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心里想说的话很多,其中最想说的,最想给大家展示的,是我的家乡10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
①放飞母鸭的传说
(母鸭田的田园风光)
我的家乡叫母鸭田,隶属于凯里市大风洞镇下寨村。从地域上而言,它地处两州(黔南、黔东南)、三县市(凯里、福泉、黄平)的交界区域,是凯里比较边远的山村之一。地势环境方面,它居于半山腰之上,四面环山,寨子脚下有一条弯弯溪流,溪流的水一直往北流走,最终注入重安江、清水江。
据说,张三丰在世时,带了一只鸡和一只母鸭,攀爬到我家乡对面的玉屏山,然后将它们放飞,母鸭飞得慢,遂掉落在我家乡的一丘肥田里……这就是寨名母鸭田的由来。
(村寨掩映在丛林中)
我的祖上来自江西,入黔后几经周折,到今凯里市大风洞镇都力村一带定居,后由于家族的没落,被赶到都力对面的蟒山。
传说这里是巨蟒出没之地,我的祖先被赶至此,用意很明显,那就是当巨蟒的“下饭菜”。
实际的情况也没有那么可怕,祖先们顽强的活了下来,大家感觉蟒山的名字太恶,遂更名为“榜河”。
当时,吃饭填饱肚子是大问题,由于蟒山的土地相对还很少,我的先祖罗金城、罗金熬、罗金祥三兄弟曾经远赴遵义去打工谋生。
后来,这三兄弟的堂叔罗盛维去遵义办事,与他们意外碰见,便劝他们回来。
罗盛维说:“在外面奔波辛苦,回家算了。”
罗金城等三兄弟的意思是,回来一无所有,生存不下去。
罗盛维答应帮助他们购买土地。
老人果然没有食言。有了土地,罗金城等三兄弟用心经营,日子逐渐好转,遂搬迁到了母鸭田定居。
这是清末民初的事,距离现在,有100多年的时间跨度。
但是,罗金城等却不是母鸭田最早的开发者,他们只算是最早的定居人。
在他们之前,外地人肖家曾经购买了母鸭田的部分土地,现在这里还有“肖家田”的小地名。
为了方便生产和运输,肖家于此修了一条驿道,下抵都力田坝,上至下寨,现在,这条驿道还在,只是很少有人再走。
肖家是母鸭田当之无愧的最早的开发者。
后来,肖家衰落离去。罗金城等人及其儿子、儿孙逐渐掌握了这里的土地。整个家族最鼎盛时期,不仅拥有了母鸭田范围的全部田地和山林,还在外村有不少的土地和林地。
继罗金城等人之后,一些在蟒山居住的罗姓族人,也陆续搬迁到母鸭田。到解放前,还有高姓人家搬入,逐步形成了罗、高两姓氏共同定居并开发母鸭田的格局。
②壮哉,抗日英雄,一去不返!
除了罗金城三兄弟的“创业史”外,在母鸭田这块弹丸之地上,还发生叫许许多多的故事。
凯里市大风洞镇都力也有罗姓人家,解放前,这里名叫罗再官的少年考上了学校,但没有钱去念。
考虑到都姓罗,罗再官便在父亲叔伯的带领下到母鸭田“化缘”,结果每家都给了大洋,慢慢的就筹足了学费。
罗再官后来“成事”(解放后在湖北武汉工作),返回家乡时,还专程到母鸭田,挨家挨户的道谢。
(美丽农家)
解放前,国民党的一支部队经过大风洞集镇,母鸭田青年罗世学正好在大风洞,为了有口饭吃,他竟然尾随而去,遂当兵入伍(也有人怀疑他是被抓走的)。
罗世学一去不返。
都说是参与李晓炎等人发起的军阀混战,客死于湖北。
后来,家族的罗世庆当了省里的官,到文史部门查考,才得知罗世学为抗日而死,是抗日英雄。
罗世庆和罗世学一样,是母鸭田人的骄傲。他解放前读过书,有文化,解放后进入炉山县政府工作,后来被国家送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学习,毕业后从事记者工作,官至省政协副秘书长、《贵州政协报》总编辑,现已退休。
红军长征经过黔东南境内时,在母鸭田也是有所“反应”的。据已经去世的老人讲,当时的反动宣传说,红军会抢东西,建议各家各户把东西藏好,特别是粮食……
母鸭田罗姓族人中,没有人见过红军,但是红军离开黔东南境内后,外出的人返回来给大家“报告”说,红军根本没抢东西,对老百姓好得很。
母鸭田解放前没有学校,老人们便筹钱请先生到私塾教孩子们念书。以前的年代消息闭塞,但标志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卢沟桥事变”,在母鸭田的私塾里被教书先生反复提及,说“小日本从卢沟桥打进来了”。
我的爷爷罗华朝也就是在私塾里知道了“卢沟桥”。现今,聊起这些事,他便询问我,卢沟桥在我们国家的哪个省。
老人年纪大记忆力不好,和他说过多次,都没记住。
母鸭田距离旧州比较近,直线距离也就是三、四十公里。抗战后期,旧州机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经常有战机从母鸭田一带的上空经过,几乎每天都能看到。
后来小日本投降了,地方的官员保长、甲长还上门来传递喜讯。
③卖油炸粑的汉子原来是“地下党”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到母鸭田抓过兵,只因我的堂高祖罗世才是保长,设法保护,族人被抓走的,很快就放回来了,但是全保(比现在的行政村大得多)还是有人被抓兵,甚至还闹出了人命,所以作为保长的罗世才难辞其咎,炉山解放后被关押。
关于炉山解放,我的爷爷罗华朝经常说起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母鸭田对面是巍巍的玉屏山)
那时候,他就是十几岁的少年,常去炉山赶集。每次去,就爱吃集市上的油炸粑,卖油炸粑的摊主是一位说外地口音的男子,他为人谦和,做出来的油炸粑味道很好,所以生意不错。
炉山解放后,召开庆祝大会,我的爷爷在现场看热闹,让他非常吃惊的是,一直卖油炸粑的男子,突然穿上了解放军的衣服,坐在了主席台上。
回到家里,爷爷把这事说给了老人们听,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这位卖油炸粑的男子,是“地下党”。
后来,这位男子就一直在炉山任职,他的名字叫刘超。
炉山县获得解放后,母鸭田属于冠英人民政府管辖。新生的人民政权求贤若渴,安排地方上有文化的人员进入政府工作,前述提到的罗世庆,就是这样成了“吃皇粮”的干部。
我爷爷的二哥罗华选也有些文化,人民政府要保送他到镇远公安干校学习,但他的老母亲不允许去,后来于家中病逝,非常遗憾。
解放初期,贵州匪患严重,母鸭田以及周边村寨也在所难免。据老人们讲,匪首田司令(贵州丹寨人,其他信息不详)、朱绍成(福泉市陆坪镇人)等率部流窜于黄平、炉山(今凯里)、福泉三县交界区域。
这些匪众,部分是国民党正规部队的残余力量,另一部分是受到蛊惑的当地群众。
包括我爷爷在内的母鸭田的罗家人,积极配合解放军剿匪。
随着时间的推延,剿匪形势逐渐转好,匪首之一的朱绍成被活捉,不久在位于母鸭田东面一公里左右处一个叫“下坝弯”的地方被人民政府执行枪决。
剿匪结束后,人们的生产生活归于正常化,地方政府推行土地改革的同时,在母鸭田兴办学校,私塾就此退出了舞台,适龄儿童,免费接受教育。
从炉山解放到改革开放之前,母鸭田的父老乡亲除了投入生产,还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参与国家建设,比如湘黔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实施,母鸭田人是立下了功劳的。
④、群众干部的“鱼水情”
改革开放之后,打工潮逐渐兴起,我的父亲和二叔来到凯里,做泥水工养家糊口,他们成为了母鸭田最早出门的打工人。
如今,打工现象司空见惯,不足为道,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离开祖祖辈辈辛勤耕种的土地,走出去打工还是需要勇气的,这意味着要去开启一种有别于祖先们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各级党委、政府在支持村民外出务工的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上,也给予了母鸭田大力的支持。
我在前述说过,肖家在母鸭田修建了一条驿道,但它不可以行车,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母鸭田的经济发展严重受到落后交通的制约,这里的父老乡亲期待有一条公路。
1991年左右,我的父亲出任母鸭田村民组的会计,他和村民组长合计之后,决定把路修起来,但是项目没有及时上报,错过了立项的时机。
我的父亲决定到市里去争取,来一个“计划外”插入,当时大风洞乡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得知他的想法后,决定给予支持,支持的方式包括设法匹配一定的资金,向市里有关部门打招呼,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障碍。
父亲等人到市里后,找到了当时的市领导程瑞腾,爱卫办的李永相主任等反映情况,要求市里给予修路资金支持。
由于父亲等人的做法属于“插队”,市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面露难色,但他们明确表示,来年一定帮助立项和解决修路资金的问题。
父亲等人觉得此事不能再拖延,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他们经常走访有关部门,最终感动了市领导和各相关部门领导,资金问题迎刃而解。
1991年秋,母鸭田组的通村公路破土动工。当年,大风洞乡党委、政府召开年终总结会时,特别对母鸭田村民组提出表扬,说这种“插队精神”值得学习。
继公路建设之后,在市、乡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母鸭田人蓄饮水工程开工。
在产业发展方面,乡党委、政府立足于资源状况,引导母鸭田的村民实施烤烟种植项目,因而在上个世纪90年代,烤烟一直是母鸭田的支柱性产业,到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烤烟种植达到高潮。
这一时期,大风洞乡派共产党员、乡干部杨春德到母鸭田所属的下寨村包村,杨春德实干,为人谦和,和群众打成一片,留下了群众干部鱼水情的佳话。
杨春德进驻下寨村后,根据乡党委、政府的安排部署,努力推动烤烟的种植。在他的积极倡导之下,母鸭田组烤烟种植率接近100%,创下历史最高水平,整个下寨村的状况也是一片大好。
工作的顺利推进,杨春德有何秘诀呢?
首先是他比较实干,话不多,进村后一直呆在村里抓产业,很少回乡里家里。群众看到了他谋发展求改变的决心,也看到了一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
其次,杨春德经常走访群众,不管有没有问题,他都常去。带着问题去的时候,就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问题,就以交流为主,增进互信。
驻村期间,全村每一位户主,他都能叫得出名字。在群众的眼中,他杨春德不是官,而是大家的好朋友。
至今,杨春德离开母鸭田、离开下寨村20多年了,但当地父老乡亲时常提起他的名字,家里有喜事,也都会邀请他一起来分享。
进入本世纪后,母鸭田的经济支柱,逐步转入以零散的劳务输出为主,几乎所有青壮年都选择外出打工。
尽管如此,地方党委政府对这里的基础设施等投入有增无减。目前,母鸭田进出通道全部硬化,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路网,家家户户都盖上了小洋楼,用上了高压电,4G网络也在这里强势落户,开启了母鸭田的网络智能时代……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母鸭田这个名不经传的小山村,正在演绎着“山乡巨变”的“时代经典”!
谨以此篇,向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献礼!(记者 罗茜 )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记新宁县法院老干党支部“庆典一百周年建党”事迹
下一篇:最美看山“娘子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