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学习格局有多大
(长沙市湘一芙蓉中学 郭桂芳)
疫情期间,一个估摸五六岁的小女孩问妈妈:“新冠病毒长什么样啊?它为什么要害我们人类呢?它怎么害人的?”女儿在幼时也会经常问我各种问题,如“天上星星为什么会眨眼呢?”“蛇为什么会脱皮呢?”“刺猬浑身都是刺,它妈妈怎么把它生出来的?它妈妈不疼吗?”小人儿,大世界,孩子从呱呱坠地就开始睁眼看世界,眼睛里满是纯粹的好奇,脑子里不时蹦出各种“为什么”,远不止十万个,他们对世界的探索近乎虔诚,我想内心也是愉悦的。这是教出来的吗?显然不是。这是生命自带的求知欲,生命本身的需求,这是每一个生命都存在的生长力。
如果按这个路径探索下去,那每个人在自己钻研的领域里一定小有成绩,会有各种发现与发明,社会各领域一定会涌现出大师。但后来的后来呢?2005年3月,95岁的钱学森临终前发出三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人才?何时能培养出国际大师?为啥中国没有一流大学?”“我们国家为什么出不了顶尖的科学家和人才?”钱老提出这个问题,迫切且沉重。这些年国家也高度重视教育,加快了深化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端人才,但离钱老所期盼的应当还有距离。
今年4月19号,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为杭州即将正式返校的中学生们上了“开学第一课”,他与同学们分享了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内心体验, “我进行科学研究已经三十年左右了,每一次一个重大的科学发现、科学突破在我实验室出现的时候,我看到的时候,我的这种愉悦感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它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愉悦,怎么来描述呢?我试图让同学们理解,在人类历史,浩瀚的历史中,在宇宙长河中,你们想一想,我们能留下什么?当你在你的实验室里,在你的笔记本里,在你的思考过程中,有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有一个核心的实验观察,这种愉悦感,你不觉得比中了彩票大奖更加不可思议吗?这是用你自己的力量,在改变世界,在创造奇迹。”
英国大学者罗素也有这种体验:“奇妙的学习不但能使不愉快的事变得较少不愉快,而且也能使愉快的事变得更愉快。”可是我们大多数的孩子却没有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相反,不少学生整日为分数提心吊胆,感觉压力山大而对学习日益生厌,有的学生干脆回答老师:“我本来就不想读书,是我爸妈逼我来的。”返校后有位学生很坦诚地说:“放假三个月在家,懒散惯了,回到学校很不适应,上课老走神。结果很多题不会做,那我这样下去,会越来越糟糕,肯定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就更上不了大学,那我读下去还有什么用呢?我都有点想放弃了。”这种学习状态与学习观是个案吗?当然不是。前几天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问是“你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有哪些?”初三年级就有48%的学生答“学习方向不明确”,45%的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40%的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期望高,有压力。
孩童的天真好奇,钱老的临终追问,施一公的激情满怀,我们许多学生的厌学与迷茫,无不拷问着我的灵魂,让我陷入沉思,我挖掘我所有潜能去探寻。作为基础教育的管理者,我们到底可以从哪些方面去突破呢?我知道原因是多方面的,现状的改变也非一朝一夕,今天我试着从学习观的视角去寻求一些突破,给迷茫的孩子和焦虑的家长思想上松松绑。我认为学习也有长宽高,不是狭隘的,而是有格局的。
有的人把学习短视化了,殊不知学习是有长度的。
对于学习的长度,我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学好一门知识,练好一门技能,解决一个问题,取得一项成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习”的繁体写法为“習”,这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里说:“习,数飞也。”“習”也就包含了反复练的意思。所以这个学习的长度是指要舍得花时间,舍得不断付出,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学习者有耐心有毅力。
荀子是如何劝学的?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就告诉我们,路在脚下,靠我们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没有捷径,不要侥幸,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胜利的彼岸,也许梦想终究无法实现,但也会离梦想越来越近,不管能走多远,但至少离开了原地,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持续地努力,学习就有了长度。
有的学生背书靠强记,一时过关就不理会了,结果没过几天就忘得一干二净,还给自己找个理由,说记忆力差,甚至还怪遗传基因不好。遗忘的规律告诉我们需要及时温习才能巩固,何况温故还可以知新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还有一种情况,努力一段时间,就急于想看到成绩,恨不得一口吃成个胖子。如果没看到成绩或遇到困难就想放弃,半途而废,甚至开始自我怀疑,自我否定,那也很难取得成就。袁隆平多年专注研究杂交水稻,结果上十年的努力,看到的是禾苗长高了,但水稻的产量并没有提高,其他成员放弃了,而他选择默默地坚持探索,终成“杂交水稻之父”,如果当年也气馁了,那就没有今天影响世界的袁隆平了。当还没看见成效时,有时还要看看学习的长度够不够。
学习长度的另一种理解是,学习将伴我们终身,是我们一生的好朋友,而不是学一阵,学一时,学一段,要与时俱进,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而现状是很少有人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有的学生要考试了就学,临时抱佛脚,平时虽然每天上课做作业两不误,但很少真正动过脑筋用过心。有的学生考上大学就不学了,甚至高三毕业就把书泄怨般地统统毁掉,到大学更是迫不及待地好好出去潇洒。有的学生大学还是好好念,因为就业压力大,找份工作不容易,还是要拿点东西给人家看的。但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多人忙于各种事务,乐于杯觥交错,疲于家庭琐事,书早已束之高阁远离自己视线,静下心来学习已经很奢侈也很无奈。
关于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领导人多次强调。1939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在职干部教育动员大会上作了深刻地阐述,“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就一定要进货。我们干部的“进货”,就是学习本领,这是我们许多干部所迫切需要的。”在日新月异的今天,更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否则,随着社会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别说在工作中遭淘汰,就连生活都会存在困难。
习近平同志也不断强调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当今时代,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有人研究过,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还有人说,在农耕时代,一个人读几年书,就可以用一辈子;在工业经济时代,一个人读十几年书,才够用一辈子;到了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必须学习一辈子,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主动学习,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眼界和视野,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