进集体”。
三中人十年奋斗,赢得了名优遐迩的辉煌。其间,省长陈邦柱,副省长卓康宁、曹伯纯、王向天、唐之享,省政协副主席龙禹贤,相继莅校视察。对于一所普通初 中,能获得此殊荣,当年在常德市似无所闻。
笃志继往 开来有期
2005年,临澧三中因众所周知而不宜言明的原因,致使昔日之辉煌骤然失彩。虽然三中人未遭厚非,但是要辉煌有继,步履是艰难的。
(学生文明就餐)
2016年,因城建规划需要,县委、政府决定三中迁入一中旧址。三中人为告别历经三十多年旰食夜宵创建的“名优校园”是有所惜念的:占地已达120亩,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工厂区,布局有序,堪称可供2000多名学生就读的优质教育资源;尤其是高标准的学生公寓、室内球场、温水游泳馆、艺体排练房、梯形大教室,全县独有,全市少有。但是,能迁入一中旧址,三中人还是甚感慰悦的,因为旧址是众赞的“风水宝地”。我们几位曾在旧址读过初中,有的还在旧址的一中工作多年,因此,我们与当今三中人感同身受:旧址确是“钟灵毓秀”的办学圣地。我们料定,当今的 三中人,对“钟灵毓秀”只是零星的传闻,而萌生的“慰悦”,应是浅层的。三中人应将“萌生”升华为“爱於斯,行於斯”,进而达至“於斯更盛”的正能量。这是县委、县政府委以的重任,也是老一辈三中人的殷盼。为此,我们将所见所闻,赘言二三,以力助“升华”。
言及“钟灵”,应追溯到1804年,前贤之所以在此创办“道水书院”,肯定是敦聘了多位“风水高手”遴定的。斗转两百多年,当年自然风貌,地理走势,因无资可考,不得而知。但时至解放前后的校景,我们还少有印记:学校虽无山可依。但四周有清流环绕,秋日潺潺,夏时汩汩,宛如“护校河”;校门前有条东西走向的柳阴大道;还有座跨流而架的红色木桥,直通大街……红桥绿柳,路人留连。这般景观,而今虽已渐逝,但赞声未销。
至于“灵气”,是历代前贤为切合学子们的希冀,相继都有巧具匠心的建造,以佐证与彰显旧址是办学的风水宝地。解放前后(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旧址尚有几处 陈迹:东面曾建有奎星楼(俗称“八方楼”) 楼里有“奎星”的护佑(相传“奎星”是古代天文学中主管民间的“文运官”);中间有龙潭堰,潭中有“卧龙”的神威;还听说西面有幢文庙,可聆受“师祖”的教诲…… 前贤们意在藉此让后辈们深信旧址却有学业必成,人杰辈出之灵气。
因“钟灵”而“ 毓秀”。“道水书院”创办至今,旧址的确是学脉绵延,弦诵不辍,薪火相传,人杰荟萃。人们应有所闻,旧址的北面曾建有“考棚”。清代晚期, 颇负盛名的杨孝宽等三名“安福进士”,应是从此“棚”启步的。从这里“走出”的名人志士众多,仅解放前后就多达数以万计。其中,临澧人民引以为傲的人杰之翘秀林伯渠,他是中共开国元勋,一九五四年曾莅校视察,使旧址熠熠生辉,激励一代一代学子奋发图强。从旧址崛兴而跻身于首批省级重点中学的临澧一中是“毓秀”的标仪,也是临澧三中的前导。
“钟灵毓秀”的一中旧址,必然激起当今三中人矢言为添彩三中而奋发的向往,更会拔动为增光三中而效法的心弦,从而凝铸成誓为三中再续辉煌的正能量,这种正能量是具有强大驱动力的。三中党总支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因势利导,殚精图治,把正能量发挥极致,“芝麻开花效应”在三中凸显;全校师生誓为“笃志继往,开来有期”而豪气喷薄;教师“善教”,为立德树人而谆谆不倦;学生“勤 学,为蓄资报国而孜孜不怠。正真:丰硕之果可嘉,赞誉之声鹊起。
请看临澧三中当今之“剪影”。
之一: 红线紧绷。三中迁入旧址后,学校党总支一班人遵循习总书记关于学校要“立德树人”的殷切指示,更加坚定了“德育为首”的办学方向。“德”如何 “立”?他们的举措独到,就是发扬三中的优良传统,将“爱国主义教育”列为立德的“红线”。国家办学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学成之后要报效祖国,服务人民,投身于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业,而不是追逐私利,崇洋媚外,乃至忘祖辱国。三中党总支针对当今社会“歪象”对青少年的误导与腐蚀,紧绷爱国主义教育这根红线,确实是落实习总书记指示的卓识之举。
如何紧绷而不松懈,他们把握的两条值得赞佩:一是将“红线”置于学校全面德育工作的“主位”,贯穿于各项活动之中,作到主次分明,点面融合,相得益彰;二是力戒空乏,务求生动潜化,用“颂英雄”,荡涤“追星梦”;用“讲历史”,铸就“爱国情”;用“赞伟业”,激起“勤学潮”……
之二:以食为天。为何在社会上因少数学校的学生食堂的不当行为导致负面舆论泛起时,而三中学生食堂却赞声鹊起,被家长誉为“良心食堂”、“放心食堂”?三中党总支从来不自认为他们的学生食堂是“十全十美”,但多年来学校遵从县委的指示,接受县教育局的督导,切实把学生食堂作为天大的事来办好,力求尽善尽美,这是真实的,现在三中食堂是三中再续辉煌前行中的一个亮点,这也是有目共睹的。
何谓良心?负面舆论之一,就是家长针对个别现象,认为学校“刮学生伙食费的油,是不讲良心”。对此,我们可不置评,但是三中没有“刮油”。学校校长对此非常坚定;“办爱生食堂、阳光食堂,对盈利说‘零’!”最近几年,经上级多次检查,结果也是如此,三中从来未从学生碗里“刮油”。
怎么叫“放心”?就是要让学生在学校“吃得饱,吃得好”。现在,任何人可以去三中学生食堂“私查”;饭,是敞着吃;菜是自己点选的;汤,是自己舀的; 主、副、荤、素,科学搭配,但必须吃素。米饭、包子、馒头、花卷、饼子、稀饭,分日交换,自己选用。禁令:不准浪费!
如何保证“以食为天”?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食堂管理小组”,成员包括各方面的代表,有分管副校长,学生与家长代表。这个小组负责制发管理“规约”,包括人、财、物的全监管。食堂安装了三十多个监控,对食堂全覆盖,可谓“天眼明亮,疏而不漏”。“天眼”看不到的,如原料采购,库内冷藏,特别是严防霉变、有毒食品。这就由分管副校长组织多只“肉眼”监控严查。为强化日常管理, 由校级班子成员轮流下食堂陪餐,还欢迎家长代表到食堂试餐。
之三:青蓝工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前些年三中原有的大部分骨干教师被“外调”。面对补充的青年教师较多的实际,三中党总支遵循毛主席“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的教导,当机立断,启动“青蓝工程”,延揽和建设又红又专的教师队伍。“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言之有理。学校不在于校舍何等漂亮,如果没有优秀教师,是不可能“出名”的。三中党总支视教师为再续辉煌的“仙”,值得点赞。
这个工程,实行了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团结协作,集体教研。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以教研组长为标杆 ,努力营造一个能者为师,同伴互助,攻坚克难的学科团队。 二是坚持实战磨练。在教学的每一环节,实行“师徒结对”、“师”点拨,“徒”领教,通过给样子、引路子、架梯子、压担子、搭台子等多种形式,促进相互成长,渐显“青”胜“蓝”。三是坚持学习提升。学校为每位老师订购教育报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教学交流,引领人人参与课题研究。这样青年老师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得到较高层次的提高,同时,高素质教师的整体底蕴也得到了夯实。
“青蓝工程”的有效实施,极大地推动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学校显现出勃勃生机,多彩盎然。
2019年之“录彩”:
全县德育赛教评为先进单位(个人特等奖占全县三分之二);全县中考综合评价获先进单位,进步奖;全县教师教学比武,12名教师获奖,其中两名获市级奖;全校教师发表多篇论文,10篇获省市奖;县中小学生运动会,获初中甲组第一名;县球类运动会曾获初中排球、乒乓球团体和个人冠军 ……
2019年之“聚焦 :
不负众望。中考成绩跃升,以一中录取率为据,三中以明显的优势,稳居全县第二名,离昔日之“前茅”近在咫尺。近悉,2020年中考体育科目为例,三中以绝对优势名列全县第一。
实至名归。三中党总支被评为全县党建工作先进单位。一个优秀党组织必定能办出一所笃志继往、开来有期的名校。
……
再过十年、二十年,那时的临澧三中,“彩声”定会更加嘹亮,“名优”定会更加拔类!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