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沙1月27日电(记者刘芳洲、张玉洁、薛宇舸)6年前,台湾女青年戴翎怡选择留在长沙修复三栋民国时期的房子。如今,这些承载“长沙城市记忆”的旧居已成网红景点,吸引不少游人到访。
1978年出生在台北的戴翎怡,年少时跟随从商的父母去印尼生活,后辗转欧美学习、工作。之后,她返台读研,毕业不久,应母亲要求到垦丁帮舅舅经营民宿。
戴翎怡在马益顺捌玖公馆前留影(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在她看来,与长沙“结缘”纯属偶然。2014年初,戴翎怡接到父亲电话,请她代为前往长沙探望一位老友。拜访长辈途中,匆匆穿过马益顺巷,戴翎怡抬头瞥见三栋与周边民居“格格不入”的小楼,红砖房浪漫别致,青砖房大气典雅,仿佛三位没有听众的历史诉说者。
多年海外求学、工作,戴翎怡总是谨记父亲的叮嘱:无论去过多少地方,都不要忘记我们从哪里来。“所以我一直对历史和古建筑非常感兴趣。”戴翎怡说。
父亲的朋友居住在这三栋挂着“马益顺巷89号公馆”门牌的老房子周边,每次出门,戴翎怡都经过这里。“这是谁的房子?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她深感好奇。
咨询过周边居民、长沙文史专家及相关部门后,她了解到,这是民国时期一位富商的宅院,2005年被公布为长沙市重点保护历史旧宅,2014年成为长沙市文物保护单位。
经房屋拥有者同意,她如愿踏入这个尘封已久的院落,映入眼帘的是另一片天地:梧桐树叶沙沙作响,角落古井活水未断,三栋建筑与院墙呈“回”字相连。
马益顺捌玖公馆院内一角。(新华社记者 薛宇舸 摄)
“会不会有人跟我一样,想知道住在里面是什么感觉?”有过民宿经营经验的戴翎怡产生一个大胆想法:修复这三栋旧房子,开一家民宿。
然而,修复前先要取得房屋租赁使用权。除了要和其中两栋已属国有资产的相关公司交涉,还要去寻找另外一栋公馆的20多名继承人。
戴翎怡和父亲友人的女儿周夕筠分头行动,一边办理房屋租赁使用权手续,一边寻找修复房屋的最好办法。
“城区内老建筑修复不能脱离城市整体环境,必须和周边风格深度结合。”戴翎怡与合伙人有着一种共同的“自觉”。
在相关部门帮助下,她们取得租赁使用权,并做好规划设计。其间,她们邀请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和古建筑保护专家对三栋建筑进行勘测和修复指导,又去其他城市学习老建筑保护利用的成功经验。
戴翎怡认为,老房子要“修旧如旧”,外观和结构不能改变,内部装饰也要“还原”。于是,她和周夕筠跑了不少旧货仓库,“淘”到可以使用的老物件。老式电话、台灯、唱片机……房间里的陈设多了起来。
2017年,这家名为“马益顺捌玖”的民宿开业。如今它已成为长沙“网红打卡地”之一,越来越多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到此感受老长沙的市井气息与人情味道。为更好融入当地,戴翎怡还与社区合作开展慰问贫困老人、召集社区居民共庆传统佳节等活动。
近些年,惠台措施接连落地,让定居长沙的戴翎怡更感安心惬意。“我在长沙和本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生活十分方便。”她说,本地居民非常友好,政府部门服务高效,让她感受到长沙的温度,“这也是我留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2019年,大陆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简称“26条措施”),当中提到“台湾文创机构、单位或个人可参与大陆文创园区建设营运”。这让戴翎怡很受鼓舞。她正与相关部门商讨合作,希望用“马益顺捌玖”的模式将长沙老街潮宗街打造成文旅融合“样板街”。
长沙市台办主任袁义和表示,“26条措施”是在对台工作中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台湾同胞一视同仁,造福台湾同胞的具体体现。长沙将持续为台胞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打造更好环境,进一步维护当地台胞、台商合法权益。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世界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开启申遗之路
下一篇:大山深处的第一次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