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10月5日电(记者李紫薇、王皓)眼下正值水稻收割季,27岁的蔡雪从2000公里外的山西运城赶回老家吉林舒兰组织抢收。
不久前,在山西省运城市举行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启动仪式上,蔡雪身着花布衣服,扎着马尾辫,领取了“全国十佳农民”证书。
和蔡雪一同获得这项荣誉的中国农民,个个身姿挺拔,有的西装革履,有的身着鲜艳的少数民族服装,如果没有身上带字的绶带,人们很难将他们与农民联系起来。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唐诗传诵千年,真实描述了中国农民长久以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状态。如今,随着农业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变革,大量文化水平高、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农民”涌现出来,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
从2014年起,中国政府每年从全国各地评选出10位新型职业农民带头人,并予以奖励,目的是激发亿万农民的创新创业热情,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进一步带动农业农村的发展。
在今年的获奖农民中,有发展集体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带头人,有打造物流溯源系统的种菜大户,也有放弃城市生活返乡种地的大学生。
“东北是中国重要的稻米生产基地,将家乡的优质农产品推广出去一直是我的梦想。”大学毕业后,蔡雪放弃城市里的工作,返乡成立了舒兰市农丰水稻专业合作社。
凭借高品质稻米、现代化管理方式以及互联网营销平台,蔡雪的合作社已经辐射4个乡镇的4000余亩稻田,带动160余名村民就业,20户贫困户脱贫。
蔡雪并非孤例,她的选择也不是偶然。近年来,中国有大量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企业家等返乡人员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投身现代农业建设。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返乡创业人员已超过800万,带动的就业人数约3000万。
如今,越来越多“新农民”通过发展集体经济,为农业转型发展、农民脱贫致富注入新活力。
“全国十佳农民”之一、山西省汾阳市贾家庄村党委书记邢万里说:“农民需要一个坚强的组织,有了集体经济,可以办成家庭和个人想办而办不成的大事。”
去年贾家庄村固定资产6.5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万元,已经形成特色农业、建材加工、文化旅游、白酒酿造等四大产业。
另一位“全国十佳农民”、湖北省武汉市金色惠农合作社理事长王建兵,作为果蔬种植大户,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为社区、超市、隔离点、方舱医院等配送各类农产品4000余吨,收购农户滞销农产品420吨,捐助蔬菜水果24吨。
王建兵说:“特殊时期,供应好食物尤为重要,我们农民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在疫情期间,许多像王建兵一样的“新农民”,不误农时、抢抓生产、保障供应,展现了这一群体的责任担当。
“‘十佳农民’的评选以及越来越多‘新农民’的涌现,证明了农业生产大有可为。”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朱启臻说,这是中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实施和农业现代化的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中国号”复苏领跑 风雨无阻稳步向前
下一篇:后疫情时代中国“新职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