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多年保持在4%以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由20万人降至0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实现了
◆ 2012年以来,70万名学子通过重点高校招生专项走出贫困地区,走进重点大学
◆ 首次以党中央名义印发的教育评价改革文件,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顽瘴痼疾开始破题
◆ “从电话联系第一位老师起,短短几个小时内,41个学段学科,参与‘空中课堂’视频课建设的教师队伍全部集结完毕。”
◆ 建设教育强国,向着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一步步迈进,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满意,就是要适应全球教育竞争新态势,就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党的十九大报告发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对科教兴国战略的继承和发展,更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引领。
正是因为把教育作为强国之基、置于优先位置,在加快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找准着力点、系统推进、重点发力,中国的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多年保持在4%以上,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第一大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
如今,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跃居世界中上行列,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中国的总体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质规律与价值目标,鲜明反映出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时代要求与历史定位。
清晨的阳光穿过云雾,江西井冈山的翠竹坚韧挺立。
2021年6月11日,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简称“红旅”)在这里启动,全国青年学子从井冈山出发“走读”百年伟业。多年来,“红旅”活动积极探寻和挖掘红色党史与精神传承,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学党史、悟思想中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磨砺实践本领。300余万大学生走进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城乡社区,接受思想洗礼、加强实践锻炼。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等相继推出,“我和我的祖国”快闪、高校师生拉歌接力等活动,让爱国主义热情更加迸发;学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不断提升,全国所有高校、所有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负责统筹和指导全国教材工作,确保教材建设正确方向,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将“劳”纳入教育方针,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相互支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不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稳步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持续壮大、结构不断优化、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截至2021年4月,登记在库的全国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总数为11.6万人。
全面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紧缺人才,布局建设一批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以及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储能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着力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人才。深入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我国已在60所高校布局建设199个基础理科、基础医科、基础文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着力培养未来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医学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推出首批407个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教材建设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对于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至关重要。
2017年9月秋季学期开始,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在中小学起始年级投入使用。2019年9月,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也开始投入使用。三科教材编写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等,为学生成长打下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引领下一代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失学
“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由20万人降至0人。”2020年9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郑富芝郑重宣布,我国“义务教育有保障的目标基本实现”。
教育不仅是知识与文明的传递,更有着阻断贫困、促进公平的社会责任。建设教育强国,就要让教育更加具有普惠性,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
位于伏牛山深处的河南省栾川县高崖头小学,新操场上,孩子们抖空竹、踢毽子、跳健美操,欢声不断。
栾川县人均耕地不足0.6亩,是典型的深山区县,2010年被国务院列入秦巴山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了“断穷路”“拔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这里不断改善教育基础设施,提升教育水平。新操场、多媒体教室、远程教学系统、幸福书屋……越来越好的学习环境让栾川的孩子们更有学习劲头。
随着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全国99.8%的义务教育学校(含教学点)办学条件达到“20条”底线要求,96.8%的县级单位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大班额”基本消除,农村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贫困县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4.8%,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孩子们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营养必须跟上。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已覆盖29个省区市1762个县,受益学生4060.8万人。2019年试点地区男女生各年龄段平均身高比2012年分别提高1.54厘米和1.69厘米,平均体重分别增加1.06公斤和1.18公斤,高于全国农村学生平均增长速度。
补齐义务教育“短板”,教师是关键。特岗计划、公开招聘、公费师范生、国培计划……多元化的乡村教师培养补充和培训提升机制,鼓励更多有志青年到农村、到边远地区为国家教育事业建功立业。
截至2020年,全国有28个省份通过在学免费、到岗退费等多种方式,实行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每年有4万余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中小学任教,为乡村学校补充了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教师。
有了更好的校园、更好的老师,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有了更加公平的机会。近年来,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形成长效机制,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越来越多农村家庭的孩子能够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2012年以来,70万名学子通过重点高校招生专项走出贫困地区,走进重点大学。2010年以来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培养6.4万名本科医学生,助力教育脱贫和健康脱贫。
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我国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
202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3.71万所,在校生2.89亿,各级教育普及程度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85.2%,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1.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4%,进入普及化阶段。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初步建成,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教育改革激发澎湃动力
教育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实现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要走深化改革之路。近年来,聚焦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以评价改革为牵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抓手:
围绕考试招生、课程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等内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围绕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推进办学体制改革;
围绕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落实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教育监测评价机制、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围绕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投入保障机制、改进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等方面,推进保障机制改革。
……
在各项改革举措中,高考改革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2014年9月,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中国吹响了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力度最大的一轮高考改革的号角,也勾勒出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新的蓝图。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方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为“不拘一格选人才”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教育评价是教育的“指挥棒”,是现代教育治理的重要环节。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将“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作为重要原则遵循,重点围绕“五类主体”进行政策设计,呈现了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路径选择。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以党中央名义印发的教育评价改革文件,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等顽瘴痼疾开始破题。
唯改革者进。一系列政策举措,激发教育发展的澎湃动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强化督政、督学、评估监测功能作用,教育战线的创新创造热情竞相迸发;
发布首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出台“新时代高教40条”、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
大力推进高校教材建设,健全高校教材三级管理体制,引领和带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建设,推动课程教材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推动高校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
加强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重大工程领域、重大社会问题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紧密结合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科研任务,强化博士生原始创新能力,加快培养科技创新前沿的领军人才,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聚焦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确立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出台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型企业、“1+X”试点等改革举措,职业教育改革步步深化;
坚持开放合作,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与5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形成更全方位、更宽领域、更多层次、更加主动的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
▲西藏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幸福家园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学生们在搬新书( 2020年8月24日摄) 孙非摄 / 本刊
让优秀人才争相从教
“能听到我说话吗?能看到PPT吗?可以的话请回复1。”2020年2月4日早上8点,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二中学的数学老师刘小琴开启了她的第一次直播课堂。班级的54名学生虽然不在教室,但都已做好学习准备,整齐地在屏幕上打出“1”。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广大教师迎难而上,奋战在抗击疫情和“停课不停学、不停教”两条战线上,支撑起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为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
“从电话联系第一位老师起,短短几个小时内,41个学段学科,参与‘空中课堂’视频课建设的教师队伍全部集结完毕。”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谭轶斌回忆说。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国1700多万名教师共同构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
2018年1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中央专门印发关于教师工作的文件,即《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教师工作置于教育事业发展重点支持的战略领域,优先谋划教师工作,优先保障教师工作投入,优先满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提出了系列提升教师地位待遇的政策。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了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发展的施工图,各地在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加强教育学科建设、强化师范质量保障等方面出台了系列务实举措,促进师范教育回归初心。
《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升级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全面开展师德养成教育等举措,加快形成高水平师范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广大师范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从源头上培养高素质教师。
印发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出台新时代高校、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等系列文件,划出师德师风红线;增设中小学正高级职称,突破教师职业成长“天花板”;完善公费师范生政策,提高师范生生均拨款,建立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开展专项督导,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全面实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为中小学老师减轻不合理负担……
一系列政策举措密集出台,努力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推动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寨下中心小学,学生们在花田边玩耍( 2020 年 11 月 9 日摄) 彭昭之摄 / 本刊
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百年大江奔流,我们来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建设教育强国,仍任重而道远:区域、城乡之间教育发展还存在明显差距,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提升,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契合度还需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高校办学特色仍不够鲜明,同质化发展倾向突出,创新活力尚未充分释放。
2021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启动实施教育强国推进工程。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服务发展,进一步聚焦关键、突出重点,基础教育补短板、职业教育树精品、高等教育创一流,发挥投资精准支撑和撬动作用,全面提升教育体系内在质量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实施方案围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大板块,提出明确要求。
基础教育注重补短板。集中支持832个原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和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特别是“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等,以义务教育为重点,统筹学前教育建设,扩大学位供给,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职业教育注重树精品。重点支持一批职业院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动相关院校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结构,打造一批精品职业院校,带动职业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有效增强产业升级和区域发展的人才支撑,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注重创一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向着内涵式发展道路迈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问题,加强“双一流”高校学科基础设施和大型仪器设备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优化高教资源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支持一批在京中央高校疏解转移到雄安新区,支持一批南疆高校建设,支持一批中西部地方本科高校建设。支持一批优质医学院校建设,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支持一批优质师范院校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师范教育基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建设教育强国,向着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一步步迈进,就是要让人民群众满意,就是要适应全球教育竞争新态势,就是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记者 胡浩)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桐梓县长岗逸夫小学少先队工作有声有色
下一篇:创新机制育桃李 初心不改获硕果