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淋滩红糖,在赤水河习水一带沿岸有点年龄的百姓中,几乎家喻户晓。
历史上,淋滩不产甘蔗,本来没有红糖,只是在1918年,根据甘蔗是耐旱作物,而淋滩虽然山下就是赤水河,但山上依然较为干旱,工程性缺水严重,当地爱国民主人士刘纯武把甘蔗引种到淋滩。从此,拉开了淋滩红糖雨后春笋般发展的序幕。
在淋滩红糖发展的103年里,其经历了几起几伏,多时,赤水河沿岸200来公里范围内栽种了大片的甘蔗,淋滩办起了多个红糖作坊,习水县甚至在土城也办起了白糖厂。
就是如今,仅淋滩村,其甘蔗面积仍然有1400亩,大小作坊8家,年收入接近2000万元,淋滩红糖产业早已经是淋滩村的主要经济支柱。
在淋滩驿站,中国新报记者遇到了今年73岁的刘光正老人,他家就住在贵州省习水县隆兴镇淋滩村四组,他是遵义市淋滩红糖非遗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刘光正老人说,自己从事红糖生产明年就是六十年了,2019年6月,他获得淋滩红糖技艺遵义市非遗文化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5月,习水县总工会又授予他“习水工匠”的称号。
目前,关于淋滩红糖的熬制技艺,刘光正的省级非遗文化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料,也已经上报给贵州省相关部门。
刘光正老人的淋滩红糖技艺,其祖师是黄金阶,1962年,读到初二后失学的刘光正拜刘富毫为师,学习淋滩小锅红糖熬制技艺,“当时还交了投师钱,买了鞋子、衣服、裤子送师父。”
后来,刘光正又跟着师父鄢光礼、刘从阶、刘光林等学习,不断钻研红糖熬制技艺,只是后面的这三位师父就没收投师钱了。
1972年,刘光正率众技师到遵义市务川县熬制红糖;1973年至1977年,刘光正在习水县淋滩糖厂熬糖;1981年至1984年,刘光正在习水土城糖厂熬糖。
1985年至今,刘光正一直在淋滩村各小作坊指导熬糖,偶尔也到外面进行指导和技艺展示。
刘光正说,在自己的徒弟中,较有名气的徒弟有刘中杰、杨彬、刘光灼、陈仕强、刘爱平、刘中成等。
刘光正2017年在土城景区(土城糖帮)展示熬制红糖技艺,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曾作过两次视频报道。
淋滩村有1400亩甘蔗,熬糖为脱贫攻坚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大小有8家作坊,年产量100吨以上,其中还有集体糖厂一个。
刘光正老人说,在淋滩,每亩地产甘蔗4吨,可以熬糖900斤,即使平均按12元一斤计算,一年收入也是上万元的,而实际上,每斤一般在14至16元。
目前,刘光正也还在大量培养徒弟,在淋滩,如今主要是互助合作劳动,互相支持,一到熬糖季节,需要的劳动力很多,多时达500人左右,一次需要多个技术人员一起干,还要请人工砍甘蔗等,甘蔗榨汁,烧开,加石灰,分解制淀、结晶,这种熬糖技艺是中国比较传统的熬糖方式。
(记者 刘延平)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