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脱贫户的“薪”生活

2021
04/20
09:20
中国新报
分享

 

         春风和煦,春光正好。

 

        往年的这个时候,安徽庐江县矾山镇田桥村洪家组村民洪增信只能待在家里,与儿子一边种地,一边照顾残疾儿媳,和年幼孙子。顾家、务农、打工,兼顾总是很难,让他暗自兴叹。

 

        然而这个春天,村里建立了200亩刺槐种植基地,就近就地吸纳村民务工,让洪增信的苦恼消失了。

 

 

         田桥村属典型的丘陵地带,资源贫乏、产业匮乏,这里的村民基本都是靠种些传统农作物,来作为家庭的第一经济收入,种植效益不高,发展后劲不足,很难增收致富。

 

        为了改变现状,今年初,田桥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把单一的经济模式营造向着“短、平、快”项目转化,引进刺槐种植项目,盘活山区资源,激活山村经济,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有了产业支撑,一些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就有了“家门口的工作”。洪增信便是受益者之一。

 

 

         在田桥村王龙山的刺槐种植基地,68岁的洪增信正在弯腰忙碌。他握着锄头,一下一下往土里挖,捡出地上的石块和枯枝,土地平整后,和大家一起,扶正树苗、填坑培土、浇水定根。

 

        在洪增信的身后,刚才还是光秃秃的坡地,很快就出现一排刺槐树苗,昂然挺立,绿意盎然,成了乡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据田桥村党委副书记李俊义介绍,刺槐是一种落叶乔木,抗干旱、耐瘠薄、适应性很强,种植这种槐树投资少、回报高、管理简单。刺槐的花可食用,由于它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所以极具经济价值和药用价值。

 

      “刺槐栽植,三年形成产量,五年后进入丰产期,单株花量5公斤,亩均效益超过1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李俊义说,刺槐种植不仅市场“钱”景广阔,基地还可以通过提供务工就业、流转土地等渠道,带动村民在产业链上增收。

 

      “在基地干活,一天能挣100块钱。虽然现在忙些累些,但是天天有活干、有收入,心里感觉美滋滋的。”说话间隙,洪增信擦了一把汗,阳光下,他脸上洋溢的笑容格外灿烂。

 

       而在2016年前,洪增信家还是“标准”的贫困户。儿媳言语、肢体都是一级残疾,没有劳动能力,儿子老实巴交,找不到挣钱门路,还要带着幼小的孙子,全家仅靠种一亩几分地维持生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就在洪增信正为如何脱贫发愁时,村里首先将他家纳入B类贫困户,然后又联系附近的一家矿业公司,安排他的儿子上班,还开发临时性公益岗位,使他有活干又有钱赚。

 

 

        洪增信告诉笔者,他和儿子每个月都能挣3000多块钱工资,除去家庭日常开销还有结余,并很快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脱贫只是开始,走向富裕才是目标。

 

       有了刺槐种植基地后,洪增信和村里签订了长期劳务合同,又多了一份稳定的收入,再也不会为生计发愁了。他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今后就是要保重好自己的身体,只要肯努力,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这几年,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生活,到“芝麻开花节节高”的“薪生活”,如今,洪增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走起路来脚下生风。看得出,他对未来美好的生活充满了希望。

 

       在矾山采访,这个镇的每一处角落,都让笔者看到了群众脱贫摘帽后的新生活和新变化。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矾山镇负责人詹银川说,田桥村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特色产业,为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让脱贫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端稳“饭碗”的这个做法值得推广。

 

       詹银川表示,接下来,矾山镇将找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着力点、关键点、突破点,逐步形成村村有产业的新样态,实打实帮助村民找到更多致富门路,让乡亲们感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稳稳的幸福”。

 

       眼下,在这万物竞发的大好春光里,田桥村的村前屋后、田间地头、种养基地,到处都有脱贫户忙碌的身影。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正在这片土地上徐徐展开……(赵德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海南自贸港成全球投资“新热土”
下一篇:湖南茶陵:云阳书香,情暖童心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