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全面小康的“广东实践”:协调发展谱新章 走在前列再出发

2021
01/01
11:02
人民网
分享

“五谷丰登粮满仓,金柚爽口似蜜糖。环境优美人增寿,共同分享好时光……”一清早儿,79岁的廖胜华和71岁的妻子李圆妹就在村中广场上支起手机架,开始了直播。

直播村里的新鲜事儿,已经是老两口的“固定动作”,一段自编的词曲儿,一段即兴的舞蹈,老两口洋溢的热情与笑脸,在收获不少粉丝的同时,也分享出了广东省梅州市大黄村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新变化。

乡村美了,村民富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人民网记者走进广州市、梅州市,探寻广东省“大道康庄”的实践之路。

补足农业农村发展短板、提高区域发展平衡性、探索跨区域合作成效、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走在前列的广东省正积极探索着全面建成小康,并乘势而上开启新征程的“广东实践”。

乡村美了 村民富了

乡村振兴的“广东实践”

“我有不少粉丝哩,我要让大家都知道,村里变化大了,柚子立功喽!”廖胜华说的柚子,是大黄村近年来探索的金柚“致富经”。

发展特色产业,大黄村也曾一波三折。大黄村有种柚子的传统,但早些年种植分散、规模小,管理、宣传、渠道跟不上,一直打不出品牌,卖不上好价格。

如今,大黄村已是远近闻名的“亿元村”。“村里陆续成立了36家金柚专业合作社,并结成合作总社抱团发展,共带动200多个种植户加入,辐射全村98%的村民,种植柚子5000多亩。”大黄村党委书记廖建民介绍说,2019年村里流转销售了1.5亿多斤柚果,解决了1500人左右的就业,累计产值达3.5亿多元。

大黄村柚子产业园区的工人,正对分级后的柚子进行包装。人民网 陈文夏摄

这也是乘上了整个梅州市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梅州柚”的东风。梅州市委书记陈敏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梅州正大力推进柚产业发展,力争全市柚果种植面积达100万亩、产量达100万吨、产值达100亿元。

“这几年,我们全力打造‘梅州柚’区域品牌,并且为蜜柚和金柚分别推出了‘客客’和‘都都’两大品牌吉祥物。”陈敏说,产业化、精细化、品牌化运作,让“梅州柚”摆脱了过去一斤只能卖五六毛钱的“田头价”“树下价”。

这只是梅州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一个缩影。梅州地处粤北生态发展区,近几年除了推广“梅州柚”,“嘉应茶”“客都米”“平远橙”“寿乡水”“兴宁鸽”等特色农业品牌也陆续登陆市场,正着力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菜篮子”“果盘子”“米袋子”“水缸子”和“茶罐子”。

“当我们的农民种柚子、种茶能像法国农民种葡萄一样,富裕起来是一点问题都没有。”陈敏笑着说。

乡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在梅州市梅江区太平村,一个个现代化设施农业大棚给村里增添了靓色。但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白志国是太平村从山东寿光请来的农业能手。“刚来的时候,这里的农业生产比寿光落后不少。这几个棚都是今年新建起来的,你看这西瓜、蔬菜长得多好!”白志国边说边拿出手机,向记者介绍起如何通过手机APP监测棚内温度湿度,并操控完成灌溉,熟练、专业、自信。

太平村能补上设施农业“欠账”,得益于2018年以来,广东省大力推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这也同时吸引了一大批有着家乡情结的返乡创业人才。

阙文光就是返乡能人中的一员。上世纪90年代阙文光到深圳打工,闯出了一番事业。前几年回家,他发现农产品存在滞销现象,便返乡拓展出了农产品批发业务。

“心里想为家乡做些事,正赶上镇里想让我一起参与太平村农业大棚项目。村民能致富、村集体经济能增收,又有政策支持,我就参与进来了。”阙文光咧嘴笑着说,“村里的特色产业是苦瓜,我们开发的‘苦瓜宴’,吸引了不少的游客。”

老话讲“食在广东”,老饕们尝过了梅州的客家菜,便觉不假。酿豆腐、猪肚鸡、酿苦瓜、梅菜扣肉、芋子包……近年来,梅州市把“粤菜(客家菜)师傅”工程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技能培训、就业创业紧密结合,走出了一条“舌尖上的致富路”。

削皮、切丝、翻炒、装盘……在中国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17岁的周文城已经熟练掌握了这些基本功。周文城是梅州市五华县河东镇人,他希望学好一门手艺,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们在学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就可以实习了,前几届学员的就业率挺高的。”

“‘粤菜’是地标,‘师傅’是匠心,‘工程’是系统,通过培训能够提升客家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让美丽乡村建设留下更好的‘味道’。”客家菜研发培训基地学科带头人陈钢文,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对人民网记者说,除了烹饪技术,客家菜对食材生长的环境也有很高要求,这也带动了区域内的特色农业、养殖业发展。

吃上生态饭的还有广州市从化区南平村。走在南平村,随处可见的荔枝林布满山坡浅沟,凤溪栈道、南平双桥、木棉双塘等景观点缀其间。这里坐拥凤凰山,环抱凤溪水,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32岁的利家敏是南平村的讲解员,前几年在佛山打工。说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利家敏言语间满是自豪感和幸福感。“今年的广州从化南平荔枝节就是在我们南平村举办的,以‘荔’会友、以‘荔’叙情,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游玩采摘。”

从安于一隅变为广州市民的“后花园”,南平村发展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带来的改变不只是硬化路面、乡村新房,还有村民的心态。

“前些年头痛的垃圾、污水、旱厕,现在都解决了。家门口能挣钱,谁还往外跑,现在都在关注村里乡村旅游的发展,希望自己能更多参与进来。”利家敏说,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要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

政府搭台 市场唱戏

东西部协作的“广东经验”

消费扶贫,是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东西部协作打通的市场渠道,正让越来越多藏在深山的农副产品,成了广东餐桌上的抢手货。

在广州扶贫消费平台的大厅内,来自贵州毕节、新疆疏附、四川甘孜、西藏波密等广州定点帮扶地区以及国内其他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令人目不暇接。这些产品经由消费平台线上推广,大获消费者喜爱,有些已经打出了品牌。

“广东人爱养生,擅煲汤。贫困山区的竹荪、虎奶菇、黑木耳特别受欢迎。”广州消费扶贫服务中心主任袁野说,广东人对食材比较讲究,好的农产品不愁卖。“贵州毕节的‘跑山鸡’,一上架就会被‘秒杀’。”

从农户手里收上来的“散货”,如何确保质量过关?“第一书记是我们的经纪员。”袁野说,“我们和驻村扶贫干部对接,一方面能深入了解当地情况,精准帮扶;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对农特产品的质量进行前端把关。”

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摆上城市餐桌,扶贫消费平台作为连接器,既能熟悉农户的供应情况,又能精准摸到市场需求。

“贵州毕节的荞麦面,在当地是包成大捆,按斤卖。在广州就卖不动了,尤其对于厨房不常‘开火’的年轻上班族,放很久都吃不完。”袁野说,“我们把这个信息反馈给毕节生产商,改成了小包装,销量明显就上升了。”

农产品通过消费扶贫“带货”,丰富了大湾区的餐桌。文旅交流则吸引游客亲身前往,一饱中西部地区的优美生态资源与民俗风情。

“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片的野生韭菜花,令人震撼,不虚此行!”一群来自广州的游客在毕节“云上花海”韭菜坪发出感叹。

7月,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的2020年“百万老广游贵州”旅游专列启动,将广州游客输送到对口帮扶地区,拉动当地文旅消费。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副局长吴青松表示,2016年以来,广州持续深化与毕节市的文化旅游协作,实现了资源共享、线路互通、客源互送。“每年,我们都会带领广州的旅行社、文旅集团,走进毕节考察,为广州的文旅企业推送一些重点的项目,把毕节的生态资源变成产品。”吴青松说。

广州一家旅行社负责人向人民网记者表示,毕节有众多景色“养在深闺人未识”,近年来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推广,游客越来越多。“很多游客会多次到毕节,走不同观光路线。同时,游客在游玩之余也会采购农家特产,带动当地消费。”

“帮扶只是一个过程,增加市场粘性才是长期目标。”贵州毕节文旅局副局长施正军向记者表示,“通过广州市文旅局组织牵线,宣传推广,输送客源,正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感受到毕节秀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多彩的民族风情和别致的美食风味。他们会把真实感受分享、传播出去,吸引更多人了解毕节。”

广州与毕节,一头有着广阔的就业市场,存在大量人才需求,一头仍有不少富余劳动力,亟需培训一技之长实现稳定就业。广州在定点帮扶过程中,也持续通过强化人才培养,实现了双方共赢。

“广东技工·广州港班”开班仪式。(受访者供图)

在广州港,身着反光衣,头戴安全帽的贵州毕节小伙秦鹏,正在独立操作30米高的大型港口吊机。2020年,他刚刚从“广东技工·广州港班”毕业,考取了龙门吊专业操作证书,正式成为一名产业工人。

广州港集团工会主席温东伟向记者表示,毕节是贵州省人口大市,当地耕地少,乡村产业又相对薄弱,富余劳动力难以消化,受限于专业技能匮乏,无法有效向外输出。“当务之急,是帮助贫困人群习得一技之长,获得稳定就业。”

在广州市和毕节市两地政府的牵线下,广州港集团和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校企合作:贫困家庭学生通过两年理论学习后,再到广州港进行为期一年的专项技能培训,毕业后可优先入职。

校企合作的教育扶贫模式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双赢效果。“一方面,订单式培养‘毕业即就业’,可以实现精准扶贫。”温东伟说,“另一方面,也为广州港集团培养、输送、储备了一批港口大型机械操作与维护的专业技能人才,解决了人才缺口。”

目前,与秦鹏一起毕业的33名毕节学生,均就职于广州港的各个技术岗位,成为了新一代城市产业工人。

有了广州港的经验,广州市其他企业也纷纷试水,探索校企合作。目前,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已开办了29个“订单班”,招收学生1142人,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超过500人。

“一核一带一区” 做好区域协调平衡术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广东智慧”

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内,王老吉大健康原液提取基地正中央,一个巨型红色罐装王老吉模型在阳光的照耀下,分外耀眼。

“以后市场上销售的王老吉凉茶,原液都将来自梅州!”广州王老吉大健康产业投资基建中心总监刘厂林指着身后刚建好的厂房说。

2020年10月30日,这个占地177亩、总投资3.67亿元的基地正式竣工,投产后可年产凉茶浓缩液约2万吨以上。

“我们每年需要大量的仙草原料,其中将近一半来自梅州及其周边地区。靠近原产地有利于控制用工、运输等成本,到时这里生产出来的原液将运往全国51个分装点。”刘厂林说。

作为广州和梅州两市合作共建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自2008年规划建设以来,目前进园企业已逾120家,成为了广梅产业共建的主战场之一,在汽车零部件、医药健康、新能源、新材料、食品饮料等领域都有深度产业合作。

广州万宝集团在梅州投产的高端冷柜及高端酒柜生产项目,年设计产能达130万台。人民网 陈文夏摄

梅州高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林玲,见证了园区的成长壮大。她表示,“十几年来,园区从最开始的一小片区域,到现在基础设施越来越完善、人气越来越旺,作为其中的一份子,真的是十分开心。”

以广梅工业园为代表的产业园区,是广东省内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与载体,更成为粤东西北地区联通珠三角、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助推广东加快构建协同发展机制的重要引擎。

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省产业园规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占粤东西北地区比重将达到35%,较2019年提升1.3个百分点。未来,粤东西北地区将实现省产业园县区全覆盖。

从一个个拔地而起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到“云”端数以万计的外贸产品,广东正不断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积极探索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近年来,广东省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构建形成“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以合理分工实现优化发展,形成更多新增长极。

珠江口岸,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珠三角核心区城市群,正瞄准产业变革新机遇,不断加快“源头创新”的脚步,为引领全省发展的“主引擎”带来持续动力。

南海之滨,随着湛江钢铁、阳江千亿级合金材料产业集群和揭阳中石油炼化一体化等重大项目的陆续落地,沿海经济带新时代广东发展的主战场上,“陆海统筹、港产联动”的产业发展格局雏形初现。

绿色粤北,随着《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签署,今年“大埔蜜柚”成为广东省唯一入围首批中欧互认互保地理标志名录的水果产品。地处粤北生态发展区的梅州,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大健康、特色现代农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构建新发展格局,首先要打通物理空间上的痛点堵点。2020年6月印发的《广东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20—2035年)》提出,要打造贯通全省、畅通国内、连接全球的“12312”海陆空现代化交通体系,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通道提供有力支撑。

根据规划,到2035年,广东高速公路里程将达1.5万公里,全省主要港口、民航机场、铁路枢纽15分钟,90%以上乡镇30分钟可进入高速公路。网络布局更合理、覆盖更全面的高速公路,将有力打通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要素流通动脉。

就在日前,广东省的“十四五”规划建议公布。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继续深化“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在未来5年再次被强调。新征程上,走在前列再出发,一个区域发展更趋平衡更加协调、现代化经济体系也将更加完善的广东,可期可盼。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安徽庐江:独山梨园 雪景惊艳
下一篇:重庆:节日期间紧盯“四风”严查顶风违纪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