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富”奔向“强”,档案来帮忙!
——贵州省安顺市建立资产登记档案库规范扶贫项目管理
在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中,安顺市交出的精彩答卷,成为新时代发展的精彩注脚,全市6个贫困县全部摘帽、56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减少建档立卡贫困户13.27万户54.5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彻底解决了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书写了黔中大地脱贫攻坚的精彩篇章。2021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调研时殷切期望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新征程徐徐开启,安顺市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基础性保障作用,以逢山开路的闯劲、抓铁有痕的韧劲、攻坚拔寨的拼劲,坚决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行动。
扶贫项目确权村民更有干劲,西秀区本寨乡成功创建全国美丽乡村带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图片来源:安顺市文明办)
脱贫攻坚期间,大量扶贫专项资金用于实施扶贫项目,形成规模庞大的扶贫项目资产。为规范和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防止资产闲置和损失浪费,持续发挥扶贫项目资产效益,安顺市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推行通过建立扶贫项目资产登记档案库,充分发挥扶贫项目资产登记档案在提高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效益上“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有效解决了扶贫项目资产“管什么”“属于谁”“如何管”“用得好”等问题。
建立档案库,明晰“管什么”
安顺市高度重视扶贫项目资产清查摸底工作,2021年年初在全市范围内部署启动了扶贫资产排查摸底专项行动,按照“谁主管、谁管理,谁实施、谁登记”的原则,对已形成的扶贫资产,由项目实施单位登记造册,并明确了纳入建立扶贫项目资产登记档案库的资产范围,包括2014年以来使用各级各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财政涉农统筹整合资金、社会扶贫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财政援助资金等投入形成的资产,通过建档入库全面掌握了脱贫攻坚时期形成的扶贫资产的有关情况,为扶贫资产科学管理奠定基础。结合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状况,扶贫项目资产登记档案库将扶贫项目资产清理划分为三类,其中经营性资产约占13.39%,公益性资产约占69.66%,到户类资产约占16.95%,共计1.15万余个扶贫项目被纳入扶贫项目资产登记档案库中进行管理,资金规模达209.81亿元,形成资产197.78亿元。
规范建档内容,厘清“属于谁”
盘清家底提质升级,安顺普定韭黄远销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图片来源:安顺日报)
安顺市以项目实施主体为依据,组建了1个扶贫项目资产清查管理专项工作指挥部,下设8个工作专班,负责督促指导各县区制定出台建立扶贫项目资产登记实施方案,列出时间表、路线图,按责任清单推进扶贫资产管理建档入库各项工作。在建档内容上首先明确了纳入资产登记档案库的扶贫资产归属权,重点做好全面摸清项目资产底数、确定资产权属、分类登记项目资产信息、落实项目资产管理责任、规范项目资产管护运营、规范项目资产收益分配、做好扶贫资产处置等工作。扶贫项目资产登记档案库在产权归属上规定了以乡镇(街道)或村为实施主体的产业扶贫项目确权到村集体,纳入村集体经济管理;以县(区)级平台公司为实施主体的,确权到政府投融资主体,纳入国有资产管理;产权归属贫困户的资产不纳入管理范围。纳入扶贫项目资产登记档案库的资料按照“一项目一档案”进行归档组卷,归档范围包括项目名称、实施主体、实施地点、项目类别、管理运营机构、资产规模、建设内容等27项内容。截至目前,确权到村资产规模52.2亿元,确权到乡镇资产规模46.28亿元,确权到县资产规模47.94亿元。
注重调度研判,聚焦“如何管”
在市级建立专项工作指挥部和扶贫项目资产登记档案库的基础上,按照“市统筹、县汇总、乡保管、村采集”的工作原则,西秀区、平坝区、普定县等8个县区参照市的做法,均成立了县级扶贫项目资产管理领导小组,并从财政、乡村振兴、档案、发改等部门抽调骨干组建工作专班,通过健全完善市、县、乡、村4级网格化的扶贫项目资产档案工作管理体制及信息互通机制,进一步规范扶贫项目资产登记档案库信息备案、登记变更、查阅使用、管理调度、资产处置和监督管理等制度体系,为实现扶贫资产动态精准管理夯实基础。同时,按照管理权限由市、县两级共同做好扶贫项目资产登记档案库的运营维护、动态调整、数据更新、分析研判、政策指导等工作,切实发挥好资产登记档案库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盘活扶贫资产,小菌菇成就安顺经开区大产业(图片提供:安顺日报)
在实际工作中,安顺市严格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和摘帽不摘监管“四个不摘”要求,持续落细落实各项扶贫政策,不断提升脱贫质量,坚决防止返贫,把扶贫项目资产登记档案库动态信息第一时间转化为全市政策制订出台的“导航仪”、攻坚克难的“牵引器”和改革创新的“强动力”。通过定期召开调度会或联席会议等方式,分析研判扶贫项目后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聚焦“加速农业向高端化、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科技化、市场化迈进,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探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安顺路径’”的乡村振兴发展思路,依托扶贫项目资产登记档案库数据信息,安顺市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乡村振兴的长期发展规划,形成了实施“‘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将打造1个示范县、6个示范乡镇、60个示范村;全面启动‘百村志书千村档案’工程,大力推动村级档案管理与村志编纂工作深度融合,全力做好‘一村一档’和村志编纂的组织和指导工作,把‘百村志书千村档案’工程作为安顺市塑造乡村文化品牌、推动乡村旅游升级提升、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服务中心工作中推动方志档案事业实现转型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提升‘兵支书’‘两转一包’‘产业村长’等成功经验”的长期发展规划,一系列乡村振兴“组合拳”举措的积极探索和务实创新,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架好桥、铺好路,持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
强化作用发挥,凸显“用得好”
安顺市通过跟踪掌握扶贫项目资产登记档案库数据信息,一方面,扶贫项目资产清查管理工作专班及时督促各县区针对正常运营、产生收益的扶贫资产提出具体分配方案并主动进行公开,确保扶贫资产发挥带贫减贫作用;针对未正常运营的扶贫资产,要求实施主体和管理单位提出资产的整改措施和处置建议,避免返贫现象产生。另一方面,针对全市绝对贫困解决后相对贫困仍然存在,脱贫发展的基础还不牢,脱贫产业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支撑还不强等实际,安顺市认真做好扶贫项目资产登记档案库与扶贫云基础数据库数据信息的深度整合,采取“档案云+数据库”的“一云一库”方式,进一步健全了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机制和防止返贫、控辍保学、住房安全、重特大病残、饮水安全等动态监测帮扶机制,以“产业+就业”为工作思路,切实加大纳入到扶贫项目资产登记档案库的各类就业扶贫基地和就业扶贫车间创建力度,不断拓宽建档立卡和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的就业渠道,让困难劳动力在产业链条中实现就业增收,努力打造“就业创业一人、家庭富裕一户、产业发展一片”的发展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市共纳入扶贫项目资产登记档案库中的就业扶贫基地30家,其中国家级就业扶贫基地12家,就业扶贫车间222家,共计吸纳劳动力就业2055人。此外,安顺市通过扶贫项目资产登记档案库信息盘清“家底”找准“发力点”,补齐了政策制定缺乏数据支撑的短板。今年以来,安顺市围绕“依托一产、壮大二产、催生三产,一二三产融合联动,做大经济总量,推动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发展思路,牢牢把握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和产业发展“六个转变”,安顺市下足绣花功夫对资产登记档案库储备项目进行提质升级,以品牌创建、集中连片、整合抱团的方式,采取市县乡村“四位一体”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组建9个工作专班,构建政府推动、部门联动、金融助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五动”工作机制,推进蔬菜、茶叶等9大主导产业发展,全市粮经比优化调整为28:72。涌现了西秀辣椒、平坝高标准蔬菜、普定韭黄、镇宁“精品水果+小黄姜”、关岭“关岭牛+板贵花椒”、紫云“红芯红薯+林下经济”、安顺经开区食用菌等“一县一业”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6.2亿元,同比增长9.2%,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增速排位全省第二位,第一产业增加值71.21亿元,同比增长7.6%,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增速排位全省第一位,为全市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张爱国 罗洪恩 范勇)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