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旅游立县”大旗 唱响“文旅融合”大戏——崀山申遗成功十周年发展回顾)
中国新报讯(特约记者 杨坚 通讯员 尹建国 贺君 兰绍华)
2010年8月——2020年8月,崀山迎来了申遗成功十周年。十年对于新宁崀山而言,只是她漫长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
短短十年,是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5A景区——新宁崀山旅游发展史上极具历史意义的一页。新宁县委、县政府始终把遗产保护摆在优先地位。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严格遵循《世界遗产公约》,“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谱写了崀山保护和持续利用的华美篇章,斩获一串串荣誉: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执法检查优秀单位、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单位、中国驰名商标以及湖南省世界遗产与风景名胜保护管理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首批“两型景区”、十佳旅游景区、十大平安景区……
悠久的历史馈赠了这里众多文化瑰宝,慷慨的自然赋予了这片秀美山川。十年来,崀山凭借历史深厚文化积淀,把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让文旅融合发展大碰撞,并迸发出一朵朵绚丽的火花,处处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耕耘十载 ,崀山巨变,壮美崀山,风华正茂,丹霞精品,世界瑰宝。
绿色发展 呵护崀山
2010年8月2日,“中国丹霞·崀山”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荣誉,是机遇,更是责任。
2011年3月30日,省人大对《湖南省崀山风景名胜区保护条例》进行了修订,进一步完善了崀山遗产地的保护措施。新宁县委、县政府向省委省政府申请,将原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升格为正处级的崀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以下简称崀管局),全面负责景区的保护、管理、规划、建设等工作。
十年来,新宁县委、县政府始终将景区资源保护管理工作视为崀山景区持续发展的根本,始终坚持“旅游立县”发展战略不动摇。2016年,新宁县党代会将“生态优先”列入该县四大发展战略之一,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崀管局致力把崀山打造成为“世界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全局上下坚持“保护第一”核心原则,不断完善景区保护设施,有效地保护了景区资源环境。
同时,该县建立了局、镇、村“三级联防”保护管理体系,在资源保护、行政执法、秩序规范、建设活动和环境监管等方面进行常态巡查与专项整治。在遗产地13个村组建执法信息员队伍,每年对信息员进行评比,实行精神和物质上奖励。健全局、镇、村监管联动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从严从重查处和打击破坏景区资源的违法行为。十年来,查处各类违法行为1126起,处罚 1215人。
规划先行 筑美崀山
十年来,新宁县委、县政府坚持规划建设并肩发力,有序推进景区治理。
2012年,为积极应对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新的更高要求,新宁县编制了《崀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改)》。2014年,编制了崀笏街、石田村、北大门区域修建性详细规划和民居设计方案。2017年,通过了《夫夷江景区详细规划》和《北大门区域详细规划》省级评审,编制了窑市、盆溪、水溪、崀山、蒋家滩等原住居民点建设规划。启动总规评价工作,对《崀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3-2020年)》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崀山规划编制工作逐步达到全方位覆盖。
景区内居民普遍关注的景区内民居和民用设施,该如何规范管理和建设?早在2011年,新宁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崀山风景名胜区民居与民用设施建设管理暂行办法》,每两年进行一次修订。2017年6月,出台了长期适用的《崀山风景名胜区民居与民用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加强景区民居与民用设施建设审批监管。
同时,管理人员利用日常巡查、下乡走访、工作会议、普法宣传月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教育,增强了群众的遗产保护意识。十年间,共进行了76批次1386户联合会审,通过1012户。
如今,“青瓦、白墙、红窗棂、坡屋顶”鲜明的湘西南特色建筑掩映山水之间,成为崀山又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并被湖南省审定为地方标准。
十年来,新宁县立足国际标准,对景区基础设施进行提质,新建了北大门游客集散中心、八角寨客运索道等工程,南大门工程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近年,崀山景区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启动“厕所革命”,新建改建厕所33座,做到游客每半小时行程,就能找到一座厕所。崀山厕所建设成为湖南省厕所革命的标杆,并荣获“全国厕所革命最佳景区”。
生态唯美 智慧崀山
崀山申遗成功后,景区投入3000万元,打造“智慧崀山”项目。通过286个高清监控摄像头,随时监测到崀山各个游览区域,实现“资源保护智慧化”。
向上争取地质遗迹保护项目资金5000万元,装修了地质博物馆;完善和增设界桩界碑1787块,中英日韩四语种标识牌2000多块,防火标识牌200多块;邀请了保罗·丁沃、克里斯·伍德等8批次世界自然遗产保护联盟的专家和昆明理工大学梁永宁、中山大学彭华等60多名国内专家到崀山考察,挖掘资源,撰写论文,出版了《崀山丹霞地貌》《崀山丹霞地貌遗产资源开发研究新发现》《走进崀山国家地质公园》《崀山铁皮石斛原生态栽培技术》等科研著作。
崀山景区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先后在崀山发现了大黄花虾脊兰、罗氏楼梯草等特有物种。从2013年开始,崀山景区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南昌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大黄花虾脊兰等极小种群的保护研究,已成功培育出2300株大黄花虾脊兰幼苗,在八角寨和石田开展组培研究。
十年间,崀山投入1800万元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实施林相改造“春花秋色”工程,在重点地段、重点村打造各类景观林带和经济林带。从2010年起,每年从门票收入中切块100万元用于景区未征用林地的补偿。在核心村开展“景区带村”工作模式,提升景区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景区崀山镇荣获湖南省特色文旅小镇,石田村入选全国第二批乡村旅游重点村。目前,崀山景区景村融合,原住居民参与景区保护,共享共建,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局面。
创新营销 浪漫崀山
按“配强、配优、配好”的要求,新宁县建立起专门的的执法队伍,全天候负责景区生态资源保护等工作。
2013年8月,湖南崀山盛源旅游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成立。自此,景区打破了由湖南崀山恒源国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管理经营的单一局面,景区经营利用由单一的门票收入走向门票管理和景区“二消”多面发展的专业化、现代化公司管理运行新局面。两个公司始终坚持紧扣5A景区标准,实现了制度化常态管理、数字化精细管理、人性化和谐管理。他们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八角寨索道、旅游观光车队、夫夷江漂流等特种设备和行业,突出重点管控,杜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
在提升服务水平的同时,崀山景区创新营销手段,促使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他们创立崀山光棍节、油菜花海节、潇湘100越野赛等活动,通过“百里脐橙连崀山”,放大“旅游+”效应。借助CCTV、湖南卫视等平台,《地理中国》《中国影像·方志》《走遍中国》《湖南卫视新春走基层》等频道与栏目,多角度把崀山带入国际视野,提升全球对崀山的认知度。
崀山景区落实省发改委文件精神,将景区门票由170元/人降低至136元/人。同时,划分七大客源片区市场,制定考核方案、团队门票优惠政策、市场办事处和专线代理等政策,强化考核措施,稳固客源市场。
崀山景区大力实施区域合作,规划了武陵源、崀山、老司城湖南三大世界遗产旅游精品线路,武陵源、凤凰古城、崀山、桂林旅游国际黄金线路,张家界、崀山、凤凰古城“二山一城”省内精品线路。同时,推出地质观光、户外运动、民俗体验、特色乡村、休闲度假等,推出“崀山春季赏花游”,“脐橙花开、浪漫崀山,瑶王盛宴”万人团队游,千人专列游,研学旅行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
强县富民 幸福崀山
景区居民是景区的“第一主人”。崀山遗产地面积广、居民多,新宁县坚持旅游开发与旅游扶贫同步、景区发展与乡村发展同行、旅游设施与乡村建设同建、景区门票收入与村民服务收入同增,资源环境与社区和谐同抓的“五同”原则,推行“景区带村”旅游扶贫模式。
十年来,新宁县投入资金7337万余元,对景区内镇村共2935户危房改造实施整体推进,全部改造成湘西南特色建筑风格,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景区在民居整建、人居环境、林地补偿、招工用工、旅游从业等方面出台各类优惠政策,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支持村民就近就地参与旅游服务、分享保护红利,筑牢了群众基础,实现了同步和谐发展。
“以前住在破旧的土房里,冬不挡风,夏不遮雨。如今赶上好政策,政府出钱改造旧房建新居,让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心里敞亮得很。”崀山镇石田村贫困户屈孝明,过去因中风一直抱病在家,靠老伴务工养家糊口。早在2016年,他就受益于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圆了新居梦。如今,他家已经走上小康路。
“过去守着美景受穷,现在依靠旅游开发,我们这些‘排古佬’和城里人一样,也能按月领工资了,去年全家收入3万元。”说起现在的光景,崀山镇水溪村村民陈杨一脸喜悦。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
十年间,崀山景区累计投入资金2.6亿元,接待游客5112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566.62亿元。崀山旅游直接或间接提供就业岗位2.2万个,带动4.5万贫困人口脱贫。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