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沉陷地成“聚宝盆” 促进经济富了民

2021
09/05
09:15
中国新报
分享

 

       沉陷地成“聚宝盆” 促进经济富了民

      ——贵州省织金县探路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织金县位于贵州中部偏西,总面积2868平方公里。 至2013年,织金县已探明的无烟煤储量129亿吨,可开采量107亿吨,由此被称为贵州“待开发的大型无烟煤基地”。

 

地球伤疤  党中央、国务院重视

 

      煤炭让织金经济发生飞跃,但早期不合理的采煤方法让地质环境灾害逐渐凸显。煤层上部土岩覆盖层大面积垮塌,地表出现裂缝,农田无法耕种,环境污染严重。采煤塌陷形成的“地球伤疤”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威胁到生命安全,经常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安定。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对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十分重视,多次深入采煤沉陷区进行调研,并批准了国家计委(计投资2002(1035)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投资(2003)519号)关于采煤沉陷区治理工作有关问题的请示。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工作迫在眉急。为此,织金县先后成立以县政府领导或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专项领导小组,土地复垦整理中心(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办公室)、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中心等专职机构。

      

治理塌陷有绝招  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园

   

(修复中的采煤沉陷地)

 

        由于历史遗留的采煤沉陷区范围广、破坏严重,不仅给沉陷区居民生活带来困难,威胁到部分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本着“谁受益、谁负责,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办公室工作人员凭着“向沉陷区群众负责”的敬业精神,每天穿梭于涉及沉陷的乡镇居民房屋、塌陷间,对居民房屋、塌陷土地等受损情况进行集中普查、鉴定然后进行责任划分。

   

         按照“宜农则农、宜水则水”的原则,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办公室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以改造式治田、修复式治路、 景观式治水着力打造生态修复示范区和高效农业集聚区。

   

         改造式治田。沉陷区最大的问题是土地治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是耕地恢复。县里负责沉治办的工作人员多次和设计、施工单位实地研判、确定方案、科学实施,尽一切努力提高地力,把“跑水、跑肥、跑墒”的“三跑田”治理成了“保水、保肥、保墒”的“三保田”,使原来的沉陷废弃地变成了永续利用的稳产高产田。

 

        修复式治路。针对沉陷区道路沉陷、“断头路”增多等现象,沉治办的工作人员想方设法,实地勘验,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利用原有的路基进行修复改造,对沉陷区道路进行治理。一片片治理后的良田阡陌纵横、贯通相连,既满足沉陷区群众的出行和生产需求,也节约了大量工程资金。

  

        景观式治水。沉陷区造成的积水坑既影响生态环境,又造成安全隐患。在工程实施中,沉治办结合工程实际和群众意愿,将面积不大、易于恢复的水域进行填埋,重新变为良田;对面积较大的水域,实行景观式开发,努力打造湿地景观并配套开发垂钓塘休闲、农家乐等项目,发展景观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在织金县珠藏镇前进村,当地老百姓高兴地说:“治理后的地比沉陷前更好了,增产就更有希望了”。

     

       矿时代向生态时代转变  政府吸引民企入局

   

(金西煤矿在塌陷地上建设养殖场,南瓜、高粱、油菜、经果林等现代农业项目。)

 

        “与周边区县相比,我们的优势和竞争力不是资源而是生态,前者是不可持续的,而后者绝对是可持续的。生态转型的目的是为了制造投资洼地,带动产业转型,而产业转型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民生。”织金县相关领导表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织金而言,关键是实现“两个转变”,即推动由全县工业的摇篮向科技创新的摇篮转变,由工矿时代向生态时代转变。
     

         好风凭借力, 2016至2017年间,国土资源部、工信部、财政部、环保部、能源局五部委及贵州省相应的五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国土资法[2016]6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黔国土资发[2017]20号),国家发改委2020年12月28日(发改办振兴[2020]967号)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把毕节市织金县采煤沉陷区纳入中央预算内支持范围的采煤沉陷区和独立工矿区名单,并纳入国家发改委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

   

        织金县沉陷区治理工作百尺竿头,紧紧围绕“一切为了百姓,一切依靠百姓,一切惠及百姓”的宗旨有序推进,采用露天开采式治理塌陷并在塌陷区域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其治理方法得到省、市、中央部门的认可。

 

       5月12日,按照国家乡村振兴局的安排,全国扶贫宣传中心合作处副处长孟然等人带领人民日报社等13家中央新闻媒体对织金县“巩固脱贫成果强化易地搬迁后扶”进行了集中采访。织金县“巩固脱贫成果强化易地搬迁后扶”具有创新实验性质,可推广、可复制,其经验在全国算是走在前列。

        

搬迁探寻着新路 先搬后采成了模式

   

(龙井煤矿在已复垦的土地栽种西湖龙井、黔湄601等优质茶苗900亩。)

 

       说起沉陷治理,白泥镇前进村的村民们说,以前,织金县沉陷区治理采用的办法是据实搬迁,沉陷区居民搬出农村,得到相应补偿,换个地方自己建房。之后,该县推出新政,政府统建,集中安置,率先推行“先搬后采”,即规划,搬迁,治理。

   

       新模式实现了四个改变,即变“回收残余资源进行整治在先规划在后”为“回收残余资源进行规划在先,治理在后”;变“先沉陷后搬迁”为“先搬迁后沉陷”;变“先沉陷后治理”逐步为“边沉陷边治理”;变土地“先用后征”为“先征后用”。织金县自然资源局的工作人员说,这种规划搬迁在先、残余资源回收在后的做法,可以保障沉陷区群众安全搬出、生活有出路。

   

      该县主要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织金县以生态转型为突破、产业转型为重点、民生转型为根本,将产业转型升级、棚户区改造和产业功能区优化等有机结合,洗掉煤灰变绿城,紧紧遵循“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一是强化政府主导,统一组织实施,实现了由“黑色”向“绿色”的嬗变。。

    

昔日沉陷地今成“香饽饽” 修复区增收富了民
 

        织金县白泥镇前进村有2800亩采煤沉陷地,属于无法复垦的重度塌陷区。为让“采空村”村民告别房裂、地荒、水少的生活环境,白泥镇金西煤矿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的治理方案,将采煤沉陷受损较为严重的前进村香利牌组、丰子岩组以及新寨村新寨组进行试点搬迁。

   

        对于塌陷不深的地方,涉矿企业金西煤矿采取回填的办法,如果塌陷过深过大,采用“推高填低”平整土地的方式综合采用堰塞湖清淤、沟道整理,对弃渣边坡护脚墙,坡面治理,植物护坡,对植被破坏采用“复垦绿化”等方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让废弃地变成“聚宝盆”。

   

       在珠藏镇华山村,涉矿企业龙井煤矿将复绿项目分为生态移民搬迁、土地整治、农业产业、生态旅游进行实施。龙井煤矿利用原来采矿留下的荒地发展林业将各类沉陷区建设成为湖荡优美的景观区、涵养生态的修复区、高效农业的示范区和种养业经济,并将土地通过治理后改造成耕地,恢复它的耕作功能;突出生态富民增收。坚持生态富民、休闲观光农业富民,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获取工资性收入,让农业生态园变成富民大产业。

   

       新寨组吴维勇称,他以前靠种地为生,全年收入不到1万元,如今,一亩地给四万多元流转费,全家光是土地流转就获得17万元。金西煤矿在塌陷地上建设养殖场,南瓜、高粱、油菜、经果林等现代农业项目。“受灾户都搬到了新居,搬迁户还可以在园区内打工”。

 

      “在园区内打工,这比以前的采煤工作轻松多了,而且收入也不低。”村民陈靖告诉记者,他以前也靠种地为生,如今在整治土地沉陷的金西煤矿企业搞运输,每个月的收入都是上万元。

 

       “以前种包谷收成有5-600斤,一开始还担心土地流转费花光生活成问题,现在不但可以在茶园打工,还得实惠、耕地有增加、生态有改善。”华山村丫口组村民汪太新高兴地告诉记者。

   

        据珠藏镇龙井煤矿负责人说,目前龙井煤矿在华山村复垦土地、边坡1200余亩。已复垦的土地栽种成活西湖龙井、黔湄601等优质茶苗900亩,边坡栽有柳杉、红叶石楠、播撒了草籽、花种等固土植物,让土地变成“聚宝盆”,让“大农业”成为致富源,把绿水青山源源不断地转变为金山银山,复绿效果良好。治理结束后,将这片‘绿水青山’归还给百姓,大部分居民因此致富“。

   

        在华山村,记者虽然身处煤炭产区,却不见煤尘漫舞地表沉陷,眼中所见只是 “大寨式”的茶园层层叠叠,螺旋式向上将一座座山体打扮成了宝塔状,远看似众星捧月,近看又像金龙戏珠。 被开采过的矿山并没有‘满目疮痍’,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绿意盎然的景象,反而更像是一座令人陶醉的大公园。
       

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  特色之路在延伸

 

         织金县自然资源局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煤矿沉陷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的事,是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重要工作,是巩固脱贫攻坚成和乡村振兴的最佳路径。

 

        近年来,织金县按照政府主导与企业实施的“双管齐下”治理模式、政企协作的“双重保障”机制、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价值实现”路径,实施以采煤沉陷地治理、地质灾害搬迁、生态产业发展为核心的“绿心”工程,将采煤沉陷区修复为能提供生态产品、促进经济发展的自然生态系统,加速了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生态治理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之路。(记者  曾华摄影报道)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安源头茶园绿色防控再发力
下一篇:林冬虹一行就打造更优电商营商工作在壶关县交流学习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