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航空报》7月14日报道,近日,我国某新型直升机机载空地导弹在内蒙古阿拉善某试验基地试验成功。这款新型导弹的出现,将我国直升机机载弹药水准推向世界领先水平。
资料图 图源:中国军网英文版
以下为《中国航空报》报道全文。
“中了,中了!”随着一声轰鸣,阿拉善某机场现场人员发出不可抑止的欢呼。
“命中目标,属于国内首次啊!”“是啊,即使放眼世界,也属于领先水平啦!”
……2020年6月22日19时30分,在内蒙古阿拉善某试验基地,某型机挂载某新型空地导弹起飞,对目标进行投射,导弹精准命中目标。
在角落里敲下这一行简讯并将胜利的消息告诉远在江南的同事后,航空工业直升机所试飞主管黎文斌看了看欢呼的人群,忍不住打开手机。屏保上是已经2个月没有见面的女儿,不到2岁的女孩笑得天真烂漫,隔着屏幕,黎文斌摸了摸女儿的笑脸,拭去了屏幕上的灰尘,脸上也露出了微笑。
为了这一天,不容易啊!时间回到2020年年初,对于虞汉文来说,今年的复工之路注定有点坎坷。原计划在春节后上班第一周内完成此次飞行试验项目、方法及相关要求大纲的内部评审,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大家的节奏。
虽然家住的小区与单位只有一墙之隔,但是进不了办公室,只能先在家里办公。2月3日,在型号副总师朱璟的统筹安排下,直升机所总体气动部张云鹤、李恒,航电系统部曾伯成,试验试飞部虞汉文、黎文斌,试飞大队张雷,中航技庞健等积极参与,在线上远程详细讨论飞行的主要思路和项目。2月7日,一份诞生于疫情下的试飞方案通过火热上线的商网办公平台发送给型号总师及专家。
“方案不够完整,部分参数欠缺!”由于疫情防控需求,资料都在封锁的办公区域,专家的意见让这群技术“巧妇”着实犯了难。创造条件也得上啊!在打报告说明情况后,2月12日,针对该任务特殊性,所领导允许试飞主管进所办公,同时一再强调要注意自身防护,定时上报身体状况,“按时、保质”完成文件编制。由于虞汉文居住的小区同样实施严格的限制,他便带着干粮,开启了早出晚归的特殊生活。终于,试飞文件在2月17日顺利通过了专家内部评审。
一块石头落了地,这曲折的路,终究还是走出来了!
4月下旬,试飞团队启程远赴阿拉善。按照试验基地疫情防控的要求,在14天内乘坐过公共交通工具的参试人员需要在出发前进行核酸检测,合格后才能进入,且所有参试人员乘坐专车前往,途中不得在宾馆住宿。
准备工作就绪,来自研究所内不同部门的12人,在朱璟的带领下于4月24日早上6时出发,漫长的汽车之旅就此开始。近2000千米的旅程,需要历时34个小时,期间,仅在吃饭和高速公路客车禁止通行时间段才在服务区进行了短暂停留。经过辛苦而漫长的旅途,一行人终于安全到达了目的地——祖国西北的沙漠边缘、戈壁滩上的阿拉善。
远远望去,四周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和低矮稀疏的植被,远处横亘在大地上的贺兰山静默着,看着这些远方的来客。汽车在晨曦中若隐若现,旷野上矮矮的乌黑云层和时不时划破天际的闪电打破了车厢的安静。
虽然已是4、5月份,不同于江南的阴雨绵绵,阿拉善的天气如同脾气暴躁的小孩,说变就变,这会儿还是太阳高照,转眼就是狂风暴雨。
“温差极大,龙卷风也是常客,气候干燥,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是对大家的一项考验啊。”之前到过此地的同事向其他随行人提醒道。
与疫情抢时间、与空域抢时间、与天气抢时间、与故障抢时间……面对试飞过程中出现急需排除的故障,团队果断放弃休息时间,争分夺秒做好故障分析、确定排故方案。团队中“靶总”曾伯成被大家称为现场的“定海神针”,不管是飞行前与飞行员交流,还是飞行后的问题排查,处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让靶总给意见”“靶总怎么定的?”这是现场领导及飞行员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这又是普普通通的一天,6月15日,如往常一样,团队人员上午进行日例会,讨论试飞故障及相应能执行的科目;吃完午饭,简单休整一下,下午1时进入场地做试验;晚上继续现场保障夜航,23时结束夜航,返回宾馆;此时,一天的工作还没结束,相关问题在激烈的讨论中继续着,还有几个人紧张地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凌晨1时左右,大家伙儿终于可以休息了。
在这样的日复一日中,科目在一天一天的完成,目标也在一点一点的接近。
“罗毅同志,听说你在阿拉善身上起了小疙瘩,又肿又痒,还要夜夜加班到深夜?”
“是啊,不知是过敏,还是对环境的不适应!后面就好了!”
“那我想宣传一下你的精神,你有没有意见啊?”
“不用不用,大家都是一样,都是本职工作罢了,那不是应该做的嘛!”罗毅摇着手,笑着回应道。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