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贵州黄平县:党建引领强战斗力,绝地突围迎来“蝶变”

2021
02/22
17:38
中国新报
分享

 

   中国新报贵州讯(通讯员 曾昭松 李文武)从“外村姑娘不愿嫁,提到万丰就害怕”的贫困窘状,到如今农户住楼房、有高收入、有产业富,短短几年时间,万丰村实现了华丽“蝶变”。

 

   万丰村地处贵州黄平县野洞河镇西南方向,地势偏僻,自然条件恶劣,经济文化落后是该村致贫主要原因。通过建强村级党组织,围绕蔬菜种植和家禽、家畜养殖建立“一种两养”三大扶贫产业,万丰村237户贫困户持续稳定脱贫,走出了一条偏远山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党建引领,筑牢战斗堡垒

 

   “群众信任我,推选我为村支书,我就有责任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小康。”万丰村党总支书记袁金华说,“我创办的金华科技种养殖园,年收益近430万元,带动112户贫困户增收受益,年解决贫困户就业3500人次。”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2016年村党总支部换届选举中,文化水平高、实干能力强、群众基础好,又是致富能人的袁金华被推选为该村的党总支书记。随后,在村支部的带领下,完成了村委会换届,充实了部分有文化有能力的年轻人,使村干队伍得到年轻化和知识化,形成了一个团结的班子,积极向上、求真务实的班子,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班子。

 

   在支部的带领下,万丰村不断探索“党支部+”的党建促发展模式,以群众反映的现实问题为突破口,紧盯产业发展与民生保障的结合点,建立起 “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等联合体,引导党员群众形成脱贫致富共同体,让每名党员都融入到产业发展中去,成为致富带头人,实现了“1+1+1>3”的叠加效应,走出了一条富民强村的好路子。

 

夯实基础,突破发展瓶颈

 

   “过去各小组之间没有水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群众出行特别不方便。”提起万丰村贫困落后的原因,老支书袁开林深有感触。

 

   为全面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突出短板,村“两委”积极与组织、民政、水利、农业、文广、妇联、残联、工商联等部门和社会团体“结对认亲”,通过“1+1+N”帮扶模式,大力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深入推进19个村民小组“组组通”及入户路硬化40公里,645户实现了连户路全覆盖,让群众走出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的困境。

 

   除了道路,农田水利、公共服务、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面貌也是焕然一新,先后完成河道治理、安全饮水工程等水利扶贫项目,以及农村电网改造、美丽乡村建设、农民文化乐园建设、村卫生室建设、宽带网络建设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了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小康讯、小康寨全覆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为老百姓创业兴家营造了优美宜居环境。

 

发展产业,助推群众致富

 

   为加快脱贫步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万丰村“两委”探索建立了“支部+乡贤+贫困户”工作机制,为外出乡贤回乡创业牵线搭桥,通过流转土地,建立经营主体,全村237户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户均增收3000余元。

 

   村党支部盯准产业党建新路子,实施“短平快”富民产业项目,成立万丰辉煌农业发展合作社,围绕“一种两养”三大扶贫产业,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建立村集体与农户、市场间的运作平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贫困户收入稳定增加,巩固脱贫成效,有效解决群众 “眼前”脱贫与“长远”致富问题。

 

   通过近几年发展,万丰村蔬菜种植400余亩,家畜饲养量1000余头,家禽饲养量15000余羽,建立蝗虫养殖大棚80个,蜜蜂养殖240余箱,形成了“一种两养”、蜜蜂、蝗虫等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村集体和村民实现了“双增收”,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安徽庐江:芦笋富民
下一篇:桐梓县经济贸易局:多措并举加快企业复工复产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