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徽州大地青枝吐绿,万山染翠,烟雨朦胧,如梦如幻。5月23日,“走进徽州教育文化”团队23名志愿者,沿着国道公路驶进黟县碧山村参观调研该村教育文化和乡土人情。
当车驶进该村一处小型停车场时,只见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平整的千亩良田“一望无际”,村口一座5层高的“云门塔”见证着该村几百年的风雨沧桑。此时,前期联系好的一位72岁老支书朱显东在接待了我们,并全程当了团队义务讲解员。
碧山村处于黟县城北平原,是该县最大的行政村,拥有950户,2900多人口,其中中共党员146人,设全县首家村级基层党委。据老支书介绍:该村拥有水田、桑园、茶园5380亩,山场1.4万亩。202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在村党委带领下,该村先后获县“五个好”村党组织、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省关心下一代和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敬老文明和村规民约优秀村等荣誉。
碧山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隋朝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年),该村设过新安郡治。唐代诗人李白曾在碧山留下“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的美丽诗篇。
碧山是以汪氏为主的古村落。村西残存的“培筠园”,是安徽省唯一一处的宋代私家园林。现修建完好,并正常营业的“碧山书局”楼上楼下藏有政治、地理、天文、科教等各类图书上万册。该村名人倍出,其中南宋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的汪勃考取进士,绍兴十七年升签书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封新安侯。由于汪勃为人淳厚,刚直取言,为官廉俭,颇有政声,被朝延封为“贤哲太守”之誉。还有被称为现代教育家的汪达之,早年就读安徽省立师范学校(休宁中学前身),后深受陶行知的启发,组建“新安旅行团”,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救亡运动,深受毛泽东、刘少奇等同志的高度评价。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5月“新安旅行团”和其他几个宣传团体共同组建了“上海歌舞剧院”。
如今,小桥水渠穿村而过的碧山村,几家外地来开办的民宿和村民建起的近10家“农家乐”吸引了省内外许多游客前来观光写生,把肃静的水乡打造的更加灵动和美丽。(汪士奇)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