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贵州凯里:贫困户自强不息培养出两名大学生

2020
12/08
19:38
中国新报
分享

 

       中国新报贵州讯(杨卫中 记者  罗茜  刘鹏飞 摄影报道)在凯里市炉山镇甘坝村,说起刘福兴,村民和村干,无不交口称赞:虽然是贫困户,但从不等靠要,这些年来,他努力搞“家庭小产业”,实现了个人增收,培养出了两名大学生。

 

       

(刘福兴在喂猪)

 

        12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刘福兴家采访,他正提着猪食,往猪圈走去。

 

       关在圈里的猪,闻到了食香味,立即用鼻子拱着圈门,硬是将圈门拱出了“裂口”。

 

       

(刘福兴在喂猪)

 

        “不要急嘛,少不了你。”刘福兴用责怪的语气说,但在他的心里,却已经乐开了花。

 

        记者走近猪圈,看到了一头300多斤的大肥猪,它眼睛盯着刘福兴,嘴巴一张一合,一幅馋巴巴的吃相,让人忍俊不禁。

 

       刘福兴说,他今年喂了4头猪,毛重都在300斤以上,前不久,岳母去世,杀了一头给老人送终。

 

       “余下的三头,准备这样安排,一头杀过年,另外两头,卖出去。”刘福兴说,预计这三头猪,毛收入有近2万元。

 

       今年60多岁的刘福兴是一个苦命人,他早年娶妻,而且生了几个子女,但无一存活,后来连妻子也去世,中年丧妻。1991年,他把现在的哑巴妻子娶进了家,这才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因为现在的妻子是聋哑人,所以家里家外,大小事务,都是他一个人操持。

 

       “刘叔这个人,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自强不息,不认命,他的信条就是爱拼才会赢。”刘福兴的帮扶干部、凯里市市场监管局办公室主任杨小李说。

 

       

(刘福兴在劳作)

 

       除了养猪,他和妻子还搞种植业,秋冬季就种葱蒜,开春后就种豆子。

 

      这段时间,他们家的葱蒜获得大丰收,隔三差五的,刘福兴就带几十斤到炉山集镇出售。“每次去,都有几十百把块钱的收入。”刘福兴说,这些钱,他大多数留下来,给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其余的,买点酒肉回家和老伴“打牙祭”,偶尔还邀请邻居来喝两杯。

 

       据了解,通过种植养殖,刘福兴每年收益有2万多元,加上流转土地、村里的产业分红以及低保,他的年收益超过了3万元。

 

       刘福兴和妻子养育了两个子女,大的是女儿,小的是儿子。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孩子们培养出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所以,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无论多艰难,他都没有放弃。刘福兴清楚的记得,孩子们还在念小学时,他因为没有文化,找钱的门路太少而经常陷入经济危机,孩子们在学校的生活开支,经常都拿不出来,他和孩子们压力都很大。

 

      但是他培养孩子们的决心没有丝毫的动摇,一方面,跟随别人去打工卖苦力增加收入,另一方面,申请学校进行一些费用的减免,这才慢慢度过了难关。

 

      孩子们上了中学,特别是高中之后。刘福兴在当地党委、政府以及帮扶单位的关心支持下,参与村集体的产业发展,自己也慢慢尝试做些家庭小产业,日子逐渐红火,过得越来越有滋味。

 

      他从事产业和参与产业所得的收益,少部分作为家庭开支,其余的,就给在上学的孩子们。“只要孩子们有出息,我少吃少喝少穿点,无所谓!”刘福兴说。

 

     

(刘福兴展示儿女的初中毕业证书)

 

       刘福兴作为父亲这般努力,孩子们看在眼里,所以他们在校园里发奋学习,成绩都很好。大女儿刘祥红高中毕业后考上了凯里学院,如今通过招考被录用当了人民教师。儿子刘祥健,考上了贵州大学,如今在念大二。

 

       “儿女们有出息,我和老伴这么多年来的辛苦没有白费,当然,这也得感谢各级党委、政府,让我们家享受到了很多好政策,要不然,我们也很难支撑下去。”刘福兴无限感激的说。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茶陵县一乡村小学获教育部首批温馨校园建设典型案例学校
下一篇:“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精神”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