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65年党龄的冯贤义:志气不坠  一生献党终不悔

2021
05/14
13:39
中国新报
分享

 

        65年党龄的冯贤义:志气不坠  一生献党终不悔

        ——江西南昌航空学院砼心扬帆•贵州小乌龙游学行(下篇)

       

 

          (上接中篇《刘延超:退而不休 发挥余热解民忧》)贵州最大水利枢纽工程——夹岩水利枢纽工程今年就要蓄水,待水满时,买一艘漂亮的渡船放进距离小乌龙两公里的大河坝水平面,一年钓七个月的鱼,偶尔,又到临近的赫章、纳雍和七星关沿岸走走,逛逛……届时的小乌龙,那真是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
         

         如今的小乌龙,昔日的烤烟已不在种植,数十户村民已到毕节和六盘水从事汽车装饰生意,小乌龙家中取而代之的是,还在春天的时候,就有一车车的乌龙谷魔芋,被前来采购的人们拖向临近的县区市场;十月,当其他许多地方基本没有桃子上市的时候,又大又香又脆又甜的乌龙谷雪桃,却成熟了,这为小乌龙的旅游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在小乌龙,85岁的冯贤义是原来的老队长,是一名有着65年党龄的老党员。
       

 

         江西南昌航空学院土木建筑学院2017级教官队刘乐、高明阳、吴君健、狄光辉、王志强、虞丹、王文丽和吴达福8名学子,自发举行的“砼心扬帆•贵州小乌龙游学行”,接触到的第三位老党员,就是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冯贤义。
         

         如今已经是耄耋之年的冯贤义,在出生11天时,便成为了孤儿。他的父亲因为家族里面田埂交界问题,与人发生矛盾纠纷,惨遭他人杀害。去世的当晚,暴雨倾盆,其父亲尸骨因此被洪水冲走。后来母亲改嫁,冯贤义和他大两岁的哥哥,从小相依为命,寄人篱下。
       

         如此悲惨的命运,并没有消磨掉冯贤义的志气,反而使他更加奋发向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担任小乌龙集体生产队的队长。后来集体队分为一队和二队两个队,他担任二队的队长。
       

         那时,每天早上和晚上,在小乌龙,冯贤义洪亮的吆喝声总是响彻整个乌龙谷。
       

         作为队长,冯贤义每天总是起早贪黑,带领着大家,在小乌龙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数“农业学大寨”时的搞山梗。小乌龙皮坡上,因为是二十多度的皮坡,水土流失异常严重。
       

         如果没有冯贤义的带领,人们带着钢芊、大锤砸烂地中卧牛石,把小乌龙皮坡上的土地用石块一垄一垄的垒起来,建成数百亩肥沃的土地,不让水土流失,小乌龙绝没有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
       

 

         在带领大家的同时,冯贤义每天的任务,还要负责记劳动工分,组织人们一起干活,晚上组织活动和开会。虽然他没有上过一天学,全凭自己自发学习到的一点微不足道的文化知识。
         

         在冯贤义担任队长的时候,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创造自己看得懂的文字,来记录村民的劳动情况,所记工分,多年都没有出现一丝一毫的差池,分配劳动,能做到公平公正,也因此获得了广大村民的敬服。
         

         如今,冯贤义老人现在已是85岁了,看上去精神依旧饱满,村里开会要到离小乌龙大概四公里左右的九股水村委会,他每次都徒步独自参加,每一次党员大会,他总是次次到场、次次准时,为村里面的机耕道路、水池的修筑等都建言献策。
         

         而对于学子们这些后辈,没有读过书的冯贤义,更是鼓励他们要好好读书,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他是一名值得所有人尊敬的老党员。
       

        1936年,埃德加·斯诺一路西行,采访了许多红军将领,收集了大量苏区资料,以真实的情况成书《西行漫记》,书中不仅记录了考察所得的第一手资料, 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作者从多个方面展示中国共产党为民族解放而艰苦奋斗和牺牲奉献的精神,瓦解了种种歪曲、丑化共产党的谣言,为中国共产党正名。
         

         

 

          而此次江西南昌航空学院八名学子的贵州之行,虽无埃德加·斯诺所做壮举,但也希望洗净一些人对贵州等西部地区的误解,认为西部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而如今的多彩贵州,事实却是:交通纵横,高架林立,隧洞随处,村村通路,县县通高速。
       

         五一长假是短暂的,几天的时间很快过去,但“砼心扬帆•贵州小乌龙游学行”,却留给了江西南昌航空学院土木建筑学院2017级教官队刘乐、高明阳、吴君健、狄光辉、王志强、虞丹、王文丽和吴达福8名学子无尽的思考。
         

         学子们在深思,在小乌龙耳闻目睹的这样的宏伟建设,既得益于国家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振兴乡村的战略选择,更是无数像刘延庆、刘延超、冯贤义这样的平凡的共产党员们和广大群众前仆后继,扎根山区,甘于奉献,才有了我们今天中华民族建党百年的全面小康。•中国新报记者 刘延平•(全文完)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乡村游,美了村庄富了农家
下一篇:沙洋县学史力行瞄准“五个版本”全力优化营商环境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