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洞口是一个神奇的地方,绿水青山,自然资源丰厚,很多的宗祠建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保持完整,故而被称全国宗祠之乡。蔡锷公馆、唐开宗年间(742年)修建的思义亭、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书的寿字石、西汉时期所修的千年湘黔古道、洞口的抗战文化,椒林战场歼灭日军一个旅的战场、战壕、弹坑,保存完整。洞口的人文历史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加上深山老林,森林茂密,氧气质量特别好,是旅游的重要去处。近年来扶贫攻坚,是改变农村的经济发展的一个良好的项目。我们在走访时惊奇发现,位于洞口长塘瑶族乡境内的萧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其大院现住有萧家七世子孙11户,大院基本保存良好,室内的红木桌椅等生活用具,据考证比大院的历史还古老,都在千年以上,院内还保存有古老的农耕文化的很多重要生产工具,如泥耙、纺车、唐代的度量工具(称)等很多物件,堪称重要的文物。因建筑历史久远,很多木质建筑得不到维护,年久失修,遭到不同程度的自然毁损,急需相关部门进行保护。
历史渊源
萧家大院位于长塘瑶族乡山龙村楠山院子,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萧氏一族原籍河南,明末清初辗转迁至长塘。至明朝乾隆年间,在世祖萧子扬时,萧氏家族在长塘有良田千顷,山林万亩。萧子扬更是知天文、识地理,学位高居,入国子监为太学生,人称老爷,出门坐四人轿子,有佃户、佣人,他认为楠山院子“左右龙虎拱送,两旁秀水三合,九湾九曲,下砂水逆流”,风水极佳,便在此开始修建萧家大院。整座大院主体为木质结构,均是穿榫套铆,无一铁钉;内外围墙、地板、台阶、门槛均用大型石块雕琢而成,两层房屋都是雕龙画凤,工艺精湛,宏伟壮观,历经三代工匠才建成。
建筑特点
楠山萧家大院建筑群依山傍石而建,为三进递增式纯木瓦结构,可细化为会客厅、礼仪堂、先祖堂三进十二间主体建筑,四周为十八间厢房团围,厢房与主厅之间各留步道,并设后门,前可进大厅主事,后可通深山密林及庭前路径。
中国古建筑一般都会按易经八卦中轴线等风水信仰,讲究在厅堂前设朝门,但奇异的是该建筑群主厅正门前并未建有朝门,而是在该建筑群右侧开一八字型朝门,左侧建一照壁墙体式侧门。侧门墙体高约4米,宽约4米,中间开一宽约1米、高约2米圆拱双开式大门。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青砖墙体上用桐油、糯米浆、石灰混合而成的粉刷物料清晰可辨。难能可贵的是,在斑驳的门楣上方依稀可见遒劲有力的四个斗方大字〝何陋之有〞,两边楹联大意为〞门迎旭日口口舍,户纳清风奕入庭(注:上联第五、第六二字已完全驳落,在此以口口空格代替)。整个墙体虽己荒草覆顶,已显颓废,但勾心斗角,气势依然昂挺。院内仍存有在用的包括门当、户对、窗棂、彩楼、八仙桌、抬箱、太师椅等木质家传物件,材质坚固,设计、创意、做工、油漆精细绝美。通观该建筑群,不得不为当时工匠技艺之精而叹服。
建筑现状
民国十年,萧家大院被分给了家族的11户人,居住至今,历经四百余年,现存建筑四进三十余间。2018年7月,萧家大院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式挂牌,现仍常住在萧家大院的只有肖万楚等五户,其他的房子因年久失修,屋柱开始腐朽老化,有些房顶漏水,住户自行换成了红瓦。现亟需进行抢救性保护。
保护建议
在文物专家的指导下,对整座大院主体结构进行修复,同时修复青砖围墙和侧门,并将屋顶统一更换为青瓦,作为历史古建筑进行保护。
(作者:高飞,原在国家级及省级媒体工作。现从事中国报业旗下的“党报头条”线上和线下推广工作。目前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新闻大厦办公。)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与秋天跳一支华尔兹/唐曼
下一篇:心中那朵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