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贵州讯(记者 刘延平)4月2日,毕节市兰花展就要在七星关区朱昌泰丰园开幕,提起兰花,突然想到老家的常七五,那可真是一个奇迹——
名不见经传的常七五,三十余载不见,重新会面时,他已经是家乡乌龙谷有名的兰花师傅了。
小时候,常七五是中国新报记者的玩伴,还记得中国新报记者十来岁时,一次与常七五和六哥去对面白岩下割草,还不会割的记者爬上一窝桦树上玩,一不小心就从丈余高的桦树上掉下来,正好摔在一个巨石上,结果下脖挨缝了十来针。
所以,与常七五,中国新报记者确实也算是有些感情的。
还记得,常七五没读过什么书,印象中,原因是他家较穷,老人重视教育也不够。
“你们是要找哪一位?”
“找常七五……”
“我们这里没有一个常七五,他姓啥?”
“姓冯……”
“哦,是冯师傅吧,就是有很多好兰花的那个,我们都叫他冯师傅,他叫冯恭能,经常有很多人来看他的兰花!”
“那就是他……”
去年新冠疫情期间,中国新报记者前往常七五新的住处,路遇他的邻居,进行了以上的对话。
三十来年不见,这次相遇无疑是令人兴奋的。“平耳,我在百里杜鹃举行的第十三届贵州省兰花博览会上,看见你几次,但不确定是你,所以不敢喊……”
一见到常七五,话匣子拉开,共同的童趣,同样的崇尚兰花,数十年的分别,使中国新报记者与他的谈话一发而不可收势。
如今的常七五,已经是典型的兰花爱好者了,说他是吃兰花饭、住兰花房,一点也不为过。
常七五家是典型的屋顶经济,在他三层的楼顶上,他给兰花布置了一个好家:数千株长势喜人的兰花,令人眼花缭乱。据专业人士初略估算,这些兰花价值不会低过100万元。
常七五这样告诉中国新报记者:“我修房子那年,房子是修好了,但欠了好几万,结果上山找了一个月兰花,运气好,卖得三万多元,把欠账就基本还清了。”
如今的常七五,主要的工作就是管理兰花,只要一有空,他就时常到山上巡游,可以说,他几乎走遍了乌蒙山脉的山山水水,很多地方都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和印记。
常七五成为兰花爱好者,是源于二十年前,很少进毕节城的他,在毕节南关桥头,遇见一个村民刚从山里带来的一窝兰花,居然看着那窝花很快就被另外一人以3500元的价格买走。
这件事令常七五很似震惊,经常在老家搂腐叶,家乡悬崖峭壁下不时遇见的那岩花,不就和卖3500元的那窝很相像吗?
要是这都可以挣钱,那这活路不是很轻松吗?也用不着自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了。
记在心上的常七五,回到家乡乌龙谷,在上山去搂腐叶的时候,开始关注起兰花来。
从一窝开始,从不懂到懂,经过多次的失败,多次的试验,渐渐的,基本没有什么文化的常七五,终于摸清了兰花的习性,掌握了兰花栽培、管理和用肥的各种技巧,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兰花爱好者了。
第二次见到中国新报记者时,常七五告诉说:“我跟你说,以后使用微信,你别打字,字我一个都看不懂,你用语音,我才能听懂!”
二十年斗转星移,常七五说,他的兰花,因为一家人要生活要吃饭,儿孙们也要读书,所以他留不住好花,一般都卖得便宜,只要朋友们喜欢、爱好,他高矮点就转手了。二十年来,他卖得最高的一窝兰花,也就才卖一万元。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