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进校园 科普雨露润心田——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科普小分队赴西安高新六小、二十一小)
上下五千年,人民写历史。纵横八万里,大道成文化。风云总际会,华夏多传奇。穿越观世相,忆苦才知甜。博古好通今,自信拥未来。
——题记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来陕视察时提出的对历史文化“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以及“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大西安“丝路文化高地”建设,按照西安市社科联、市社科院“家西安•迎全运”的主题,努力彰显西安独特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城市文明新风,塑造西安良好形象,11月17 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科普小分队一行6人,分别走进西安高新区第六小学、第二十一小学。
虽然没有晴空万里,不是阳光灿烂,但透过明亮的窗户,灰蒙蒙的雾霾遮不住孩子明亮的眼睛,更蒙蔽不了祖国的未来那一颗颗追求真善美的心灵。
当天,科普小分队对这两所千余名小学生进行了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匾额文化、楹联文化、非遗文化的科普宣讲和科普实践教育。全天活动安排紧凑,秩序井然,内容丰富,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妙趣横生,气氛浓郁,掌声如雷,互动频频,亮点多多,高潮迭起,异彩纷呈,反响热烈,效果显著。
科普小分队由副院长张冰岛带队,队员来自宣教部、市场部和编辑部。
高新区第二十一小学
当天上午,小分队来到高新二十一小,受到了该校师生的欢迎。
偌大的多功能报告厅座无虚席,校长及各班主任与不同年级的学生代表,一起全程认真聆听了宣教部副主任王东宁的宣讲。
深入浅出的宣讲,与精美纷呈的PPT,恰到好处的视频选段,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映成辉,既养眼入耳,又赏心愉情,引人入胜。
孩子们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地听讲,脑洞大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张开,便潇洒地翱翔在科学的天空,惬意地畅游于知识的海洋。
王东宁提出问题,只见举手一大片,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述典故,讲故事,抛砖引玉,举一反三的效果立竿见影。
临结束时,我院向师生赠送了学术研究成果《关中民俗文化艺术丛书》和院报《关中民俗》。
高新区第六小学
心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
当天下午,科普小分队又走进高新六小,继续民俗文化科普宣讲实践的下半场。
该校的紫薇花剧场更大,但依然坐得满满当当。同样由宣教部的王东宁老师为校方有关领导和三年级8个班的师生,上了一堂有声有色、有理论有实践、有趣味有内涵的民俗文化课、科普宣讲课。
通过这堂别开生面、自然开放、广阔辽远的大课堂,师生们仿佛身临其境、神游关博。
他们解读了一首从周秦汉唐穿越过来,又跨越了宋元明清,还见证了旧中国新时代的民族史诗。
他们欣赏了一幅和风丽日、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古树名木、碧树鲜花、婀柳修竹、苍松翠柏、飘香硕果绘就的七彩画卷。
他们聆听了一支云中山、山中雨、山下园、园中林、园中雪、林中院、院中风、院中树、枝头花、赏花人、梢上果、尝果者、春之蝶、夏之蝉、秋之蝈、冬之雀合唱的田园牧歌。
他们观瞻了一条源远流长、奔腾不息、与时俱进的民俗长河;一条历史古典与现代时尚珠联璧合的交融之河;一条千年华阴老腔与当代摇滚水乳交融成“黄土地上的摇滚”的非遗之河;一条通过无数场老腔教学唱,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典范之河。
他们认识了一所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代,知识与实物,典籍与故事,静态与动态,理论与实践完美融合、鲜活演绎的极富魅力的大学校;一所融历史、语文、数学、民俗、建筑、考古、雕刻、音乐、书法、绘画、自然、地理、宗教、美学、风水、楹联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校;一所既有历史沧桑感、文化厚重感、审美情趣感、深邃哲理感、民族自豪感,又有现场真实感、活泼生动感、生活场景感、亲身参与感、团结协作感的自然、人文大学校;一所孩子们能身临其境地接触、现场感受中华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成年人可唤醒远去的童心,激发不能忘却的初心,华裔可寻根探源,触摸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体验民俗技艺,坚定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的人生大学校。
同样,高新六小的学子收获了关博院赠送的书籍和院报。
怎奈美妙时光太匆匆,很多学生没能上场体验木板年画的真实魅力。没关系,关博院的大门向莘莘学子敞开着。
百闻不如一见,还是来关博实地见识她的魅力吧。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更多更有趣的体验活动还需要孩子们亲自逐一参与,意趣自在其中。
如果说,当天的淅淅沥沥的冬雨是潇潇洒洒的飞雪的前兆,那此次如诗如画的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必是这两所学校师生不久开展如火如荼的研学旅行关博院的前奏。
四时佳景永如新的关博院,十足诚意总是亲的关博人,热烈欢迎广大学子。
(文/峰林 图/禾麦 李邦 叶圆圆)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