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报融媒网

导航菜单

延安市安塞区:“三变”创新谋发展 乡村振兴开新局

2021
12/10
12:10
中国网
分享

苍茫茫的黄土地上,白晓的玉米丰收了。

白晓是延安市安塞区砖窑湾镇贾居村村民,一次意外他的身体落下残疾,在当地残联的帮助下,白晓流转土地600余亩种植玉米和饲料,吸纳村上的残疾人在农场务工,带动他们以“租金+薪金”实现创收。

“今年是第一年种植玉米,预计能收8-10万公斤。”白晓说,虽然没有达到预期产量,但还是挺高兴的,种养结合家庭农场今年共投入了劳务人员80人,其中残疾人30人,明年继续种植,吸纳更多残疾人走上产业致富路,村民生活会越过越好。

图片1

安塞区南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这是安塞区产业兴村的一个范例。近年来,随着安塞区三变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迎来大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有力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繁荣。

数据显示,2020年安塞区村集体经济总收入2158万元,是2017年的2.3倍;117个村全部实现“空壳清零”,60%的村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

立足“三变”改革谋发展

近年来,安塞区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三农”工作,始终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放在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该区紧紧抓住清产核资、成员认定、股权量化三个关键环节,推动“三变”改革,夯实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

安塞区每年对村集体“三资”核查登记,全面掌握各村资源资产动态,做到集体家底“一锅粥”变“一本账”。2020年全区农村集体资产总额5.1亿元,其中经营性资产2.6亿元,集体资产存量较2017年壮大了3倍。

图片2

安塞区冯家营“千人腰鼓”文化村

在此基础上,安塞区117个村全部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明确在村党支部的领导下,村集体经济组织担负管理资产、开发资源、发展经济的职能职责,将原来由村委会、农民合作社等代管的集体资产资源统一移交至村集体经济组织,2.6亿元经营性资产全部按份额量化为15.02万名成员的股权。

按照“消除空壳村、壮大一般村、做强富裕村”和“重点扶持、典型培育、空壳清零”的思路,安塞区确立了每村有一项主导产业支撑、一个发展规划引领、一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的“三个一”总体目标,117个村根据资产要素、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谋定发展方向、确定具体目标。

创新模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农村集体经济是经济发展成就的体现,是农村基层治理的重要保障。安塞区因黄土高原地貌,乡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结构性困境。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该区因地制宜整合涉农资金2.1亿元,创新了“飞地大棚”模式,帮助村集体实现增收。

图片3

安塞区山地大棚

“飞地大棚”模式是安塞区打破地形限制的一项创新举措。利用32个土地资源广、光照条件好的村,集中流转土地4000余亩,为53个不具备发展棚栽产业条件的村建设了711座集体大棚、300座弓棚。这样一来,种植条件差的村民可以在异地获得经营性资产。这套模式每年为村集体增收747万元,带动925户群众户均增收7万元以上。

产业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安塞区选择立地条件好、产业基础强的村,引进涉农企业,采取“公司+村集体+托管”的方式,以土地、产业扶贫资金等入股,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

据介绍,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将2.25万亩土地、25万元集体资金等入股到延安惠民农业科技公司统一管理运营,村集体年分红24.2万元;化子坪镇张岔村将20万元产业扶贫资金入股到陕西秦风牧业公司,村集体年分红2万元。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安塞区着眼于魏塔古村落、西营古寨、冯家营腰鼓村等民俗文化村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成立了文化旅游开发公司,冯家营“千人腰鼓”表演村、西营信天游民歌大舞台和魏塔写生基地等项目诞生。村民以传统技艺及土地、房屋等资源投资入股到公司,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发展起来了,参与村民户均年增收1万元左右,村均年增收5万元以上。

图片4

安塞区7.65兆瓦光伏扶贫村级电站

打破传统发展路径,新兴产业作补充。安塞区抓住国家发展光伏产业机遇,成立新能源开发公司,融资1800多万元,对既无产业、又无实体的57个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利用养殖场棚顶、村部屋顶、农户房顶等闲置资源建起40KW光伏电站57座,成为村集体收入的重要补充来源。

完善基础设施人富村美

乡村振兴开新局,“水电路网”村村通让农村气象新。

安塞区地处黄土高原腹地,沟壑纵深,下辖的坪桥镇王家湾社区界口村距离城区70多公里,村民石玉喜回忆,几年前,村里全是土路,交通主要靠步行,出行很不便。对上了年纪的石玉喜夫妇来说,那是一段痛苦的回忆。

“如今路修好了,家里的小米、黄豆,还有地椒羊肉、农村老土鸡,都可以直接拉到城里去卖了。”石玉喜的老婆曹种珍高兴地说,今年农作物成熟的时候,就有商家来村上收购,“路好了,干啥都方便,村子一下子就活了。”

近年来,安塞区在乡村道路建设上下足了功夫,全区117个建制村全部通了硬化路,累计建成通村柏油路11条61.3公里,总投资7285万元,28条“油返砂”道路也得到了整治。

过去的陕北,偏远地区用电也极为不便。安塞区的畜牧养殖是农业三大产业之一,家家都缺不了电、少不了光。为全面解决用电问题,2015年以来,安塞区改造通村动力电37项,全区117个村实现村村通生产动力电,每一户都用上了安全电,为持续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活引擎”。

在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水是助力乡村振兴的“甜之源”。远在安塞区北部的坪桥镇梅塔村,从2015年起,村民用水就得到了有效保障,饮水设施有专人维护,村民再也不用驮水担水。

“2015年以来,安塞区采取集中供水与分散供水相结合的办法,累计投资1.17亿元,新建和改造农村供水工程833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786处,分散供水工程47处。”安塞区水务局局长郭占彪介绍。

目前,安塞区每年列支585万元作为区级安全饮水工程维修养护资金,同时将农村供水保障工作纳入政府年度考核范畴,严格落实“一村一水管员、一工程一水管员”,实现了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的整体提升,让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甘甜。

乡村富,乡村新,百姓安。如今,这个充满活力、创新机制求突破的安塞,犹如一颗明星闪耀在陕北大地。(刘彬)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陕西省住建厅:多措并举 促进住房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湖南绥宁消防救援大队聘请监督员助推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频道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